4.子夏向孔子彈琴彙報學《樂》的成果
《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禮樂不相離,是儒家禮樂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子夏學之於孔子的基本原則。《說苑·修文》記載子夏除喪後彈琴,得到孔子讚揚的故事,說明子夏對孔子的禮樂思想已經非常精通,並且孔子對於他所達到的境界也是相當滿意的:“子夏哀以盡,能引而致之於禮,故曰之君子也。”也就是說子夏在樂方麵的修養是符合禮的要求的。
5.孔子與子夏分享讀《易》的感悟
《說苑·敬慎》載:孔子讀《易》,至於《損》、《益》,則喟然而歎。子夏避席而問曰:“夫子何為歎?”孔子曰:“夫自損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歎也。”子夏曰:“然則學者不可以益乎?”孔子曰:“否。天之道,成而必變,未嚐得久也。夫學者,以虛受之。……”子夏曰:“善,請終身誦之。”孔子晚年讀《易》,將一生的人生經驗都融彙進去了,所以會“喟然而歎”,但是年輕的子夏怎麼會理解呢?孔子毫不保留地與子夏分享自己讀《易》的感悟,這對於子夏來說真是“聽君一席言,勝讀十年書”啊,所以他非常珍惜,感動地說:“太好了,就讓我記誦它一輩子吧!”
6.孔子向子夏傳授《春秋》
《春秋》一般認為是孔子所作。《孟子·滕文公上》說:“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孔子在編寫《春秋》的過程中,“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讚一辭”,這裏提到了子夏的名字,說明孔子編寫《春秋》期間,子夏一直跟在孔子身邊,親見孔子如何編寫的。因為子夏長於文學,並且在學術傳播方麵很有資質,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希望它廣為流傳,所以去世之前將“《春秋》屬商”。子夏對《春秋》的認識也非常深刻,如董仲舒《春秋繁露·俞序》說:“故衛子夏言:‘有國家者,不可不學《春秋》,不學《春秋》,則無以見前後旁側之危,則不知國之大柄,君之重任也’。”
五、子夏與同門弟子之間的相互切磋
子夏是孔門弟子中個性鮮明的弟子之一。他與同門之間交流較多,相互切磋的過程中留下許多有趣的故事,其中不乏教育意義和啟示價值。如:
1.子夏與司馬牛
《論語·顏淵》載: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其實,司馬牛所“憂”的尚限於個人血緣意義上的兄弟,而子夏則將之推及道德修養意義上的“兄弟”。子夏對司馬牛在患難時的這一精神撫慰,足見其深深的同門情意。“四海之內皆兄弟”,後來成為對中國人交朋友和辦外交的重要理念,產生了跨越時空的深遠影響。
2.子夏與子張
子張與子夏在孔子看來一個“過”一個“不及”,對於一些事情二人往往存在意見分歧。《韓詩外傳》卷九載:孔子過康子,子張、子夏從。孔子入坐,二人相與論,終日不決。子夏辭氣甚隘,顏色甚變。《論語·子張》載: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可見,子夏主張交友應慎重而有所選擇,而子張則主張廣泛地結交朋友。
3.子夏與子遊
《論語·子張》載:子遊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子遊對子夏的教學方法提出了坦率而尖銳的批評,而子夏也對子遊的批評進行了直接而斷然的反駁。你來我往,各不相讓。雖然在言語上有劍撥弩張的激烈,但整體上看仍不失為君子之爭。
4.子夏與曾參
《韓非子·喻老》載:子夏見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對曰:“戰勝,故肥也。”曾子曰:“何謂也?”子夏曰:“吾入見先王之義則榮之,出見富貴之樂又榮之,兩者戰於胸中,未知勝負,故臞。今先王之義勝,故肥。”是以誌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也。故曰:“自勝之謂強。”在這裏,我們看到了子夏幽默風趣的一麵。子夏與曾子兩位同門相見,曾子很自然地進行“胖瘦”的寒暄。不想被子夏突然搶過話頭,借題發揮,狠狠地幽了一默,讀來令人解頤。同時,子夏也非常坦誠地與曾參分享了他“心戰”的精神曆程及勝利後的喜悅之情。
5.子夏與樊遲
《論語·顏淵》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意思是說樊遲向孔子問了兩個問題,但對孔子兩次回答的意思沒弄明白,孔子於是又進一步作了闡釋,結果樊遲還是不明白,但卻沒好意思再問。等退出來見到子夏,就向這位同門中的佼佼者再求教。子夏就當仁不讓地做了一回“小先生”,用舉曆史人物作例子的方法對樊遲進行了相應的輔導,終於幫助樊遲透徹理解了老師的意思。■
【參考文獻】
[1]楊朝明,宋立林.孔子弟子評傳[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2.242-244
[2]高培華.卜子夏考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69
[3]蔡仁厚.孔門弟子誌行考述[M].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107
[4]凱洛夫.教育學[M].陳俠等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71
【基金項目】本文係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孔子對其弟子的教學藝術及其現代價值”(課題批準號為:DOA1402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