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接地氣與提品質:科研與教研的融合(3 / 3)

3.問題導向式融合

課題是科研與教研融合的重要載體,或者說路徑。這裏,我們要從科研與教研融合的角度去理解“課題”的含義和特點。課題,是教師研究和討論的共同話題。如果沒有課題,教師之間交流就會失去共同的興趣,話不投機;課題,是教師思考時所集中指向的對象。如果思考點不集中、不明確、泛而不深,不能一以貫之,思考就會空泛、不得要領。課題,也是研究中探究的主攻方向。研究活動中如果不能抓住探究的主要問題,不注意圍繞思考的實質進行問題聚焦,就會使課題活動“跑題”。總之,課題就是研究中表達的主要話題、思考的興奮中心、探究的主攻方向、科學的研究項目。由此可見,科研與教研融合中的課題,要自下而上,由困惑凝聚成問題,由問題升華為課題——問題即課題。

要讓課題成為科研和教研融和的載體,作為課題的問題要有層次。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所以課題要有個性,就是要根據不同年齡、不同學科、不同崗位向教師提出不一樣的要求,讓教師“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絕對不能一刀切。作為課題的問題還要“短、平、快”。就是說課題研究的角度宜小,研究的周期宜短,研究的內容宜實(切合實際)。其實課堂教學的每一個方麵,即使是某一個很小的環節都可以成為我們研究的課題,比如“教學中突發問題的處理”“問題解決教學中學生思維的導引”“學生主體意識的引導與激發”等等,都是很有研究價值的課題。

4.嵌入滲透式融合

科研與教研既有聯係也有區別,其活動各有規律和特點。如果在組織相關活動時采用嵌入式,就可以有機融合二者。這種嵌入本質上要突出“主題”“過程”“方法”等要素。首先要有主題,科研活動本身強調主題研究,如果在教研活動中也強調主題,以主題來凝聚教研的興奮點,提高教研的生長點,那麼科研就嵌入了教研。其次是注重過程,教研活動“前延後拓”,讓每個參與教研活動的人活動前“有備而來”、活動中“全心投入”、活動後“再三反思”,教研活動的目的也就達到了,質量也會得到充分保證。通過“明確主題——學習研究——現場研討——行為跟進與反思”的過程架構來開展教研活動,那麼科研的要素也融進了教研。方法上,課堂觀察、課例研究,既可以視為科研的方法,其實也是教研的方法,因為都要求有主題、有過程,同時更要深入課堂,在課堂教學的情境中研究,是科研和教研互相滲透與融合的路徑。

5.下裏巴人式融合

以“實踐第一”為價值取向的科研與教研的融合,在研究的內容上,既要一些“高大上”的內容,為中小學教育的改革發展導向和探路,更要著眼“下裏巴人”的內容,隻有這樣,科研才能接地氣。因此,筆者覺得,中小學老師的研究應該回歸自己的教育教學生活,與教師每天的工作、生活結合起來。一要把學生的成長作為長久不衰課題。每一位老師必須研究學生,研究他們的興趣,研究他們的特長,研究他們的學習習慣、學習方式。二要把教材解讀作為研究的重要內容。對教材的解讀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前奏,是師生教與學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一著。中小學教師要把提高自己的教材解讀能力作為教育科研的重要內容,要從研究的視角去分析教材,把握教材。三要把傳統的備課轉變為教學設計。運用係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確定教學方法,選擇教學媒體等。四要把課堂作為師生共同成長的實驗室。要善於從社會學、信息學等視角去分析研究課堂中的具體細節,解決具體的問題。

總之,實現科研與教研的融合,就要在中小學營造這樣的研究境界:教育教學的問題即課題,學生的健康發展即對象,師生互動的課堂即實驗室,教育教學的行動即研究,師生的共同成長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