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市潤州區教育係統在全國率先以“三愛”教育為核心內容開展了“班級教育小組”、“學生誌願者製度”“新型三好學生”製度等德育領域綜合改革,發揚民主平等觀念,創設相互尊重及“愛”的環境,培育責任意識和獨立人格,激發學習動力,積極探索區域“三愛”教育的有效形式,構建“三愛”教育的長效機製。
一、促生良性生態環境,涵養學生“三愛”情感
孩子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產生取決於其生活學習的環境,取決於孩子認識自我改造自我的能力。讓學生形成“三愛”情感,同樣需要創設一個有利於這些情感產生、發展的環境。潤州區教育係統德育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致力於創設一個有良好道德的學校環境、班級環境,建立民主、平等、自由的德育生態環境,讓師生過有道德、有尊嚴的生活,促進師生良好的道德形成,並根深蒂固不斷生長,最終讓學校成為道德策源地,影響家庭,改造社會。班級是學生生活成長的最重要的地方,把班級變成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幫助的地方,變成大家共同參與建設的地方,變成精神家園,是激發孩子熱愛班級的重要前提。
“班級教育小組”是班級教育和管理的領導核心,由學校行政幹部、任課教師代表、學生代表、學生家長代表組成。實行“導師製”,根據不同職責,合理分工,按照班級學生性格及學習發展情況分給教師做“研究生”;“重要活動分工製”,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自主選擇負責班會、春秋遊、運動會、藝術節、讀書節等專項活動,專項活動專人負責,小組成員分工協作,既減輕了班主任的工作負擔,又提升了活動質量,更重要的是,學生得到了更多、更廣泛、更細致的幫助和指導;“牽手學生分工製”就是把班級內學習基礎相對薄弱的孩子分給組員來幫扶,有效減少了教師不良情緒的彌散,使後進生得到更多的關愛與幫助。家長代表和學生代表負責聯絡其他家長與同學,采集民意,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參與班級管理。
以“學生誌願者製度”取代沿襲數十年的班幹部製度。傳統的班幹部製度容易讓心智尚不成熟的學生形成“幹部高人一等”的特權意識,造就“班級官場化”的不平等環境。“誌願者製度”讓班級管理工作從職位變成了崗位,每位學生都能成為一名誌願者。學校設立了學習幫扶誌願者、勞動誌願者、護導誌願者、圖書館誌願者、愛心雨傘管理誌願者等名目眾多的崗位,學生依據自己的意願、能力和特長自主選擇崗位,相互服務,平等互助。成為誌願者之後,學生更在意的是我貢獻了什麼,做了什麼,而不是我成為了什麼。實施誌願者製度後,孩子們每天看到的是同學們都在為他人、班級、學校和社會服務,在融洽同學關係的同時,每一個孩子每天都生活在“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愛”的群體中。在這樣的環境裏成長,孩子愛班級、愛老師、愛同伴的情感逐步產生並加強;在這樣的環境裏成長,孩子小的時候知道為學校、班級和同學服務,長大後就知道為社會服務,熱愛公益事業,懂得參與社會管理,為今後成長為合格公民打下基礎。此外,潤州區還成立了局黨委領導下的教師誌願者組織,學校德育部門也是誌願者工作的領導組織,眾多的家長在家長委員會的組織帶領下積極參與學校誌願服務活動。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潤州區的家長就開始參與班級管理和評價,學習家庭教育的知識和技能,與班級和孩子共同成長。潤州區成立了由誌願者負責建設的家庭教育委員會,把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家庭教育能力作為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為家長提供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的谘詢及培訓。《我愛孩子》是潤州區專門為家長設計的區本教材,通過大量的典型案例來教育家長,逐步使他們學會選擇正確的方法與孩子交往,鼓勵家長建設民主型家庭,指導家長用正確的方法愛孩子,尊重孩子,讓孩子學會自主選擇,學會獨立生存,喚醒孩子的自我意識,培養孩子的自我約束能力,竭盡全力地幫助孩子學會自助,給予孩子更多的信任和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在寬鬆的家庭氛圍裏、在自由的成長環境中逐漸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與角色,使孩子成為他自己。自由——選擇——責任,是人格成長的規律。潤州區要求每個孩子都要做家務事,從小承擔家庭責任,從小就做家庭的主人,在民主、自由、受到尊重的環境中成長,逐步養成“獨立生存、獨立思考、獨立實踐”的良好習慣,形成強烈的責任感和獨立人格。
班教小組製度、誌願者製度、家庭教育科學指導製度促生了學生成長的良性生態環境,創設了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和諧氛圍,強化了責任意識,暖化了師生關係、生生關係以及家長與孩子的關係,使學生學習、生活在“愛”與“尊重”的環境中,收獲“愛”、體驗“愛”、懂得“愛”,才能付出“愛”、給予“愛”。涵養“愛”的情感,承擔自主選擇的責任,把“三愛”教育外化為行為,內化為品質。
二、建構實踐性活動課程,砥礪學生“三愛”意誌
潤州區推倒壁壘,拓展德育空間,積極嚐試由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由學科走向綜合、由校內走向校外,搭建多元育人平台,構建豐富的實踐性活動課程,讓學生在活動中深化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的情感,砥礪意誌。
一是編撰《走遍鎮江》校本教材。愛國情感是一種高級的社會性情感。愛祖國,就必須培養孩子從小學會愛家鄉、愛班級、愛老師、愛同伴、愛父母。愛家鄉要從了解家鄉做起,潤州區組織專家成員把鎮江的曆史、人文、風土、人情、特產等等編成係列讀本,結合學校春秋遊以及假期時間,鼓勵孩子們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九年中走遍鎮江的山山水水,進行社會調查,交流分享成果,在不斷了解家鄉的過程中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二是改革寒暑假作業。為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習內容,讓學生將潛移默化中獲得的學習樂趣和學習方式遷移到更廣泛的學習中,並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潤州區下發了《關於寒(暑)假作業布置的指導意見》的文件,並在媒體刊載《告家長書》,要求各校精心設計寒(暑)假作業,大幅度精簡學科類作業,設計個性化開放作業,全麵啟動了寒(暑)假傳統作業模式的改革。此項改革受到師生及家長的熱烈歡迎。各校寒(暑)期作業既有片區的共性特征,又有學校、班級、學生自身的個性化特點,設計新穎別致,成果豐富多彩。本著“我的需要我知道,我的假期我安排”的原則,各校精心設計了運動、家政、手工、閱讀、社會實踐、調研探究等個性化特色作業,把學生從課本和家庭狹小的空間解放出來,使學生在技能拓展、動手創新、社會交往、文明禮儀等方麵得到提高,從而促進素質的全麵提升。對於開放類作業,學校將在開學後通過“繽紛圖片牆”、“故事分享會”、“視頻觀賞區”、“好書我推薦”、“動手操作台”、“假期快樂娃評選”等形式,分享交流假期生活。三是構建校本活動課程體係。潤州區各校在區域整體推動的情況下,加強頂層設計,構建各具特色的德育課程,將“三愛”教育融入學校德育活動課程中。如金山實驗學校以“生本教育”為理念,以“智雅”文化為引領,以“養正育美”、“導學啟思”為校訓,竭力培育“行為端正、品德美好、熱愛祖國、樂於學習、勤於實踐、善於思考”的“金實”好少年。
三、構建生長性評價機製,鍛造學生“三愛”品格
學校評價的高級目標應該是讓學生能夠學會反思自我,改造自我,在良性發展中快樂成長,雖有煩惱卻遠離痛苦,始終保持一種生長性的、積極向上的狀態,並逐漸固化、穩定,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最終內化為修養與品質。
潤州區教育係統將“三愛”教育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印發了《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考核實施方案》《中小學生綜合素質培育具體內容與考核方式》《中小學生綜合素質培育操作手冊》,從情感與態度、行為與習慣、交流與合作、身心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方麵入手,分層、分年段綜合培育學生的道德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科學素質、審美素質、勞動素質和交往素質,並設置了具體明確的目標和考核方式。
“新型三好學生”製度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鼓勵每個學生進步,人人都有得到認可的機會,這些機會跟學生的生長發育、智力因素關係都不大,隻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實現。實現以後,不會有人攀比,因為都是個人平時一點點積累起來的。讓孩子跟自己比,跟標準比,而不是相互比。以全麵評價促進學生全麵發展,以過程性評價培養良好習慣,以發展性評價鼓勵進步。如穆源民族小學製訂了《小學生智·能4A認證方案》,進一步廓清了評價內容,從“十佳學童”、“學業水平”、“體質健康”和“興趣特長”4個維度對學生進行評價。在“評價標準”中,適當降低準入門檻,關注學困生的學習狀態,由“牽手導師”給予耐心細致的輔導,讓學生具備“自己與自己比”的良好心態,產生學習的興趣,獲得學習的方法,體驗學習的成功。在“評價方式”上,繼續秉承“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麵育人”的宗旨,過程積累,全員參與,讓評價結果更加客觀公正。每學期,學校都有40%的學生獲得“金牌”,100%的學生獲得不同層次的4A認證,先後有600多人次獲得了學校“十佳學童”單項稱號。評價製度的“指揮棒”廓寬了學生評價的維度,構建了情感、品德、學習能力、勞動實踐能力等多元評價的體係,促使“三愛教育”落細落實,增強了學生學習動力,為培育自信、陽光的青少年兒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