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2歲的彭小峰離開家鄉,隻身前往蘇州創業。最初,依靠之前在江西吉安外貿進出口公司積累的工作經驗,彭小峰從老客戶手中獲得訂單,做進出口代理。短短數月後,從貿易轉向實業,創立了蘇州柳新集團,在蘇州自己生產手套,並一路從針織手套、化工手套、各種材料手套,擴展到各種服裝、眼鏡、口罩……
2004年,創業7年後,彭小峰旗下企業出口額超過10億元,員工膨脹到近萬人,完成了從2萬到上億元的資金積累,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的勞保用品生產企業。
“創業,一定要從門檻進入低、資金需求小的行業介入,因為這樣比較容易,”彭小峰這樣介紹自己的經驗,“李嘉誠開始是做塑料花,王永慶開始賣大米,成功之後再介入難度大的行業。”
隨後在一次歐洲客戶的家庭拜訪中,讓彭小峰關注到了太陽能行業上遊——矽片市場的潛在機遇。不滿30歲的彭小峰,把蘇州工廠交給父母打理,一個人開始為期兩年的太陽能行業市場調研。
“靜下心來了解這個行業的方方麵麵”,彭小峰說,“也了解了應該找誰來幫助自己一起完成這個事業”。
2005年,彭小峰啟動資金5個億,開建太陽能產業——目前的江西賽維,而早在建廠之前彭就已經確定了高管的名單。在此之後,到2007年6月上市之前,佟興雪、朱良保、邵永剛等一批當時各自行業裏的頂尖人物先後被他挖來。“沒一個好請的,都很牛的,特別難請”,提到組建目前這支國際化的團隊,彭小峰頗有感觸。
2006年4月,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投產,7月產能達到100兆瓦,8月入選“RED HERRING亞洲百強企業”,10月產能達到200兆瓦,被國際專業人士稱為“LDK速度奇跡”。
2007年6月1日,賽維LDK成功在美國紐約證交所上市,成為中國企業曆史上在美國單一發行最大的一次IPO;賽維LDK是江西省企業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美國上市的企業,同時也是中國新能源領域最大的一次IPO。
2007年,32歲的彭小峰以400億身家排名百富榜第六,成為中國能源行業的首富。“沒有可能做成世界第一的產業我們不做”,這成為彭小峰的創業原則。
激進的投資戰略
選擇光伏產業,僅僅用2年左右的時間,讓賽維一下子站到了世界的最前列。正是有了之前矽片上的成功先例,使彭小峰信心大增,也讓他對光伏的上下遊各個市場倍感興趣。
2007年8月,彭小峰的兩個多晶矽生產廠開始籌建。多晶矽在那時被看作是“死路一條”,其技術被海外7大公司壟斷,多數中國在建的多晶矽廠因遲遲無法攻克各類難關,僅停留在幾十噸或者數百噸的規模。隻有江蘇徐州的保利協鑫準備開建自己的1500噸多晶矽項目。但彭小峰決定投資的則是3個5000噸的裝置。
當初矽片的成功,並未能在多晶矽業務上奏效。多晶矽價格在2008年下半年遭遇大幅下跌,如今的多晶矽現貨價,還不到3年前的十分之一。
也有坊間傳聞稱,當時彭小峰核心團隊內,也沒有完全熟悉多晶矽業務的人,加上市場上難尋合適的多晶矽技術人才,讓多晶矽項目出現了運營困難。
但彭小峰激進的腳步沒有停止,他依然在2009年到2010年時下注了更多光伏電池及組件產業,在安徽、江西南昌、蘇州等地大肆擴張。
如今,賽維要為當初盲目擴張埋單,僅在今年,賽維就將有大約20億美元債務到期,但截至6月30日,其手頭現金和現金等價物隻有2.962億美元,破產之憂泰山壓頂。
業內人士介紹,早在2007年,光伏行業的路線之爭初現端倪。賽維、英利等企業一直堅持全產業鏈模式,而保利協鑫等企業則走專業化道路。如今,選擇全產業鏈模式的企業幾乎全部遭遇滑鐵盧,也因為多而不專,導致虧損嚴重。
生意社多晶矽分析師李玲分析,江西賽維所生產的產品九成以上銷往國外,目前由於受到歐債危機的影響加上國內光伏行業的產能過剩,江西賽維的銷量並不怎麼好,這也是賽維今年出現虧損的主要原因。
另外,今年4月3日,江西賽維在歐洲的最大供應商Q-Cells向法院提交了破產申請,這無疑是對江西賽維的最大打擊。
這家來自德國當地最大的光伏企業Q-Cells,從2007年便與江西賽維有了緊密的合作,為了挽留住這家巨大的供應商,江西賽維也曾親自為Q-Cells“量身打造”了1.5萬噸的多晶矽擴產項目。
隨著Q-Cells的破產,江西賽維也戲劇性地開始了自己的“裁員”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