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逢“文學的自覺時代”,曹丕在《典論·論文》中,鮮明地提出: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並且感慨於人的生命有限,富貴榮樂及身而止,唯有文章可以流芳百世,亦足以使人之聲名傳之久遠。作家是偉大的,既不需要倚憑曆史學家之記載,也不需要托附於達官貴人之權勢,而是憑借著自己的聰明智慧、不懈努力,辛勤創作,獲得千載聲譽:“是以古之作者,寄聲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因而,有誌之士,皆愛惜光陰,珍惜時間,懼怕時間之白白流逝而一事無成。可惜,人們往往不能辛勤努力,奮發向上,貧賤時為饑寒所困擾,富貴時為逸樂所荒殆,致使時間流逝,光陰虛度,至死而不悟,豈非誌士仁人之大痛哉!
南朝齊梁時期的著名文學理論家劉勰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文心雕龍·序誌》篇指出:人有智慧,乃廣袤綿邈的宇宙間最出類拔萃者——“肖貌天地,稟性五才,擬耳目於日月,方聲氣乎風雷,其超出萬物,亦已靈矣”;可惜人的生命又是脆弱的、很有限的——“歲月飄忽,性靈不居”,唯有文章,可以使人之思想、事業傳之久遠,因而君子處世,很重視“樹德建言”——樹立道德之高標,且以文章而流芳百世,促進社會之發展、文明之興盛。
文章是人之生命的外在表現,又能夠記載人生、社會事件,表現豐富多樣的情態,便於交流思想、傳播文化,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興盛。文章的作用很偉大,按照劉勰的說法:
五禮資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
即:禮樂文化憑借文章而成就;國家的典章製度,亦需倚憑文章方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君臣之間、上下級之間,皆需文章以溝通、且成就其斐然文采;軍國大事,亦需文章使之明白昭著。顯然,劉勰是從大處來探討文章的功用的。當然,文章也可以寫人的情感、思想、生命體驗,也可以記述所經曆的事件、遊曆蹤跡、朋友交往等等。可以說,人類生活的一切,精神、物質兩大層麵上的所有活動,皆可以為文章所記載,且傳播後世。
文之起源甚早,和詩是最早出現的文體,幾乎不分先後。從理論上講,應該是先有易於記誦的詩,其次有散行的文,不過,在文字興起之後,詩與文應該是同時興起的文體。甲骨文出現的諸多卜辭,既像詩,又像文,或者說是詩文未分的混沌狀態。從字源上講,“文”之意義是極其豐富的:文,錯畫也,交錯的圖畫,即文采,文章;言乃生民之音,即人口頭所發出的自然語言。可見,言與文是不同的,文與言是語言的兩種存在方式——言為口頭語,文為書麵語。揚雄《法言·問神》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心聲形於言,心畫形於文,方可表達思想。劉熙《釋名》說:“文者,會集眾彩以成錦繡,會集眾字以成辭義,如文繡然。”梁元帝蕭繹《金縷子》說:“文者,惟須綺縠紛披,宮徵靡曼。”也就是說,文章需要精心結撰,美觀而有韻致,有足以動人的情采,才能達到文章所欲發揮的力量。因此,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凡所謂文,必相錯綜,錯而不亂,亦近麗爾之象。”
詩文既分之後,文又有駢散之別。駢文,又稱駢儷文(駢、儷,皆指偶對),是在中國古代詩歌、辭賦,以及民間謠諺所慣用的一種修辭手法——排比、對偶的基礎上,經過文人的加工創造而形成的一種新文體。東漢以後的建安時代,興起駢體文,重視對偶、抒情,注意於辭彩的華麗;至魏晉南北朝,駢文形式之精密,辭采之華麗,用典之繁密工切,聲律之諧暢,踵事增華,日益發展。
駢文的正式命名,大約在唐代以後,清代始盛。盛行於六朝之時,並未有駢文之名稱,梁簡文帝稱之為“今文”“今體”,以與傳統的秦漢以來的散體文相區別。至唐代,柳宗元《乞巧文》說:
駢四儷六,錦心秀口。
指駢文之用典工麗,對偶精巧,就其句式而言,一般為四字句、六字句相對偶,遂有駢儷、駢體之稱,而至宋代,則一般稱駢文為“四六文”,直接標明其句式特點了。駢文之文體形成於六朝,但是駢儷之句式則早在先秦典籍中已經存在。駢散乃自然而生,未有優劣之別,清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文譜》中說:
討論體勢,奇偶為先,凝重多出於偶,流美多出於奇,雖駢必有奇以振其氣,雖散必有偶以植其骨,儀厥錯綜,致為微妙。
駢散相間,既有文氣之流暢自然,也有文體之凝重,不可偏廢。
古代文章,從對偶與聲韻來說,分為駢文、散文兩大類。就文體而言,類別甚多。曹丕提出“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之四科八體,其中七體為文。陸機《文賦》提出:“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淒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遊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閑雅,說煒曄而譎狂。”十種文體,其中九種屬於文。蕭統《文選》詩文兼收,共分三十九類,除詩外,其餘三十八類皆屬文。《文心雕龍》論列各體文章,僅篇名所列文體即達三十四種,除《明詩》《樂府》兩篇而外,皆為文;而所論述的文體達八十二種之多。宋初編纂《文苑英華》,收南朝梁至唐代的詩文,分為三十八類,除詩、詞外,其他亦屬於文。具體而言,各類文體大概有:
賦、頌、讚、祝、盟、銘、箴、誄、碑、哀、吊、傳、論、說、詔、策、檄、移、製、誥、冊、誓、令、教、章、表、啟、議、問、對、書、記、箋、奏、疏、符、狀、簡、約、原、辨、解、釋、序、引、判、露布、批答、封禪、題跋、連珠、雜文、諧讔,等等。
文章之作用如此巨大,範圍又如此廣泛,那麼,如何閱讀文章呢?
寫作文章,是要將作者的認識、思想、情感、體驗,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表述出來,闡明其宗旨;同時為了能夠比較準確、深切地表述,且易於讀者之閱讀了解,則需要以一定的藝術手法,精心結撰、鎔鑄剪裁、遣言造語,使之首尾圓合,條貫統序——保持思理的周密與通貫。而閱讀文章,其實是一個“披文以入情”的過程,通過閱讀文辭來理解作者的思想與情感;同時也是一個借助於他人的思維邏輯、思維方式而訓練、培養自身思維的過程,從而養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首先需要掌握基本的文章體製規範,其次則要有比較強的語言文字穿透能力,了解文字的內在意旨所在。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提出了“六觀”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