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錦帆賊為禍南南陽,袁熙憂心不已。又多有聽聞甘寧之名,遂請張繡坐鎮宛城,親自領西涼鐵騎一千趕赴南南陽。隨行武將趙雲、魏延、周倉、胡車兒,謀臣賈詡、公孫策。趙雲與袁熙本無主臣關係,又隻是君子之交,本不欲前往,無奈其師兄張繡相請代其統領西涼鐵騎,遂隨同袁熙而往。
魏延、周倉自不必說,兩人都是袁熙屬下,自然是唯袁熙之命是從。
卻說南陽有一英雄姓黃名忠,字漢升,時年五十餘歲,擅使一把長刀,箭術更是精妙無雙。中平年間,隨南陽太守秦頡平定黃巾之亂,所立功勞頗大,卻不善逢迎、巴結上官,軍功被人貪墨,久久不能升遷,心灰意冷之下又逢獨子黃敘疾病纏身,遂離開軍中,回家為自己的獨子求醫問藥。
時長沙太守張機字仲景,乃是黃忠鄉裏人氏,醫術絕倫,享譽荊州,辭官在家,黃忠之子多虧張機的調理,方能存活於世,卻不能做到藥到病除。張仲景曾說:“醫學之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生長全,以養其身,”令袁熙大為感佩,而且袁熙幼時多得張機和華佗兩人救治,遂並親自上門拜訪這位在南陽百姓中享有極高聲譽的“醫聖”。從張機處知道黃忠之名,又有魏延誇其武藝高強,袁熙遂登門拜訪。
無奈黃忠於幾日前出門訪友,至今未歸,止有妻子在家。袁熙所遺甚厚,言其歸來之日再來拜訪。
大軍行止有度,出涅陽,經安眾,到達新野,與湖陽僅一河淯水之隔。新野北依宛洛、南接荊襄,西臨秦隴,東通寧滬,沃野百裏,八水競流,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有“南北孔道,中州屏障”之稱。光武中興,起於南陽,鍾靈毓秀的新野大地,哺育了鄧禹、庚信、岑參、陰麗華(漢光武帝劉秀之妻,賢德皇後)、岑彭等眾,幫助光武帝掃滅群雄,平定天下。
新野一地流傳著許多關於光武帝和皇後陰麗華的傳說,“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袁熙遂將大軍交由趙雲、魏延二人安置,自己帶著賈詡、公孫策和周倉便服出行,在新野周邊搜尋起光武皇帝的遺跡來。
“人言漢之二祖,俱起於布衣。然光武之得天下,較高祖而尤難矣!自三代(指夏、商、周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袁熙走在田間地頭、尋常巷陌,聽著百姓們傳誦這光武皇帝起兵時的事跡,不由感歎道。
賈詡聞言,眼觀鼻,鼻觀心。他投降河北本就不是自願,袁熙雖然數次登門拜訪,都被他拒之門外,托病拒絕。這次勉強起行,也是一言不發,采取不合作的態度。
“昆陽一戰,光武皇帝以三千眾大破王莽軍四十二萬,一舉覆滅王莽軍主力。如此赫赫戰功,曆史上絕無僅有。”公孫策則不然,人家少年誌氣,剛剛又在勸降張繡中立下大功,正是意氣風發之時,大有指點江山之意。
一戰摧大敵,頓使何宇平。
“不是.....不是.....”公孫策身後,突然出現一名八九歲模樣的拉著他的衣角,結結巴巴的說道。
袁熙大為驚訝,沒想到在碰到個這麼膽大的孩童。“你叫什麼名字,你的家人呢?”袁熙故意板著臉,一臉嚴肅。
“我叫鄧...鄧..艾...艾..”那個孩子挺著胸膛,一點也不怯場。“我····我···母···親···在....那裏。”順著孩手指的方向,袁熙看到一個正低頭忙碌的婦人。那人似乎也注意到了這邊的動靜,見自己的孩子正和一群陌生人在一起,慌忙放下手中的農具向這邊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