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議事廳退出來之後袁熙並沒有同袁紹一起回到屬於他們的刺史府後院,跟刺史府比起來袁熙更喜歡在軍營裏和那些八丘大漢混在一起。這也是他為袁紹所不喜的的原因之一,袁家幾代人皆是名動天下的大名士與之交往的也莫不是高門望族的子弟,入則錦衣玉食,出則前呼後擁。就拿袁紹自己來說,當年隱居洛陽期間非海內知名的大名士,不得相見。
然而袁熙卻沒有這些習慣,他更喜歡的是和普通百姓們混在一起,經常深入尋常巷陌,田間地頭。因此在鄴城袁熙雖然在上層人中間沒有什麼名氣,但是在普通百姓中擁有很高的聲望,百姓都知道冀州二公子平易近人,絲毫沒有官宦人家子弟的架子,深受百姓喜愛。
袁熙在冀州職官“虎賁校尉”掌五千人為“虎賁營”。虎賁校尉本為京城禁衛軍統領,秩比兩千石。然而亂世之中王綱不振,官職私相授受已屬稀疏平常。在冀州,虎賁校尉隻是一個普通的統軍校尉而已。袁熙不得袁紹寵愛,也不得世族的擁戴。不像在青州的袁譚和受到袁紹寵愛的袁尚各有一班世家和文臣武將支持。
虎賁營,中軍大帳內。
虎賁營的幾個統軍司馬也都聽到了風聲都聚在大帳裏等著袁熙從城中歸來。
虎賁營共有五千人馬分為七部,袁熙喜歡《孫子兵法》故而以其中“軍爭篇”中“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為名分為風字營、林字營,火字營、山字營,此四營兵馬滿額八百人共三千二百人,另外還有袁熙親領的鐵衛營、虎衛騎、先登營此三營滿額六百人共一千八百人,共七部五千人馬。
風字營軍司馬孫輕,林字營軍司馬武安國,火字營軍司馬丘興,山字營軍司馬陶山、假司馬潘安,鐵衛營統領假司馬袁滿,虎衛騎統領假司馬方彪,先登營統領假司馬麴演,軍中主簿崔林以及公孫瓚長史關靖。
雖然主簿崔林猜測袁熙此去應該能得到執掌一州事務的機會,但沒聽到確切的消息時誰又能真正的安下心來呢。
崔林,字德儒,清河東武城人,今年三十多歲身材頎長相貌俊逸,他與冀州騎都尉崔琰乃是從兄弟,崔琰是嫡支他是庶支子弟。他的名聲不如崔琰但其才學卻並不比崔琰差,因為不是嫡支子弟,他得到的機會並不是很多。
建安初年,袁熙領軍駐紮清河時,當時閑居在家的崔林經崔琰推薦投入袁熙帳下,後來逐漸得到袁熙信任,成為虎賁營中主簿,為袁熙出謀劃策,籌劃糧草軍械,深受袁熙信任。然韜略並不是其所長,所長乃是政略經律。
軍司馬陶山與孫輕都有黑山軍的背景,陶山乃是故建義中郎將陶升之子。陶升原為內黃小吏,為人有善心,初平四年黑山賊於毒攻陷鄴城時,獨自率領部眾逾西城入,閉守州門,不讓其他人進來,用車載著袁紹的家人及諸衣冠在州內者,身自扞衛,送到斥丘還。袁紹到,遂屯斥丘,以陶升為建義中郎將。
興平二年,陶升病逝留下獨子陶山,袁紹雖然感念陶升救難之義,但對黑山賊出身的陶氏父子並不看重。然袁紹素以信義示人,便將時年二十歲的陶山打發給了袁熙。在袁紹的關照下年僅二十餘歲的陶山成了袁熙帳下最年輕的軍司馬。陶山也不負眾望作戰勇敢,善恤士卒很得士兵擁戴。
孫輕本是黑山小帥戰敗被俘本應處斬,但袁熙還是把他救了下來,一則袁熙手下確實缺少人才,二來卻是孫輕與陶山卻是舊時相識,知道他不是大奸大惡之徒,袁熙才出力救下他。
丘興和方彪二人卻是公孫瓚昔時部下,兩人都在白馬義從裏呆過,界橋一戰,公孫瓚大敗,狼狽逃回幽州,袁軍俘虜了大約萬名公孫軍,當初組軍之時,袁熙從此間挑選了很多降卒進入軍中,二人就是此時被袁熙賞識提拔,並且以被俘的公孫軍精銳為核心仿照白馬義從的成軍方式足組建了虎衛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