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2 / 2)

幸運的是,曆史長河中,每個人都會留下一點印記,冷漠的書卷不會拒絕求知的眼神,專注的探尋終於幫我們找到了曆史的真相,“闕題”不“闕”,這首以景動人的山水詩,原題竟是“歸桃源鄉”,不是寫自己的山居閑適,而是寫了詩人隱居桃源走親訪友的一段經曆。而全文竟不寫經曆,隻寫風景,清新自然,玩轉流暢,遊山玩水之餘,還闡發了怡心養性之情,一切景語皆情語,居然是在這樣不動聲色的畫語之間,就被酣暢淋漓地描繪出來了。

劉昚虛生在文人之家,八歲能文,進士及第,卻在盛唐之時辭去官位,與山僧道侶相交,隱居山野,脫略勢利,寄情山水。比起一些能工巧匠,他從未做上有權有勢的大官,實則他的不幸。可正因如此,他也從未遭受貶謫的困苦,人生一夢,未經起伏的他有了更加安閑悟道的心。

他有著“吳中四友”之一的雅稱,也有著淡泊如水的性情。穹頂之下,他似飄然和煦的春風,總是柔婉灑脫;山林之中,他又如穿透葉片的霞光,溫暖不失清冷。告別了喧囂官場上的爭名奪利,他帶著一身輕快和自由立於浪潮之間的石崖之上,縱觀風雨,巋然不動。出世,是一種逃離,卻也是一種勇氣。與孟浩然、王昌齡等人的交往,正是使他詩心向山水的另一番領悟,在禪心佛法之外,也有了一處心靈的歸屬。

(三)

在紅塵的紛擾和內心的寧靜之間,我們卻是很難找到平衡。不隨世俗,於盛唐的文人,這是浪漫不羈的灑脫;於當下的我們,卻是寂寥無為的空談。人生一場大夢,我們何不放下那些毫無意義的擔憂,去尋找天邊浮雲所寄托的思緒。

清淡空靈,劉昚虛教予我們的是為詩為文的格調,更是為人處事的態度。獨居一隅,青梅煮酒,品茗賞詩,漸漸學會精心,清淡空靈的心境,是對老莊哲學“清靜無為”的一種延伸,也是對儒家智慧“清心寡欲”的一種探索。在每一段人生經曆之中,我們若能忘記急功近利的最終目的,而珍惜過程中的風景和體會,我們的生活,也能像詩人一般,充滿了動人的景,少了些惱人的情。當我們回首仰望之時,又會發現,一切都在不動聲色的歲月之中悄然變成了我們想要的模樣。

禪就存在於紅塵中,所謂最深的紅塵俗世,不過是為參禪提供了一個借口,紅塵中懂得放下,懂得慈悲,覺悟。

浮生祈願太多,不能解釋,卻能追尋,望向桃源的盡頭,繽紛落花和幽靜清輝好像都慢慢淡了下去,一切的故事戛然而止,隻留下一段風景宜人的美夢,和一個意猶未盡的瞌睡。人生的韻味,便在這半夢半醒之間,滲透了我們的靈魂,飛到無邊無際的天涯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