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攝記
文/田立
活著的長城密碼:明長城建築者的後裔們
張鶴珊是典型的“長城後裔”。如今,他義務幹長城管理員已經有了二十多個年頭。作為農民,養家糊口本來很難。但他卻說長城帶著祖先的血汗和體溫,是先人們留給後人的念想——往小了說是一個姓氏、一個家族的傳家之物,往大了說是國家、民族不可多得的精神信物。所以他一定要幫祖先和子孫守護好這段長城。
我想,也許正是這種不離不棄的忠誠,才使得明長城穿過了幾百年的時光,最後在它的後裔們中活了下來。二十多年來,張鶴珊每天都要負責巡查一遍他家祖傳的“張家樓”。遇到有扒磚毀牆的,他就上前製止,也不管會不會得罪人;遇到有脫落的磚石,也要收集起來留著日後修補時用;遇到有坍塌跡象的,也要立即加固,避免出現更大麵積的塌損;遇到遊客或者攝影師來,也義務告訴他們哪裏適合拍攝,哪裏很危險……
對於張家來說,守護“張家樓”不僅是他們的家族責任,也是他們祖祖輩輩人的精神豐碑。我記得有一次張哥告訴我,文革時,村裏有兩塊刻著修城將士名單的石碑被紅衛兵當成“四舊”砸碎了。為了保護祖宗留下的東西,在一個夜裏,他偷偷召集起族人將砸碎的石碑抬到自家的田裏埋了起來。張哥說,不為別的,就為了盡孝道也一定要做些什麼。
前幾年,為了彌補家庭開支的不足,同時做好長城的義務巡管工作,張哥曾提出想開個家庭旅館。我就安慰張哥放心去守護長城,我會想辦法幫助他。為了避免他巡查時孤獨,我首先教會了他攝影,並將我以前的老相機找出了兩架送給他。沒想到他很快就學會了,並利用巡城的機會拍出了不少讓人意想不到的照片。
隨著我拍攝的長城係列照片在全國乃至世界攝影大賽上的獲獎,城子峪也漸漸開始蜚聲中外。每次見麵,張哥總說:“田老弟,全村人都讓我謝你,你不僅讓城子峪走向了全國,也走向了世界”。
每當這時,我都在心裏對自己說:如果不是與他們一家的偶然相識,如果不是與城子峪村民的多年交往,也許這十幾年來,我的長城專題拍攝就不會從這個小山村開始,走向全國,並拍下了戰國長城、秦始皇長城、漢長城,以及隋唐、北周、北齊等長城。
尤其是對明長城建築者的後裔們這個專題的拍攝,不僅讓我看到了固態的長城,看到了它背後的曆史,以及它的建築者和守衛者的家族史,更讓我找到了一份解讀明長城的“活著的密碼”……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