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神骨(1)(3 / 3)

商界活用

毫無疑問,眼神是打開人們心靈的鑰匙,是感知世界的重要渠道。不管一個人用多麼高超的技巧來隱藏自己的性格與內心,但隻要一看他的眼睛,就隨時能窺視其內心的秘密。畢竟一個人的言語、動作、情態等可以偽裝,而眼神是無法偽裝的。

1.現實案例與說明

莉莉是國內某知名企業的總裁助理,她常常陪同上司與客戶進行商業談判。

有一次,在一場艱苦的談判中,雙方為價格問題熬了整整一下午而互不相讓。最後莉莉的上司決定再作出一點讓步,當他把新的價格報出來的那一刻,對方的眼神仿佛亮了一下,不過卻在轉瞬間消失了。然而這個重要的細節卻被細心的莉莉捕捉到了。

“N0,N0,這與我們的要求相差太遠了!”對方在報價後隨即大聲嚷嚷道。很顯然對方的語言表達出來的仍然是對報價的不滿意。眼看談判再次陷入僵局,莉莉悄悄地通過紙條把她捕捉到了的信息傳達給了上司。一個小時後,他們以之前的那個價格拿下了那批貨,談判成功。

事後,莉莉深有感觸地說:“隻是一個轉瞬即逝的眼神,一個非常細小的細節,成就了這次談判。商場如戰場,不察言觀色不能應對客戶,對一些厲害的客戶還需要關注細節,觀察眼神,因為眼神是最不會背叛一個人的情感和思想的。”

在商場中,人們都不免要接觸各種各樣的人,除了自己對別人以誠相待外,當想要了解對方的真實意圖時,就要注意觀察對方的眼神,把焦點放在對方的眼睛上,因為由眼睛來觀察人是非常有效的。

人的眼神往往是無法偽裝的。一個人處於愉悅、興奮時,從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到心靈深處的幸福之花和陽光的燦爛。相反,當他生氣、討厭、消沉時,眼神則是暗淡無光,迷霧充斥著雙眼。此外,目光的接觸也發揮著傳遞信息的重要作用,不同的目光反映不同的心理,不同的目光交流方式有不同的含義。

一旦被別人注視,就將視線突然移開的人,大多自卑或羞澀;無法將視線集中在對方身上並很快收回視線的人,多半性格內向,不善交際;仰視對方表達的是信任之意;俯視他人是有意保持自己的尊嚴。伴著微笑注視他人,表達感覺融洽。一邊皺眉一邊注視他人,是在擔憂或同情;麵無悅色的斜視,表達的是一種鄙意;突然瞪人是在表示一種警告或製止;從頭到腳地打量他人,是表示警惕;彼此心存好感的人,說話時更願意注視對方的眼睛,以示交流順暢;話不投機的人相遇,一般都盡量避免注視對方的眼睛,以避免不快。

2.觀察眼神的方法

我們可以把上麵講到的方法應用到自己在商場上的實踐中。在與他人交流時,我們應注視對方臉上的三角部分,這個三角以雙眼為底線,前額為上線。如果看著對方的這個部位,會顯得很嚴肅認真,別人會感到你有誠意。

(1)注視時間。與人相處,若注視對方的時間占全部時間的1/3左右,表示友好;不足1/3表示輕視;占到2/3左右,表示重視;超過了2/3,則表示興趣十足或者懷有敵意。

(2)注視角度。平視,適用於與身份、地位相當的人進行平等交往;側視,含有輕蔑不敬之意;仰視,表示尊重敬畏;俯視,表示對晚輩的寬容、憐愛,也表示輕慢、歧視。

(3)注視部位。短時地注視對方雙眼,表示聚精會神、專心致誌,稱為關注型注視;注視對方額頭,表示嚴肅、認真、公事公辦,稱做公務型注視;注視對方眼部至唇部,是交際場合的常規,稱為社交型注視;隨意一瞥他人身上任意部位叫做隨意型注視,也叫瞥視,表示注意或者敵視。

(4)注視方式。直視,表示認真、尊重、坦誠;虛視,即目光不聚焦於某處,眼神不集中,表示膽怯、疑慮或失意;掃視,即上下左右反複打量,表示好奇、吃驚;環視,即與多人交往時有節奏地注視不同的人或物,表示一視同仁;他視,即與人交往時眼望他處,表示膽怯、害羞、心虛、反感、心不在焉;無視,即閉上眼睛不看對方,表示疲憊、反感、沒有興趣。

(5)注視變化。目光、視線、眼神的變化,都反映著內心情感的變化。比如,眼皮眨動過快表示活躍、思索,過慢表示輕蔑、厭惡;瞳孔突然變大放光表示驚奇、喜悅,突然縮小無神表示傷感、失去興趣;眼球反複轉動表示心有所思。

當我們明白了這些道理之後,與人的交流和溝通就輕鬆多了。眼神必將成為我們在商場上認識他人、察言觀色的法寶。我們一旦知道了這個秘密,在經營管理方麵就可以做得更好一點,在以後的事業中,可以少走彎路。同時,我們不單單隻通過一個人的眼神去窺透他的心理,視線也是窺探對方心理的一個有效渠道。我們應該做到在與人交流時,觀察對方的視線是否專注,注意對方視線的移動頻率,留意對方視線的角度。

麵部鑒人

原典

一身骨相,具乎麵部。他家兼論形骸①,文人先觀神骨。開門見山,此為第一。

注釋

①形骸:身形體態。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蘭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譯文

一個人的骨骼豐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張麵孔上。像士農工商等各類人員,既要看他們的內在精神狀態,又要考察他們的體勢情態。作為以文為主的讀書人,主要看他們的精神狀態和骨骼豐俊與否。精神和骨骼就像兩扇大門,命運就像深藏於內的各種寶藏物品,察看人們的精神和骨骼,就相當於去打開兩扇大門。門打開之後,自然可以發現裏麵的寶藏物品,而測知人的氣質了。兩扇大門——神和骨,是觀人的第一要決。

解讀

人的體能相貌,是由骨、肉內外連結而成的,骨與骨的銜接,肉與肉的牽連,骨與肉的內外包合,統一構成了人的外在形貌。由於骨起著框架和支撐作用,因而“骨”相的優劣,成為人的體貌美醜的首要因素。大腦是人的中樞神經,是人的指揮係統,頭部骨骼的優劣,又成為整體骨骼優劣的“首長”。

看相(相貌)不如看骨,一直是中國古代骨相術的宗旨。古代骨相學家認為,人體肩、頸以上總稱“頭部”,一切感覺器官,都集中在這個地方,占據人身極重要的地位,因此,人的頭麵部集中了人一身的“骨相”。這些精華與糟粕摻雜的傳統民間文化,在缺乏實證科學的漫長歲月中,一直成為品人觀相的一大指標。正出於這個理論,《冰鑒》有雲:“一身骨相,具乎麵部。”其實,即使在當今,骨相學盡管已被褪去了神光,但很多人知人鑒事,卻無形中受其左右。

“骨”也是曾國藩觀人識人的重要方式,“骨”能夠作為識人的地方,曾國藩認為“具乎麵部”。“骨”怎樣傳達出“神”,觀察起來是很難的,因此常常帶有神秘主義的色彩。實際這並非神秘莫測,隻要肯下工夫,在實踐中不斷體會,總會悟出其中妙處。

要看清一個普通人,須先看其形骸,而觀“文人之相”就必須先觀察他的“神骨”。所以本書“開門見山”,把“神骨”問題作為第一篇。曾國藩對讀書人極度推崇,特意將“文人”與其他人員,如工、農、兵、商區別開來,明確提出“他家兼論形骸,文人先觀神骨”。

文人,在古代封建社會主要是指儒士,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勤學習,愛思考,比他人智邃、細膩、敏銳,也更複雜、神秘、詭異,這樣就有寒酸、邋遢、文弱等多種變化不定的複雜現象,思想行為上也深受儒、道、佛等多種文化的深刻影響。對於他們,“神”就顯得特別重要。

至於文人的“骨”與常人有多大的區別,是一個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概念,因此,“骨”與“神”相比,就有莫測高深的神秘感。“骨”的神俊豐逸與“神”有分割不開的關係,而且古代文化人輕視體力勞動、遠離體力勞動,骨骼得到鍛煉的機會不多,與其他人相比,文人的“骨”多多少少不好言明,但應該是區別於一般常人。因而再次觀文人的“神骨”,應是重視文人外在的“神”、內藏的“骨”。

古時那些精通相術的人說,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骨相。對此,至今還沒有人證明,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劉向就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醫愚也。”說的就是有人愚魯,因讀書而明達。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也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蘇軾曾經在詩中寫道:“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恐怕也就是文人的“神”的與眾不同,在此,這個“神”就近似於當今心理學中的“氣質”了。

據說讀書讀進去了,會形成一種氣功態。讀書讀到相當的程度,頭麵上就會產生與人不同的氣質,仿佛若有光,這是神的一種表現。讀書人讀書就相當於在長期的“練功”,自然會產生與人不同的氣質。

古代骨相學認為人的頭麵部集中了人一身的“骨相”。曾國藩也承襲這一觀點說過一句極為精辟的話:“書味深者,麵自粹潤。”意思是說,讀書體味得深的人,麵容自然純粹、滋潤。這句話不是一般的人能說出來的,必須觀察很多人,理解很多事,尤其是對事與事之間的關係有種透徹的領悟力,才說得出來。

“麵自粹潤”對讀書人而言是不可偽裝的,必須火候已到,才能有這種體驗,故意追求或操之過急隻會適得其反。讀書人若想達到“麵自粹潤”這種境界,就必須有讀書的硬功夫,要在讀書中有真心得和大體會。

讀書體味得深了,自然心誌高度集中,這樣的人的精神和肉體得到不斷的積聚,精氣沒有一絲一毫的渙散,一天比一天充實、豐沛和完善,久而久之,在他心中便養成了一股浩然之氣,這浩然之氣又作用於他的身體,使他的生活有理、有序。這樣的人已經超越功名,對於一切人世凡俗之事都已拋在九霄雲外。唯一吸引他的注意力的是書中所體現出來的那種境界,這個境界構成了對外物的排斥力,於是他才能夠守候著自己的內心世界,構築自己的“精神家園”,因此這樣的人出現在人們麵前時,麵容自會安靜而且祥和。

處世活用

據《清史稿·曾國藩傳》記載,每逢選吏擇將,曾國藩必先麵試目測。審視對方麵部的“神骨”,同時注意對方的談吐行藏,二者結合,判斷人物的人品才德和凶吉禍福。

《見聞瑣錄》中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曾國藩善知人、預卜終身。他任兩江總督時,陳蘭彬、劉錫鴻頗富文藻,下筆千言,善談天下事,並負重名。有人將他們推薦到曾國藩幕府,在接見之後,曾國藩對人說:“劉生滿臉不平之氣,恐不保令終。陳生沉實一些,官可至三四品,但不會有大作為。”

不久,劉錫鴻作為副使,隨郭嵩燾出使西洋,兩人意見不合,常常鬧出笑話。劉寫信給清政府,說郭嵩燾帶妾出國,與外國人往來密切,“辱國實甚”。郭嵩燾也寫信說劉偷了外國人的手表。當時主政的是李鴻章,自然傾向於同為曾門的郭嵩燾,將劉撤回,以後不再設副使。劉為此十分怨恨,上疏列舉李鴻章有十大可殺之罪。當時清廷倚重李鴻章辦外交,上疏留中不發,劉氣憤難平,常常出語不馴,同鄉皆敬而遠之。劉設席請客,無一人赴宴,不久憂鬱而卒。

陳蘭彬後經許振禕推薦,進入曾國藩幕府,並出使各國。其為人不肯隨俗浮沉,但誌端而氣不勇,終無大見樹。

觀曾國藩預決二人,真如天算一般。然其衡鑒之精,尚不止此。在軍命將,說某可為營官;某人可為大帥,某人福薄,當以死難著名;某人福壽,當以功名終。皆一一驗證。

實際上,曾國藩觀察人並不完全以貌取人,譬如羅澤南“貌素不揚,目又短視”,駱秉章“如鄉裏老儒,粥粥無能,”但他都能傾心結好,許為奇才。又如塔齊布,因為他出仕很早,穿草鞋,每朝認真練兵,便為曾國藩所賞識,後來傾力保舉他,並且說:“塔齊布將來如打仗不力,臣甘同罪。”所以說,曾國藩善於識拔人才,主要是因為他能觀人於微,並且積久而有經驗,故此才能有知人之明。他對於觀人的方法,“以有操守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他最瞧不起的是大言不慚的人。

曾國藩“慧眼識英雄”,在夾袋中儲藏了不少人物的檔案,等到一旦需用,他便能從容地按其才能委以職務,而且一一勝任。後來和太平天國打仗,曾國藩幕府中人才之盛,一時無二。這不能不說是由於做京官時注意觀察羅致人才的好處。

商界活用

李先生是某公司的人事部門經理,曾在某雜誌上看到四位經理人的照片,當時同事讓他猜他們分別是從事什麼工作的,他基本上都猜中了:一位是從事煙草行業,一位是從事文化行業,還有兩位是從事電子產業的。李先生並不像算卦先生一樣會看相識人,但根據現代心理學和生理學,一個人的相貌與本人的成長環境以及長期的心態息息相關,心態和心理特征無時無刻不在雕鑿著一個人的麵相外貌。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每個職位給予每個人的氣質影響是不同的。

因此,招聘時企業可以運用心理學、人格學知識等全麵分析求職者,然後將他們的各種條件綜合起來,讓他們在最合適的崗位上工作。這樣可體現招聘麵試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