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神骨
原典
語雲“脫穀為糠,其髓斯①存”,神②之謂也;“山騫③不崩,惟石為鎮④”,骨之謂也。
注釋
①斯:語氣助詞,無實義,這裏指“仍然,還”。②神:與“精神”不是對等的概念,除了有精力旺盛的含義外,更多的還包括一個人經由學識、經曆、意誌、氣質中體現出來的智慧光芒,是生命力、行動力、意誌力和創造力的綜合體現。③騫:拔去,引申為損、虧,這裏可理解為土石的剝脫流失。④鎮:用力量壓而維持穩定,這裏指依靠岩石的支撐而保持固定。
譯文
俗話說“稻穀去掉的外殼,就是沒有多大用途的穀糠,但稻穀的精華——米,卻仍然存在著,不會因外殼的磨損而丟失”。這個精華,比之於人,就是一個人的“神”。俗話也說“山嶽表麵的泥土雖然經常脫落流失,但它卻不會倒塌破碎,因為它的主體部分是硬如鋼鐵的岩石,不會被風吹雨打去”。這裏所說的“鎮石”,便相當於一個人身上最堅硬的部分——“骨”。
解讀
《神骨》為《冰鑒》之開篇,為全書的總綱,主要論述“神”與“骨”,由此可見曾國藩品鑒人物時關注的重點。曾國藩用了兩個比喻,形象地說明“神”和“骨”的所指。
稻穀的精華是米,米蘊藏在殼內,碾殼成糠,皮去掉了,精華猶在,也才有用。米未隨糠去,因而“神”也不會因“形”(相貌等)的變化而有什麼損失。“神”與“形”,猶如“米”與“糠”,所以說“脫穀為糠,其髓斯存”。
“骨”外有皮有肉,如高山之上有土有沙。骨骼是人體框架的根本支柱。骨之與人體,猶山石之於沙土。沙土脫落流失,但山石巋然屹立,仍足以見其雄壯。恰如人體相貌,即使有什麼損傷缺陷,但骨之豐俊神韻不會變化,仍足以判斷人的顯達,所以說“山騫不崩,惟石為鎮”。
具體到人身上,究竟什麼是“神”呢?
“神”在這裏指的是人的內在的精神狀態,與“形”相對,由人的意誌力、注意力、生命力、行動力和氣質、風度等構成,比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的內涵豐富得多,往往可通過一個人的外觀形態特別是眼睛表達出來。這種內在的精神狀態不會因為外貌的美醜、皮膚的黑白而發生變化;也不會因一時的喜怒哀樂而發生大的變化。也就是說,“神”具有很強的穩定性,並不會由於外在的幹擾因素而隨時發生改變;同時也說明“神”有一種奇特的穿透力,可以穿越各種表象(如外貌)的幹擾而表現出來。“神”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還是一種氣質性的東西,能在後天的環境中發生一定的變化。經由各種磨煉,如智慧、閱曆、才能和信心增長了,“神”也會更加清明精湛,豐厚純熟。
當然,“神”不是憑空而來的東西,它不能脫離具體的物質形式而獨立存在。它必然是有所依托的。古書上曾有這樣的詩句:
論神
神居內形不可見,氣以養神為命根;
氣壯血和則安固,血枯氣散神光奔。
莫標清秀心神爽,氣血和調神不昏;
神之清濁為形表,智愚賢肖最堪論。
由此可見,“形”是“神”的物質基礎和表現形式,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看不見摸不著的“神”蘊藏於“形”內,決定著“形”的風采和神韻。如果神是“光”,“形”就是太陽和月亮,日月發出普照大地的光芒,而光並不是日月本身。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觀人的時候,觀“神”要察“形”,察“形”更要觀“神”。曾國藩開篇引用比喻的用意也就在此:看人不能隻看表麵,而是要神形兼備,觀表察裏。這裏的“表”就是指人的“形”,即外部形象;“裏”就是指“神”及人的內心世界。
關於“神”與“形”,中國傳統醫學還有“形有助於養血,血有助於養氣,氣有助於養神”的說法。如果形體完備無損,血液就能夠流通(中醫有“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說法),血液流通無阻,氣就能順暢;氣一順暢,神就明清爽朗。可見“神”貫穿在生命的全過程之中,是生命力的重要表現特征。生命力旺盛,氣血就旺盛,“形”就表現出勃勃生機。如果血枯氣散,就必然精神恍惚,“形”就會委靡不振。而精、氣、神、血的穩定性是一個較長時期的過程。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長時間血不暢、氣不順,精力就不能集中,辦事效率自然低下,才能就難以發揮,事業發展也就無望。長此以往,命運的通達騫滯不言自明。觀人者憑此下斷語,往往能夠出言如神。相反,如果一個人長時間地處於血暢氣順、神安體泰的狀態之下,一旦需要,精力馬上高度集中,調動激發體內潛能,靈感與超水平發揮就有實現的可能。長此以往,自然事業有成。觀人者隻要善於抓住這一“信息”,就能夠判斷如神。
“神”的足與不足,影響到才能發揮,對事業和命運的成敗至關重要。
什麼是“骨”呢?
依據“天人感應”(或稱之為“人體微觀宇宙說”)這一基本理論,從局部看整體,對人的命運際會進行判斷;從文化人類學方麵來看,“微觀宇宙說”或“天人感應”的理論有其文化上的意義,也是我們了解古代中國人思維方式和心理世界的重要坐標。其實,各種相術雖然有迷信的一麵,但是也包含了不少古人認識社會和人生的經驗總結,具有某些合理的成分。
“骨”的本義是骨骼,後來與相術結合成為相術的一個術語。《冰鑒》中所言的“骨”專指與“神”相配,能夠傳“神”的那些數量不多的幾塊骨。在人類的童年時代,人們常常用骨來占卜吉凶,中國古人用相術來占卜命運,也往往從人的形體骨骼入手來探究人的福禍壽夭。東漢王充所著《論衡》中《相骨》一章中有“案骨節之法,察皮膚之理,以審人之性命無不應者”,可見當時就有通過對骨骼形體的整體觀照來判斷一個人的富貴貧賤作的主法論。
“骨”與“神”的關係也可以從“形”與“神”的關係上來理解。血肉之軀,或因生活條件的改變而或肥或瘦,須發因年齡的增長而由濃變稀,唯有骨是不會發生太大變化的。從體質人類學的角度來說,骨的重要在於骨骼支撐血肉之軀,猶如大廈之需棟梁,而且它的遺傳、發展往往要積以數代、數十代、數百代人,一個民族的強大、一個姓氏的繁衍、一個家族的興隆,都是需要強其骨的。因此,古人識人時,看重對骨的觀察,也是有一定的客觀依據的。隻是“骨”與“神”之間,帶有讓人難以捉摸、難以領會的神秘色彩。一般人往往難於把握,隻有在實踐中自己去多加體會。
處世活用
《冰鑒》的鑒人之術,其核心思想就是全麵衡量,知人論事。曾國藩不僅從人的相貌、言語、行動等方麵去考察一個人,還要從方方麵麵去把握一個人的“神”,從而根據這個人的綜合素質委以責任。因此,曾國藩察神識人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也是一個綜合的過程,這也正是曾國藩高於他人之處。
江忠源(1812—1854),字常孺,號崛樵,湖南新寧人。江忠源本在湖南偏僻山中讀書,因參加科舉考試到了北京,以同鄉晚輩的身份去拜見曾國藩。當時曾國藩已是二品官員,而江忠源隻是一個普通的待進舉的讀書人。見麵後,兩人談得很投機,曾國藩也賞識江忠源的才華。
江忠源告辭時,曾國藩目不轉睛地看著他離去,直到他走出門外。曾國藩對介紹江忠源的郭嵩燾說:“京師求如此人才不可得。”繼而又說:“是人必立功名於天下,然當以節義死。”當時世事太平,在場的人聽聞此言都很驚疑。
1848年,江忠源開始辦團練鎮壓新寧縣的青蓮教起義,一役而定,授七品知縣,往浙江任職。1851年,洪秀全領導和發動了金田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次年,江忠源帶兵進駐廣西,投奔廣西副都統烏蘭泰軍中,準備狙擊節節勝利的太平軍。曾國藩知道後,從北京給江忠源寫信,堅決反對他投筆從戎,認為他“讀書山中”,投筆從戎,“則非所宜”。他還動員朋友勸阻江忠源,認為“團練防守”即為文人本分,他率兵去廣西,就是“大節已虧”。
曾國藩為什麼要堅決反對江忠源投筆從戎?有人認為,這是他“愛人以德”,不願江忠源這樣的文人去做武人之事。有人認為,打仗是一個殺人成性的職業,此時的曾國藩還未曾想去當“屠父”,所以勸阻江忠源君子慎擇業!當然,更有人推測,曾國藩已經看出江忠源會“以節義死”,不願看到江忠源去幹如此危險之事。可惜,曾國藩在他的家書、日記、通信之中都沒有提到過這件事,所以後人隻好“推測”而已。
但是江忠源並沒有聽曾國藩的話,他率軍在廣西蓑衣渡設伏,與太平軍第一次交戰便重創太平軍,太平軍早期領袖南王馮雲山即犧牲於此役,太平軍實力大損。江忠源首戰告捷,從此以善帶兵而名聞朝廷。江忠源所率部眾也是第一支出省作戰的湘軍。後來江忠源追擊太平軍,軍功累積,由七品知縣迅速升遷至安徽巡撫(官級從二品)。
1853年,曾國藩也開始辦團練,江忠源成了其手下的得力幹將。1854年,太平天國勇將、翼王石達開率兵迎戰湘軍。江忠源防守廬州,被太平軍圍困,城破,江忠源苦戰力竭後,溺水而死。
曾國藩是根據什麼來判斷江忠源會“必立功名於天下,然當以節義死”,現在已無從考證。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注視江忠源良久,肯定是在察其“神”“骨”,測其“福”“禍”。
職場活用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職場中,識人鑒人非常重要。現代職場中關係複雜,人人謹言慎行,因此通過表麵的言語或行為來對人進行識別變得不那麼容易。不管是對於職場小兵還是身在高位的管理人士,察神觀骨對遊刃有餘地把握職場關係都會有所裨益。
某廣告公司招聘兩名廣告設計師,優厚的待遇吸引了不少人前來應聘。麵試前,眾多應聘者全部屏息靜氣、如臨大敵地坐在接待室裏。其中隻有一位年輕女性始終麵帶微笑、神態自若。這位女性引起了考官的注意,便調出她的求職登記表一看,發現她既沒有廣告設計的專業文憑,幹這一行的時間也不長。但自始至終,這位女性都保持著自然、自信的微笑。她的自信不由讓考官忽略了她的學曆,開始關注起她的作品來。由於她的作品創意新穎,風格獨特,最後她成為了這個廣告公司簽下的兩個幸運兒中的一名。
是這位女性內心的自信使她在激烈的競爭麵前神態自若,也是自信的神態使她有別於其他對手。總經理注意到她,考官也對她產生了信任感,從而對她的作品進行關注,使她能夠成功地把自己的作品呈現在考官麵前,為自己贏得了成功的機會。
從這個故事可以得知,“神”是一個人的學識、個性、修養、氣質、才幹等各種因素構成的內在精神狀態。“神”可以通過“形”即個人的言行舉止、一笑一顰表現出來。察人觀人,通過“形”便可觀“神”。
雙眼識人
原典
一身精神,具乎①兩目。
注釋
①具乎:集中於,體現於。
譯文
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主要集中在他的兩隻眼睛上。
解讀
眼神,最能反映一個人的智愚、善惡。智則神清氣爽,愚則氣濁神枯,善則剛正端莊,惡則驕橫猥褻。所以《冰鑒》將“眼神”作為判斷“神”的第一法門。
眼睛在麵部的作用,就像一汪清泉、一麵平湖,一定要有深度才能顯得清澈、靈動、蘊涵豐富。這裏的“深”,不是指眼窩深陷,而是指眼神深邃。兒童的眼神雖然很單純,沒有太多人為的內涵,卻明亮、透徹如同陽光照耀下的清潭,這是兒童無邪之“深”;成人曆經太多人世風霜,眼神開始渾濁,但真正的智者則依舊睛光凝聚,深不見底。而且歲月在其眼神中留下的不是黯淡,而是無限的魅力,這是成人曆練之“深”。
總而言之,睛如點漆、黑白分明、炯炯有神者,定是心地聰明、氣象疏朗之人。而眼神渾濁、目光散亂,或如淺溪,一眼可以望到砂石;或如荔枝,僅在核外包裹了一層淺淺的薄綃者,其智力、胸襟就堪疑了。
晉代王羲之見到杜弘治,曾讚歎道:“麵如凝脂,眼如點漆,此神仙中人。”我們無緣領略神仙風姿是怎樣的一種魅力,但閉目想象,也可以感受到那種光風霽月的神采!
我們在欣賞一幅人物畫像的時候,往往先被畫中人的眼睛所吸引。眼睛是心靈之窗,是最傳神的器官,人的七情六欲盡可在眼神中表露出來。在現實中也是一樣,我們要想知道一個人的想法,看看他的眼睛,即可了解七八分。
從醫學上來看,眼睛在人的五官中是最敏銳的,大概占感覺領域的70%以上,因此,被稱“五官之王”。據研究表明,眼睛是大腦神經中樞在眼眶裏的延伸,眼球底部有三級神經元,就像大腦皮質細胞一樣,具有分析和綜合的能力;而瞳孔的變化、眼球的活動等,又直接受腦神經的支配,所以人的喜、怒、哀、樂、愛、惡、欲、痛等各種感受,都會在眼睛中流露出來。
按中醫理論,眼睛與肝和腎是相通相連的。一個人肝有病變,從眼睛就可以看到一些征兆。如果一個人雙目有神、精光暴露,熠熠生輝,表明腎氣旺盛,身體狀況良好,是健康的標誌;反之,則表明精神狀態不佳,缺乏活力,難以集中精神工作。人們常用“雙目炯炯有神”來描述一個人的精力旺盛、機敏幹練。
另外,瞳孔的變化也是人不能自主控製的。瞳孔的放大或收縮,真實地反映著複雜多變的心理活動。一個人在興奮、喜愛、感到愉悅時,他的瞳孔就會比平時擴大四倍;相反,遇到生氣、討厭、消極的心情時,他的瞳孔會收縮得很小。瞳孔不起變化,表示他對看到的人或事物漠不關心或者感到無聊。因此,眼球的轉動、眼皮的張合、視線的轉移速度和方向、眼與頭部動作的配合,都在傳遞著一些信息,傳遞著一個人內心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