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 1)

曾國藩(1811-1872),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湖南湘鄉白揚坪(今屬湖南雙峰)人。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備受人們關注的風雲人物。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以並不超絕的資質,“文能應試,武能殺人”,締造出一支強悍無比的湘軍,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被譽為“中興第一名臣”,成為大清之柱石。並因其精於治國、治兵、治學、治家,而備受後人推崇。毛澤東曾歎服道:“餘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曾國藩為什麼能夠取得如此成功呢?簡單地說,一方麵得益於其自我修身養性的能力,另一方麵得益於其鑒人與用人之術。古語雲:“獨木難成林。”古今中外,沒有哪一位英雄是單槍匹馬奪得天下的。曾國藩自身的資質並非上上之選,他之所以能夠創下震古爍今的功勳,並不止於自身的上下求索,更在於在其軍事集團內,不但擁有天賦異稟的智囊,而且擁有能征善戰的將領,可謂善於盡天下英雄之力為己所用。那麼,曾國藩又是怎樣籠絡到這些傑出的人才並驅策他們於自己的麾下呢?這就要歸功於他獨特的鑒人及用人藝術了。

據《清史稿·曾國藩》記載:“國藩為人威重,目三角有棱。每對客人注視移時不語,見者悚然。退者記其優劣,無或爽者。”但凡選吏擇將,曾國藩皆親往目測,從外貌神態、言談舉止等來判斷一個人的才能品質,從而適當用之。曾國藩如此觀人的本領,在當時傳為奇談。他的幕僚之一郭嵩燾說曾國藩“尤以知人名天下,一見以辨其才之高下與其人賢否”。李鴻章在奏稿中也曾說:“曾國藩知人之鑒,超軼古今。或邂逅於風塵之中,一見以為偉器;或物色於形跡之表,確然許為異才。”許多曆史事實也證明,曾國藩所用之人各得其所,幾無偏差。

曾國藩何以有如此高超的識人技能?

原來,曾國藩一輩子致力於經世致用之學,識人用人之術就是其中一項。他將中國古代傳統識人術與自身獨特的識人經驗相結合,以半生實踐深入探索,形成一套可資借鑒的識人理論,後人將其彙為《冰鑒》一書。

“冰鑒”,取以冰為鏡,能察秋毫之義。《冰鑒》秉承中國傳統識人術的特色而從外觀入手。第一取威儀,第二看精神,第三取清濁,第四看頭骨,第五看五官,第六看須眉,第七看腰背,第八看手足,第九聽聲音,第十看形體。可以說,用人者讀《冰鑒》,它便是一部鑒人專著;修身者讀《冰鑒》,它便是一本成功指南和勵誌奇書。它的作用可以歸結為兩點:識人以用事,自知以修身。

《冰鑒》一書體雖小而思精,言雖少而意深,自問世以來一直備受世人推崇,其鑒人之法在今天亦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台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在其名著《論語別裁》中說道:“有人說,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曾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隻有一套——《曾國藩家書》。其實傳下來的有兩套,另一套是曾國藩看相的學問——《冰鑒》這一部書。它所包涵看相的理論,不同其他的相書。”蔣介石對曾國藩也是推崇備至。蔣緯國(蔣介石之子)在擔任三軍大學校長期間,曾將《冰鑒》指定為學生重要參考書。據說美國有些高校開設相術課,《冰鑒》也是重點教材之一。

本書編寫組將《冰鑒》原文七篇悉數錄出,分七章。在每一章的具體論述中,則分為“原典”“注釋”“譯文”“解讀”“活用”五個部分。編寫組謹慎注釋,廣收史料,詳加評述,配以美圖,並根據時代的變化,收集與之相關的現代案例,從現代處世、職場和商家的鑒人角度闡釋《冰鑒》,因名為《冰鑒大全集》,以饗讀者。

在今天這個激烈競爭的社會,用人者希望物色到最優秀的人才,而無數人又迫切渴望著成功。《冰鑒》恰好為雙方提供了可資借鑒的信息。因此說,現今社會,研讀《冰鑒》仍不失其重要意義和特別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