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有其自身權利的一股力量。
——引自顧建光《文化與行為》張果老,呂洞賓,我單殺神仙兩個人。
——巴東楊柳池“撒爾嗬”詞
1.“撒爾嗬”與其他民族跳喪的比較
跳喪習俗並非土家族獨有,外國也有跳喪,中國不少民族也有跳喪。剛果人每年11月1日為“死人節”,全國放假一天,舉國上下組織各種悼念活動,國家元首到自由廣場烈士墓前獻花圈,公墓前成為花的海洋。他們很重視喪禮,無論老人死亡,還是少年死亡,都要舉行很隆重的葬禮。人死後,遺體還在太平間時,死者親屬及旁觀者集合在醫院廣場,舉行“驅魔儀式”,死者遺孀或母親繞醫院跑三圈,邊跑邊喊,祝福死人,其他人用低沉的歌聲和粗獷的舞姿來表達哀思,不分白天黑夜,天數不等。死者遺體接回家後,舉行“守靈儀式”。靈柩停在院內臨時搭成的涼棚下,夜幕降臨後,親友們在“達姆——達姆”的鼓聲伴奏下跳舞、唱歌,通宵達旦,有時專門請巫師為死者“驅魔”。巫師臉上塗抹紅、白、黑等色,身披獸皮,腰間插有野禽羽毛,手拿驅魔棒,口中念念有詞,邊念邊跳。剛果人的跳喪主要是驅魔。
我國西南許多少數民族也有跳喪。雲南文山縣攀枝花一帶居住的壯族,老人死後,出殯時,興跳紙馬舞。跳舞者前後左右縱跳,或抖馬鈴鐺,或昂頭擺尾,舞姿優美,舞步剛健。另有耍刀者,或殺東,或殺西,舞得呼呼風響。為何跳紙馬舞?傳說宋朝時,交趾經常到壯族村騷擾。有一年臘月,天天都是滿天大霧,因近年關,大人忙殺豬、煮酒、舂粑粑,就叫娃娃上山放牛。恰恰這天,交趾人將牛搶走了。男人們聽說,都提著刀槍,衝出寨子,去追牛。男人們走了,交趾人來搶寨子。這時,王三姐出了一個妙計,領著寨中女人,女扮男裝,用紙、布做了一些假馬,係上鈴鐺,套在身上,有的提刀,有的舞箭,迷惑阻擋交趾人進寨搶劫財物。交趾人見寨中還有許多“男人”提刀搶、騎馬奔來跑去,霧又大,看不清,便不敢進寨。後來,男人們回來,女人衝出寨子,裏外夾攻,消滅了來犯的交趾人。王三姐死後,人們便照原樣用紙布紮馬演出,送王三姐上山,久之形成跳紙馬舞的喪俗。這種跳喪是紀念壯族女英雄王三姐。
傈傈族死人後也興跳喪。村裏死了人,全村必須停止勞動一至三天,有時附近村寨也要停一天勞動。不然,莊稼長不好,人也會撞到鬼而得病。這段時間,村裏人也不能唱歌跳舞或大聲說笑。人死的當天晚上,全村人都要到死者家裏,圍成兩圈,每人用一根木棍用力敲打地板,邊敲邊跳邊叫,鬧得越凶越好,為著把鬼全部趕走。有的連跳三晚.舞蹈動作簡單,不準笑,不能亂,也不唱歌,麵部表現出悲傷來。出殯時,由三、四個青年在前舞刀吼叫。入葬後,親戚或鄰居要同喪屬在墳前守一兩夜。據說亡靈會回來收他的東西,家屬很害怕,故守墳的人越多越好。傈僳族跳喪悲傷而森嚴,鬼神觀念重,跳喪目的是為了驅鬼。
佤族也跳喪。滄源佤族自治縣岩帥地區,德高望重的老人死後,要跳“擊杵舞”。跳前,先在地上平行放置兩根竹竿,然後,在竹竿上橫放舂米的木杵,以四根木杵為一個舞蹈組合。跳時,先由幾個人分為兩組;一組兩人,麵對麵蹲在地上,兩手分握兩根木杵,一個人握一頭,然後一起抬起木杵,在竹竿上敲擊兩下後,再以兩杵相擊兩下。當這一組握杵在竹竿上敲擊時,兩杵中間就留有空間,可以容人插足;當兩杵相擊時,就無法容人插足,此時,另一組正握杵在竹竿上敲擊,恰容人插足。就這樣,舞蹈者胸掛串鈴,隨著木杵敲擊的節拍,在木杵間的空間跳來跳去。表演技藝必須相當嫻熟,否則兩杵相擊就會夾腳。這種舞蹈一組連一組,表演者可達數十人,場麵熱烈,氣氛頗緊張,使人歎為觀止。這是對待“善終”的喪葬之禮。
哈尼族的“莫搓搓”葬禮極隆重。凡為死者宰殺三頭以上喪牛(多為黃牛)的人家,可舉行“莫搓搓”葬禮。一般在老人未去世前就要商定。這種葬禮隻為正常死亡的高齡男女舉行,一般無兒無女或非正常死亡者不舉行。“莫搓搓”是哈尼語,意思是為死亡老人跳歌。舉行這種葬禮要宰殺許多牛羊,多則達十多頭牛,二十多隻羊,以求死者保佑。哈尼人的意識中,為死者宰殺的牛羊比其它任何禽獸都珍貴,這大概是對其先民遊牧生活的追念。凡舉行這種葬禮,靈柩要在家中留置三、五個月,每十二天要舉行一次“莫傷”。每次“莫傷”的當天,請村裏當家男子和外村近親到喪家飲酒吃肉,吟唱守靈古歌。當天晚上,夜幕降臨時,本村和外村的眾多男女青年聚集在喪家房前屋後,吹拉彈唱,跳“莫傷”舞,借以選擇對象,談情說愛,徹夜作樂不止。哈尼族的跳喪還有一次在“莫搓搓”的出殯儀式中,當喪家在堂屋後山牆正中挖開大洞(第一鋤必須是死者舅舅開挖)後,棺木必須用手抬出放於房後屋簷下。這時,“貝瑪”在殯靈旁,邊唱原始古歌和送葬歌,邊用裝有五穀、貝殼、碎銀的竹筒舂擊地板,竹筒發出“昌朗、昌朗”聲。同時,本村男女老幼和外村的眾多男女,身著華麗端莊的服飾,有的騎著打扮得花花綠綠的高頭大馬,有的男女成雙成對地邊搖扇子邊吆喝跳“莫搓搓”舞蹈,整個行列繞著喪家房屋團團遊轉,晝夜不停。出殯期間,土炮聲聲,大號嗩呐聲長鳴,鑼鼓聲伴著飄飄彩旗,哭聲與笑聲、哀傷與歡樂相伴,一片嘈雜,震天動地,直到把靈柩抬出寨門,這就是眾人與老人惜別之意。
景頗族主要是鬼靈信仰。人死後,參與跳喪的人多,主要是跳“格崩”舞和“金再再”舞,。“格崩”舞是前來吊喪的親友在死者家中,為悼念死者而通宵達旦跳舞。舞蹈由四人領舞,在屋內圍成舞圈,步伐整齊,節奏明快,氣氛肅穆。舞蹈內容主要反映先民艱苦創業及勞動生產的景象。他們唱道:“……你先去了,不要悲傷,不要難過,萬物都會死的……老人啊,活在世上的時候,你教我們勞動生產,我們牢記住你,子孫後代稱頌你,你的名字像金子一樣發光,你沒做完的事我們接著做”。與現代悼詞內容差不多。“金再再”舞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送魂驅鬼舞蹈。這是景頗村寨中有威望的人去世後才跳的舞。送魂的當天晚上,天剛黑時,從樹叢中突然跳出四個裸身剽漢,下身僅係有樹葉做成的短裙。全身從頭到腳都繪有用黑、白、紅三色相間的花紋,扮相似人非人,似禽似獸。這四人就是公母“鬼”。他們跳進送魂人們的舞圈內,手持樹皮盾牌和木棒,跳出各種戰鬥場麵,其他人手持長刀或樹枝,高聲呼叫,時而對空鳴槍,舞姿剽悍,刀光火影,整個舞蹈都是為了驅魂。有時,也跳出引人發笑的舞姿,跳“金再再”者會向旁人索錢,一般都會給,不給則躲在喪家屋簷下,因為野鬼不敢進屋簷下。“金再再”舞蹈頗有森嚴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