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芷江城出發過陸廠坪,乘車向下兩公裏到廟溪口。隨小溪往上遊行四公裏,便到了接龍橋。
接龍橋原來不叫這名字,叫馬頸坳,這地方像一匹巨大的躺在地上休息的馬。溪水沿著馬頭呈大葫蘆狀緩緩的往下流。而今我們見到的,馬頸已經被鑿斷,溪水從鑿斷的地方流下,原來的u型溪流已變成百十畝良田。
把馬的脖子鑿斷造出百十畝良田,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
明朝的時候,馬脖子上住著一戶許姓大戶人家,有一天天快黑的時候,來了一個過路人借宿。許家已經吃了夜飯,主人便裝了一大碗飯給過路人吃。這飯是留給貓吃的。第二天,不緊嘴的孩子一個勁唱:
“吃貓飯,喝貓湯,
腸子油的精光光;
吃貓飯,拉貓屎,
天天用水洗腸子。”
膽大的孩子還叫他貓飯先生,借宿人一肚子的火,但寄人籬下又不便發泄。於是他裝著很懂風水的樣子在許家周圍轉悠,然後告訴許家主人,這馬脖子隻有五十來丈,請人把它鑿斷,讓溪水從鑿斷處流下,給馬配副鈴鐺,馬就活了,再說,原來彎彎的溪流可以造出百十畝好田,子子孫孫享福,你家就大發了啊!
能增加百十畝良田,好大一份永久的家業!許家人動心了。於是請來了許多石匠,開始了鑿溪造田。這躺著的是一匹神馬,很有靈性的。你白天鑿它晚上又愈合了。許家便請來法師,讓石匠白天黑夜輪流鑿,曆經三年才得以完工。許家為此花光了家中銀兩,由此家道敗落,如今已無後人。有歌謠曰:鑿通馬頸坳,銀子用了無數吊。得田百十畝,可惜無後去享受。
過了些年,一個理龍脈的先生自貴州安順,銅仁,晃縣,沅州至馬頸坳,見龍脈被截斷,逐報於官府,求續龍脈。官府下令在鑿斷的馬脖子中間修一座石拱橋,橋長五丈許,寬一丈五,兩邊有石條做的橋欄,橋對岸豎一塊大青石,上書“接龍橋”大明弘治三年立,相傳為唐伯虎所書,字體用筆圓轉妍美,玉骨豐肌,風流瀟酒,溫文爾雅。連接石橋的石壁上修了三尺寬的路,路邊有尺許高石條做欄杆。
如今的接龍橋,原來開鑿的石壁上,到處是兩人合抱的大樹,大樹的枝條伸出來,相互重疊,形成巨大的樹拱。橋下流水潺潺,遊魚追逐嬉戲。小溪的兩岸住了幾十戶人家,這橋便成了他們的交通要道,也成了他們的聚集地。
早晨,悠揚的歌聲從接龍橋邊的樹林裏傳來:
(男)嗨哎,早晨起來喜鵲叫唻,
定有喜事要來了也。
溪南張家娶媳婦呀,
溪北劉家新屋造唻。
(女)嗨哎,早晨起來喜鵲叫唻,
定有喜事要來了也。
娶媳婦的不是你呀,
看你心裏臊不臊唻。
(男)嗨哎,早晨起來麻雀叫唻,
姑娘繡花在荷包也。
荷包是妹一片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