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對自然資源保護的禁忌
對自然資源進行保護,提倡節約、反對浪費是人類全體人員的共識,而回族文化中將這一理念提高到更深的層次,到了宗教信仰的層麵。《古蘭經》中告誡穆斯林,吃喝是人類的正常需要,但不應該浪費,真主是討厭浪費者的,這種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礎上的理念逐漸演化成禁忌習俗的一部分。在一些回族群眾聚居的地區,經常流行著這樣一個傳說,即浪費糧食的人在死後身上會生蛆,以告誡人們節約糧食。在回民的日常生活中,掉米粒的習慣是被人們鄙視的。
回族人對水有著特殊的感情,他們認為水是萬物之源,真主安拉用水創造了世間的一切生物,因此他們特別注意對水資源的保護。他們認為對水資源的破壞是最大的不合法的行為,禁止往幹淨的水源中扔東西,禁止對著河水大小便,禁止建設有可能破壞水資源的工程等。這些樸素的觀念反映了回族文化中對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關係的重視。
2.3喪葬習俗中的生態環境觀
回族的喪葬習俗中也體現了他們樸素的生態環境觀。回族成員認為,人是真主安拉用土創造的,因此入土歸真就成立全體成員的心理共識。回族人去世後實行土葬,提倡”葬不用棺,葬必從儉”的理念,他們崇尚白布裹身,反對給亡人穿華麗的衣服,在出殯時不用儀仗和樂器,也不燒紙錢等。他們的這種喪葬理念對生態環境有很好的保護作用,首先,他們倡導土葬,人去世後最終與大地融為一體,是符合生態學理念的;其次,他們提倡葬不用棺,這樣就節約了大量的木材,減輕了由於砍伐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再次,他們反對出殯時講排場、燒紙錢等,減輕了對環境的汙染。
3.發揮回族生態環境觀在生態建設中作用的措施
回族成員主要聚居在我國的西北地區,尤其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而我國西北地區的環境形勢並不樂觀,應發揮回族文化的生態價值觀在生態建設中的作用,促進我國西北民族聚居區的生態環境建設。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麵的工作。
3.1加強生態環境觀的宣傳
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借助電腦、電視和報紙等媒體在民族聚居區進行生態環境觀的宣傳,使全體社會成員積極了解回族文化中生態環境觀的主要觀點及其先進理念。同時應加強對宗教人員的培養,讓從事宗教活動的人員向信教群眾積極宣傳保護環境的理念,借助宗教的力量開展這項工作。
3.2加強學校教育
民族地區的學校應對學生加強生態環境觀的教育,學校教育中往往重視人與人、人與集體的教育,而通常忽視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教育,今後應加強這方麵的工作。通過教育使學生養成尊重自然、尊重環境的道德觀,進而在生活實踐中強化他們保護環境的行為。
3.3加強立法工作
在今後的工作中,應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立法工作,可以將回族文化中有利於保護環境的一些理念以地方法律的形式確立下來,進一步規範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這對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立賓.回族生態倫理觀與聚居區域的生態文明建設[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09,08:69-71
[2]馬宗保,馬曉琴.論回族文化中的生態常識[J].開發研究,2005,:06:18-21
[3]馬曉琴.回族文化中的生態價值研究[J].回族研究,2008,01:137-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