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要打破信息壁壘
新聞背後
“從1978年到2012年,我國城鎮人口數量從1.72億增加到了7.12億,城鎮化率從17.92%躍升52.57%。目前,我國人口數量超過50萬的城市已有1016個,國土麵積的2.8%聚集了18%的人口。”在3月1日舉辦的中國智慧城市海歸創新創業論壇上,住房和城市建設部數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智慧城市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李建平用一組數字描述了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狀況,同時指出城市發展麵臨種種問題。而這些問題恰好是智慧城市建設、運營的挑戰和機遇所在。
的確,中國城市發展雖快,卻呈現出種種資源和管理問題。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資源分配不均,交通擁堵、空氣汙染、水汙染、垃圾處理難、水資源缺乏等都讓城市麵臨困境。
轉變城鎮發展模式勢在必行,必須以人為本。城市要安全、便捷、宜居,城市建設要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道路,從技術、製度、文化等方麵進行創新。而智慧城市就是通過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信息資源,優化城市規劃,形成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新模式。
李建平說,住建部對於智慧城市的理解是要實踐全麵感知、信息共享,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運行中,以信息化、智慧化、人性化等推動管理創新,涵蓋產業、民生、環境、防災減災、資本配置、環境治理各方麵,將“智慧”融入城鎮化建設的全過程。而智慧城市建設最大的難點是通過信息的共享消除信息孤島和壁壘。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電子政務與信息資源處副處長劉旭對此非常認同。他將智慧城市歸結為三個特征:一是寬帶泛在化,實現隨時隨地高速互聯;二是業務全麵信息化,通過整合共享破解信息孤島問題;三是營造創新可持續的發展環境,全社會共同建設信息化。
“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建設智慧城市,真正達到促民生、促產業、促管理的目標,是包括文思海輝在內的信息技術服務提供商非常願意也將傾全力做的事情。技術非常重要,但技術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是需要城市各個部門之間打破信息壁壘。”文思海輝技術有限公司大中華區智慧城市事業部總經理臧權指出。
“文思海輝認為,智慧城市建設應該結合當地優勢和功能定位,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結合各方力量進行規劃設計、組織保障、市場驅動,以可持續方式實現智慧城市中政府、投資方、運營方、百姓的共贏。”臧權介紹,文思海輝為智慧城市提供從頂層設計、軟件提供到數據服務的全方位服務。
記者了解到,以做軟件外包起家的文思海輝也在摸索自己的轉型之路,希望通過SMAC(社交、移動、大數據和雲計算)新興技術發力金融、智慧城市、航天、旅遊、離散製造等行業,轉型成為解決方案和谘詢服務提供商,並結合多年積累的國際經驗,成為具有全球交付能力和經驗互通的跨國公司。
談到文思海輝在智慧城市領域的優勢,臧權指出,一方麵,文思海輝通過並購提升了高端谘詢服務能力,比如文思海輝收購了專注於IT頂層規劃的畢博澳大利亞分支機構,收購了誠普信(Besure)的SAP核心團隊和從事金融業、電信業商業智能、數據倉庫的精英團隊;另一方麵,文思海輝多年在包括金融在內的多個行業積累了豐富經驗,具有很深的行業理解和服務能力,而這些行業將是支撐智慧城市的中流砥柱。“我們希望通過結合ICF(智慧城市國際產業聯盟)的國際最佳實踐,憑借文思海輝的谘詢和技術服務能力,結合當地對城市功能區的定位,滿足客戶需求,解決實在問題。”臧權說。
據悉,文思海輝已經在重慶永川、四川綿陽積累了智慧城市建設經驗。永川智慧城市建設的思路是先以所有的智慧城市軟硬件解決方案為依托,在永川軟件和信息服務園區形成產業集群,再通過當地智慧城市的建設項目來完善永川軟件園內智慧城市軟硬件產業鏈,最終讓永川成為能夠輻射全國的智慧產業基地。而在綿陽,文思海輝扮演的是服務集成商的角色,從業務層麵了解綿陽政府的需求,從頂層規劃到具體應用和未來運營,幫助綿陽深化以長虹為主導的家電工業的智能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