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房東”的春天(2 / 3)

牌照含金量不可小覷

“虛擬運營商未來會讓手機成為每個人的‘伴侶’,這個趨勢將影響很多行業當前的布局。” 鄒學勇近幾天接到了很多谘詢虛擬運營商相關信息的電話,大多來自傳統行業。

“以手機SIM卡為中心的發展模式,未來將會在移動金融領域發揮巨大價值。”在與虛擬運營商接觸的幾個月中,鄒學勇已經看到了很多變化,像連連科技這種來自第三方金融支付領域的虛擬運營商,正受到傳統金融行業的重視,包括中國銀行在內的眾多銀行管理層都在詢問虛擬運營商合作事宜。“我預測,拿到牌照的19家虛擬運營商在近期就會得到很多投資和戰略性合作、並購的機會”,部分拿到牌照的虛擬運營商確實已獲得了上億元的投資。

方興未艾的移動互聯網市場,也因虛擬運營商的介入出現了新格局。在這個領域,掌握入口才能掌控市場。入口主要有兩個:一是移動應用、移動產品,二是終端。像騰訊這樣的企業,就是借微信這類移動應用搶到了移動互聯網的入口,而虛擬運營商則有機會通過終端爭奪用戶。從發展趨勢看,移動應用、產品再好也要通過手機終端呈現,而終端的資源恰恰是號碼資源,而這個稀缺資源長久以來一直被攥在三大運營商手中。通過爭奪虛擬運營商牌照獲得搶用戶的先機,必然會成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布局的關鍵一子。

看上虛擬運營商牌照的,大多數並非傳統移動增值服務商。來自電商、新媒體、遊戲、互聯網金融等不同領域的企業,為何都看上了這塊牌照?鄒學勇給出的答案是,虛擬運營商正在由此搶占行業的製高點。拿到牌照與拿不到牌照,未來發展的路徑很可能出現天壤之別。例如巴士在線這樣經營了十年戶外媒體的企業,也受到了互聯網的衝擊,未來整個行業價值走低的趨勢在所難免。借助牌照背後運營商提供的通信能力和車載Wi-Fi網絡,巴士在線不僅可以把電視“大屏”與手機的“小屏”形成聯係,變成移動媒體,還能基於Wi-Fi網絡,形成豐富的社交型服務模式。

在傳統行業的內部競爭陷入紅海,人口紅利早已消失的今天,更多的企業開始希望借技術實現業務的轉型升級,跨界融合的契機也由此成形,而通信行業與傳統行業的融合又一定是先行者。因為通信行業有滲透到每個行業的基礎,手機已成為傳統行業用戶和企業的通信的必備品,傳統應用向移動互聯網應用的轉變也是趨勢。由此可見,虛擬運營商既是這一市場機遇的獲益者,也是帶動這種轉變的主體。

“活下去”還需各顯神通

即使在談判中處於弱勢,即使前景撲朔迷離,爭奪、等待牌照的虛擬運營商的隊伍依舊在不斷擴大。迪信通創始人劉東海認為,以市場容量和國際慣例來看,中國移動通信市場至少可容納200家虛擬運營商,有的虛擬運營商擁有幾十萬用戶就可以保證生存,但像迪信通這樣的企業可能需要幾千萬的用戶才能“活下去”。

“二房東”的身份並不能讓虛擬運營商坐享其成。宋宏生直言,國外虛擬運營商的淨利基本可以達到10%,但從目前國內運營商給出的轉售價格來看,基本沒有利潤。多家虛擬運營商也都表示,如果隻依靠轉售,不用說賺錢,生存都很困難。

虛擬運營商發展路徑各不相同,拿到牌照的虛擬運營商,針對各自的存量客戶均有較為成熟的業務模式,但對如何吸引新增用戶還處於摸索階段。來自連鎖行業的迪信通、蘇寧、國美等以消費類用戶為主要目標的企業,在轉售業務階段起步很快,因為他們過去就在從事相關業務,現在隻是明確“貼牌”;來自互聯網領域的企業,如蘇州蝸牛等,過去主要經營的是流量業務,未來很可能會繼續延續“重流量、輕語音”的業務發展模式,在套餐設計上專注於流量經營;有行業背景的分享在線、華翔聯信等,則很可能專注行業應用,將通信能力和自身應用進行捆綁形成套餐。

虛擬運營商想要獲得競爭優勢,差異化發展是大勢所趨,隻有結合自身產品特色、渠道優勢或業務特長,才能擺脫傳統的套餐定價和市場營銷手段的束縛。已經拿到牌照的虛擬運營商目前都在探索轉售之外的盈利模式,傳統的套餐轉售很可能隻是他們未來業務的一小部分。鄒學勇希望虛擬運營商以“業務特性+通信能力”作為套餐的附加值,盡快走出“價格競爭”的套子,更多思考價值競爭的方法:“伴隨套餐的服務是虛擬運營商占領市場的關鍵,也是其自身產品與通信能力的整合,虛擬運營商推出的產品便不會形成與運營商競爭的局麵。”

在虛擬運營商的業務正式上市前,一些困難還未解決。鄒學勇表示,現階段問題主要集中在客服號碼的備案上。雖然客服號已批了下來,但還需要虛擬運營商在其服務的各個省進行備案,備案的條件是虛擬運營商有專門機構或人在該省進行服務,但這種模式和很多虛擬運營商原有的運作模式完全不同,比如阿裏巴巴這樣的企業都是一省接入集中進行全國服務,很難做到在每個省和地區都部署客服人員,所以虛擬運營商客服號碼的備案工作會複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