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打車軟件大戰與麵子裏子之爭(2 / 2)

但是,至少有兩個例外。

一是產業趨勢。2012年8月,京東商城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針對蘇寧的市場攻勢,京東不僅囤積了真槍實彈——打折商品,而且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宣傳大戰,微博、微信等線上手段攻勢犀利,設在京東公司內部、懸掛著“打蘇寧指揮部”橫幅的照片和京東物價偵查員便衣“深入敵後”的漫畫也成了財經媒體熱議的素材。就像農貿市場討價還價一樣,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在關注京東和蘇寧之戰的細節。

老馬在深刻感受到來自“細節是魔鬼”的力量的同時,貿然在9月初寫了篇《京東蘇寧之爭,物流在後》,強調電商也隻是暫態,最終,大多數零售企業將在高效的、全國性物流平台上建立自己與客戶的直接關係,因為渠道複雜性的降低,與讓利於用戶成正比。半年後,馬雲搞起了菜鳥網絡,“唯馬首是瞻”的媒體又開始了對物流的狂熱追捧。菜鳥網絡證明了企業的胳膊再粗,也扭不過產業的大腿。

二是一些涉及麵廣的公共服務。比如說電信服務,互聯網企業拿個虛擬運營商的牌照也就知足吧,總不能惦記基礎電信服務吧。同樣,移動支付尚未成熟,其中也蘊含著一些風險,有人出頭把這些風險和麻煩都擔著扛著,銀行何樂而不為呢。

或許這又要用互聯網思維才能解釋通,因為騰訊和阿裏打車軟件之爭隻是借口,而移動支付則是借口中的借口,因為目前情況下,爭奪移動支付市場,充其量也就是給銀行當點鈔機,海量的金錢也隻是經手而過。

事實上,當我們把打車補貼和微信紅包聯係在一起時,就會發現這兩件事都是馬化騰發起的,自然也都是衝著馬雲去的。

技術驅動:互聯網的潛意識

互聯網營銷大戰素來都是以玩智商為特征的。微信春節搶紅包堪稱互聯網營銷史上空前絕後的鬥智案例。微信群裏大大小小各色土豪自掏腰包,其他成員為搶紅包紛紛將自己的銀行賬戶綁定微信,而騰訊卻鐵公雞一毛不拔。可惜,這種“空手套白狼”的好事兒,一年隻能等一回,於是才用打車補貼發起了持久戰。

在微信紅包這一具體戰鬥層麵上,馬化騰無疑是勝者;但在更大範圍的戰役層麵,馬化騰未必是贏家。這不僅因為支付寶早已讓馬雲成為支付領域遙遙領先的一哥,而且,今年2月,被淹沒在打車補貼大戰喧囂中的阿裏巴巴收購高德地圖,才是戰役層麵的手筆——隻要人們出行,就必須與地理信息打交道。駕車打車、購物休閑、訪友就餐、文化娛樂都離不開地圖平台。

無論是戰鬥層麵的事還是戰役層麵的事都可以用錢搞定,這也是“窮得就剩下錢”的中國互聯網土豪大亨們最擅長做的事情。

然而,用錢能擺平的事大多是麵子上的事,因為互聯網本質上是技術驅動的,唯有技術才能製定遊戲規則,才能顛覆市場格局,這才是裏子層麵的事,或者說是等同於軍事衝突最高形態——戰爭層麵上的事。

今年2月下旬,穀歌發布了Project Tango智能手機原型機,它借助於兩個攝像頭獲得3D影像,而且還能實現室內3D快速建模和渲染。當穀歌地球、穀歌地圖和由Project Tango提供的室內3D建模整合在一起時,你會突然發現,穀歌已經有能力把整個物理空間裝進信息空間,從而也給互聯網人士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這才是顛覆性的創新!

因為打車補貼大戰是麵子上的事,因而才讓馬化騰和馬雲騎虎難下——誰先掛免戰牌多沒麵子啊。當然,老馬並不排斥麵子上的事:“兩位本家,什麼時候推出打飛的補貼的好事兒,可要提前告訴俺啊。”

但老馬更渴望中國互聯網公司多注意些裏子層麵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