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軟件大戰與麵子裏子之爭
見地
作者:馬文
打車付費這種消費者為出租汽車公司提供的汽車租用服務支付費用的消費觀念,在馬年來臨之前,在馬化騰和馬雲這兩位馬氏互聯網大鱷的爭鬥中被擊碎了。
“天上掉下餡餅”不僅形容免費,更強調稀罕。但在騰訊入股的嘀嘀打車與阿裏投資的快的打車的營銷大戰中,天上掉下的那可是真金白銀,而且對於手機用戶來說,打車不花錢甚至還掙錢的大概率事件,更像一場持續不散的冰雹,可遇可求。
於是乎,這場由嘀嘀打車挑起的打車補貼的營銷大戰,由於快的打車“永遠多一塊”的應激反應,而緊緊抓住了媒體,從雙方補貼金額的變化到免費乃至掙錢攻略,無不成為熱點報道題材。
老馬俺上下班通常綠色出行,既沒用過嘀嘀也沒用過快的,十足的“既沒有吃過豬肉,又沒見過豬跑”。作為傳統平麵媒體記者,在此遑論打車軟件與互聯網思維,誤解之處,還望互聯網人士見怪不怪。
醉翁之意不在酒
市場營銷並非互聯網市場所獨有。“將欲奪之,必固與之”這一源自兩千多年前中國著名哲學家老子的哲理之言,已經深入傳統商家之心,並體現在打折、買就送、揮淚大甩賣等營銷手段上。
但是這些促銷手段的達成,即便是商家蝕本,也是需要消費者從口袋裏掏出錢來配合的。例外的恐怕隻有免費品嚐了,但你看到的免費品嚐的場景,通常是一個蘋果恨不得被大卸成八八六十四塊。
“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是傳統商業的交易方式,天下哪有白吃白喝的免費午餐?
但是在這場打車軟件補貼大戰中,你不僅可以心安理得地吃到“霸王餐”,甚至還可以從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的鷸蚌之爭中得利:使用一家打車軟件叫車,上車後再使用另一家打車軟件。如果你的路程不遠,兩家公司的補貼,除了能夠支付你的車費,還能使你的銀行賬戶上有新的進賬。
沒有違反雙方任何一家的規定,一切都合法合規,因而沒有絲毫的忐忑和不安;相反,由於這場補貼大戰同時補貼乘客和司機,所以,有的時候甚至有的司機也會提醒你再用一下另一個打車軟件。於是乎,你的利己利人之舉,讓你沉浸在助人為樂的愉悅之中。而且,你對“時間就是金錢”有了切身的體會,因為乘坐出租車要耗費你寶貴的時間。
“羊毛出在羊身上”這是亙古不變的商道,但在傳統思維中,羊毛和羊是直接關聯的,也就是說,這根羊毛一定要出自這隻羊身上。所以,包括老馬俺在內的很多人對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的大手筆燒錢,不明就裏。有道是“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但問題是這些被慣壞了的乘客就像一群“白眼狼”,哪兒有肉到哪兒去,誰補貼的高就用誰的,除非不斷的燒錢而且還要保持一定的火苗高度,否則,單靠打車軟件來黏住乘客,隻能是件穩賠不賺的生意。
而互聯網思維才不管這根羊毛出在哪隻羊身上,反正是羊就行了。嘀嘀打車與快的打車背後的財主馬化騰與馬雲,正是先用移動支付搭起“羊圈”,然後再用打車補貼把“羊群”趕進“羊圈”。兩大互聯網巨頭的真實目的是在移動支付領域跑馬圈地。
互聯網思維的曲折與高深,令我等非互聯網人士,感覺匪夷所思。
互聯網思維臣服於產業趨勢
還是互聯網人士惺惺相惜。3月6日,雷軍對此的評價“雖然花了一些錢,但是推動了大家對移動支付的理解,帶動了移動支付市場”。字裏行間洋溢著對騰訊與阿裏巴巴兩家公司的欽佩,但是,聰明的雷軍說話還是很有分寸的,沒有說出騰訊與阿裏巴巴將瓜分移動支付市場之類的話,這或許最讓馬化騰和馬雲感到遺憾。
生態係統與平台對互聯網行業如此重要,以至於跑馬圈地、占山為王成為互聯網企業攻城拔寨、開拓新市場首選的利器。當騰訊用QQ圈住社交用戶後,即便是微軟MSN再“高大上”,也無濟於事;而騰訊用微信“罩住”移動用戶後,阿裏巴巴的“來往”很大程度上也隻是來而無往。同樣,當淘寶網“網住”個人賣家後,再也不會出現一站式拍賣平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