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個“淡泊人生”!2003年朱老退休前,曾擔任湖南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湖南省工商聯黨組書記、副會長,是一個“大官”。但在朱老的眼裏,在台上或在台下,最關鍵的是“保持好心態”。他的幾句話深深地打動了我。“不與過去在台上比,不與在職的幹部比,不與外單位比。”樸實無華的“三不比”折射了朱老退休之後的良好心態。
正由於擁有這樣的心態,朱老“休而不閑”,每天都過得十分充實。他深知身體的重要。身體好才是真的好。拿朱老自己的話說,就是“不給自己添痛苦,不給組織添麻煩,不給家人添負擔”。除了特別異常的天氣,在湖南烈士公園,早晚都可以看見朱老的身影。呼吸著新鮮口氣,流連於花草之間,朱老樂在其中。
活動筋骨之餘,朱老還非常注重“動腦子”。從2003年7月7日起,他開始寫日記,從來沒有停頓過。整整8大本,大事小事平常事,朱老皆一一記下。長則千多字,短則寥寥數語。我翻一翻,像“一不下雨二不刮風,溫度就上來了。今天又緊張地度過了。”“怎麼樣?匆匆忙忙了吧?真實!”這樣平實的記述,在朱老的日記中比比皆是,讀來輕鬆。
我問:“朱老,除了寫日記,您還讀點什麼樣的書?”朱老說:“我最喜歡看名人傳記,看曆史方麵的書。”朱老的愛好還真多。2006年7月,他擔任湖南省委統戰部機關離退休幹部黨支部書記,就開辦了老年書法班和國畫班。老同誌舞文弄墨,不亦樂乎。書畫班結業後,舉辦了“老同誌書畫成果彙報展”,好評如潮。2009年,朱老牽頭,搜集整理了一部30餘萬字的書稿,收錄了1949年以來湖南省委統戰部曆任部長的文稿,並在國慶節前正式出版,引起很大的反響。
朱老是一位閑不住的熱心人。他愛人說:“老朱退休後,基本上沒有閑下來過。有時候,甚至比以前上班還要忙。”確實如此。朱老的老家在雙峰縣杏子鋪鎮江口村,是一個邊遠貧困山村。從鎮政府到江口村,有一條7公裏長的簡易公路,但路麵不好,一下雨就泥濘不堪,車輛與行人難以通行。朱老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便四處籌款。各方努力,終於把這條路改建成了平坦的水泥路。
湖南省委統戰部老幹辦的同誌還講了一件事。2009年6月中旬的一天,一位名叫張坤吉的80多歲老太太找到朱老,請朱老出麵幫忙為其丈夫王鈞落實政策。朱老與這位老太太素不相識,但熱心接待了她。
原來,解放前,王鈞是長沙市電信局局長。1982年,王鈞去世。1983年,湖南省電信部門根據有關政策,認定王鈞按起義投誠人員對待。但張坤吉的生活費等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朱老了解到這些情況後,據實向電信、民政、組織等部門反映,幾經周折,老太太的問題得到了圓滿的解決。生活費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且還辦理了醫保。老太太多次打電話要上門感謝朱老,朱老都婉言謝絕。
朱老談及這件事,坦然地說:“我有幸幫助一位對湖南和平解放作了貢獻的人的遺孀,促使多年來沒有解決的問題得到解決,我很欣慰。善有善報。我們應該盡力多做善事。”
休而不閑,不閑而忙,忙而有益,益而多趣。這就是朱老的退休生活。
矢誌不移續“農”緣
——記邵陽市十傑老幹部屈家海
陳揚桂
在相當長一段時期裏,農民最苦,農業最難,農村最窮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跳農門,農轉非一度成為人們爭相效仿與追求的潮流。
然而,有一位老人,他一生與“農”不離不棄。在位時,他心係農民,情牽農村,愛灑農業;退休後,依然矢誌不移地延續著“三農”情緣。他,就是原邵陽市委副書記、巡視員屈家海。
今年74歲的屈家海,出生在瀏陽一個農民家庭,從小與農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18歲那年,他從學校被直接選拔進長沙市團委,當上了讓人羨慕的機關幹部。但是,在舒適的機關隻待了一年時間,他就申請去最艱苦的農村工作。從此在綏寧縣一幹就是35年。
就像在岩縫中頑強生存的鐵杉一樣,屈家海把根深深地紮進這片貧瘠的土地。從一般幹部到縣委書記,職務發生了變化,但對農民兄弟的赤子情懷一絲不變,被新華社、《人民日報》撰文譽為“廉潔奉公的縣委書記”。
1990年,他擔任邵陽市委副書記,依然分管“三農”工作。因為那份愛“農”情結,他跑遍了邵陽的山山水水,為邵陽農村繁榮、農民致富、農業發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退休後,本當在家含飴弄孫、安享晚年的屈老,仍然關注“三農”,甚至還在造林一線擔任著市飛播造林指揮部指揮長。那些日子裏,他不顧年事已高,常年在外奔波,不是去有關部門協調關係、爭取項目,就是在崇山峻嶺間跋涉,督查育林管護,指導林農進行人工補植和間伐。辛勤的汗水澆出豐碩的果實,邵陽市飛播造林成活率居全國第一,其成果喜獲省科技成果獎。
屈老還擔任了市老科協會長。在老科協,他的“三農”文章做得更加有聲有色。在他的倡導下,老科協在集中精力搞好特色紅薯、藥材、楠竹等三大開發的同時,各地還因地製宜,自選了一至兩個重點開發項目,使食用菌、超級稻、冬棗、大豆、柑桔等特色農產品在邵陽大地遍地開花。
“在位是個工作狂,退休閑著就發慌。”這是一位老年朋友送給屈老的打油詩。因為對事業的執著,對“三農”的摯愛,屈老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事。即使在長沙湖湘腫瘤醫院陪伴老伴走過最後日子的幾個月裏,他一邊承受著巨大的痛苦照顧老伴,一邊仍在爭分趕秒地工作。在老伴的病床前,他字斟句酌地修改調研材料,打電話或寫信與有關方麵聯係。每當兒媳們來到媽媽的病床前時,他就趁機“開小差”,找省裏有關領導和部門彙報去了。有一次,為了推廣優質食用菌種,他從醫院“開小差”開到新寧農村去了。
2008年那場雪災,給楠竹帶來了滅頂之災。那年的春節,自然成了屈老最難熬的春節。正月初五,他實在坐不住了,帶上幾名老科協會員到綏寧、洞口等縣調研楠竹受災情況,頂著寒風、踏著冰雪,走村串戶了解情況,實地查看災情,與林業專家和縣鄉幹部進行座談,商討救災減損的對策。
屈老同時還是市黨史聯絡組組長、老年體協主席和市關心下一代協會的顧問。無論在哪個組織裏,他的目光都與“三農”有關。關注農村留守兒童,關懷農村老人的健康,組織編印《邵陽水利建設》的史誌書籍等等,也是他留下的“三農”足跡。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訪省檔案局離休幹部黃熙年
熊素瓏
時光悄悄後移,也就是去年這樣一個季節,長沙依舊是火一樣炎熱。偌大的湖南大劇院,燈光璀璨,掌聲雷動,湖南老幹部藝術團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晚會在這裏盛裝開幕。聽!革命歌聲多麼嘹亮!在百人交響樂團伴奏下,90多位白發蒼蒼的老人,頂著38攝氏度的高溫,將一曲革命經典《紅梅讚》演繹得豪邁而凝重。
湖南省老幹部藝術團——這支“革命人永遠是年輕”的隊伍,自1985年由一支老年歌舞隊演變而來。它的發展壯大,離不開省委機關老幹局和老幹部活動中心領導的關愛,但也不得不說起今年1月,老幹部藝術團評出的“愛團模範”——黃熙年。這位剛過完80歲生日的老人,此刻正興致勃勃地與大家一起,身著藍色禮服,微笑地高歌。
離休20年來,黃老除了最喜愛唱歌跳舞外,還會和老年朋友們打打門球。別看已過耄耋之年,她身體十分健朗,不光在藝術團裏是把“裏手”,門球隊裏也是主力。“爭取活一天,健康一天,快樂一天”,是她提出的晚年追求,也是她老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黃老說,省委院子裏條件很好,不錯的環境對身體有益,也方便鍛煉,同樣為老幹部藝術團開展活動提供了很好的場所。這個由200多位老人組成的大家庭,最年長的已有90高齡。看著有些同誌拄著拐杖,每天都要堅持來彩排、練歌,黃老總想著為大家做點什麼。
黃老的夫君劉正逝世後,黃老接過接力棒,承擔了老幹部藝術團的很多工作。2006年9月,在赴天津演出前,她東奔西跑,最終籌集到30多萬資助款。團裏提出給她獎勵,她笑笑說不用。黃老不止一次說:“為了把藝術團這支隊伍建設好,讓更多老人擁有更充實快樂的晚年,我辛苦一點不要緊。”
在眾人眼裏,她的夫君劉正是一位學識淵博、一心為民的好領導。曾幾何時,黃老與這位可親的老人一起,共同演出,為團裏的大小事奔波。有次,他們老兩口還帶頭走起了“時裝秀”。青春的活力、夫妻的恩愛,深深地感染了台下的每一個人。
也許是這種熱愛生活的態度,老幹部藝術團的老人們積極性被帶動起來了。平均年齡65歲的這支隊伍,真是“才藝雙全”,涉及合唱、器樂、曲藝、舞蹈等藝術門類。他們每年活動280次,包括6次區縣大型活動、8次市級大型活動、20次省級大型活動、8次下社區下農村。大獎不少,小獎不斷。每次彩排,大家從不請假,堅持以高質量的節目內涵與底蘊,展示著湖南的傳統藝術。說起這一切,黃老的臉上寫滿了自豪與喜悅。
黃老談笑風生,像20來歲的“小年輕”,我們深感驚訝。她開朗地笑著,說出了秘訣:“唱歌對老人來說好處很多。不僅激活生命活力,還能有效調節情緒,尤其是那些經典革命歌曲,更能喚起人們對革命歲月的回憶,讓人們充滿對生活的希望。”
說完,黃老輕輕地哼唱起“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快樂的“老網民”
——記株洲市退休幹部譚敬炎
毛 任
60歲的年紀,30歲的心態。這句話用在株洲市行業辦退休幹部譚敬炎身上一點也不為過。
譚老退休後多次被市裏授予“優秀離退休老幹部”、“優秀黨員”、“老年先進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他最大的愛好是上網,平均每天要在網絡中遨遊6個小時。正如他所言:“網絡仿佛就成為我的一雙腳,讓我的晚年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讓我足不出戶,感受天下之事,收獲了很多友情,汲取了很多知識。”
年輕零距離
為了致力於上網,他先後花費4萬多元,自購照相機,更換計算機,添置掃描儀和打印機等設備。年近古稀的譚老操作起這些電子設備來,嫻熟程度不亞於年輕人。
凡是市裏和單位組織的各種離退休幹部活動,如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創先爭優活動、政情通報會、關心下一代活動等,隻要有譚老的身影出現,他都會帶上照相機,拍下老年朋友的風采,並一一編輯成圖文帖子發在網絡上。
譚老的帖子圖文並茂、見解深刻,受到了眾多網民的追捧。他曾就株洲市的經濟發展、城市建設、民生問題以及老百姓關心的話題,積極建言獻策,先後發帖跟帖達1萬多個,上傳各種圖片達5千多張。
通過網絡,譚老交到了很多年輕的網友,與他們成了“忘年交”,和他們一起暢談網絡,交流技術。他說:“上網讓我心態年輕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