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1996年3月從湖南省社科院副院長的崗位離休,時年68歲。他說:“離休,隻是換了一個人生舞台,並不影響我做想做的事。少了庸常事物的牽絆,更能讓我專注於我想做的事。”
離休後,張老擔任湖南省長株潭城市群研究會會長、湖南省長株潭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市場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等職。他一刻也沒閑著,忙於搭建“三個平台”。一是論壇。2001年6月,張萍與同行們創辦了長株潭經濟論壇。這是中國第一個城市群論壇。至今,論壇已辦了6屆。二是藍皮書。張萍組織編撰的《長株潭城市經濟發展藍皮書》,由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一年一本,博得很高的評價。三是網站。張萍創辦的“兩型社會建設網”,2008年10月注冊了國際國內論壇,今年3月全麵開通。現在每天的點擊率上萬。
和張老交談,感覺他的思維清晰活躍,言談舉止從容自若。遂問起他的養生“秘籍”。
張老說了兩個字——鍛煉。每天早晨四五點鍾醒來,在床上做深呼吸,伸展四肢,時間50多分鍾。每天傍晚下班,穿上運動鞋散步,快走5公裏。晚上看電視到10點鍾,看電視的時候也不閑著,按照中醫穴位按摩頭部和手部。接下來看報紙,用時一個半小時左右。然後,用熱水燙腳,12點鍾左右上床睡覺。
張老的飲食簡單、清淡。早餐一小塊紅薯,一個雞蛋,半斤牛奶,一點水果。中餐,一小塊紅薯,一碗麥片粥,粥裏放10個紅棗。菜一葷兩素,葷菜主要是魚。喝一點低度酒,有利於午睡。晚餐一兩麵條,菜一般吃中午的剩菜,喝一杯酸奶。他自豪地說:“除了視力不及年輕的時候,我的身體沒有一樣老年病,做事情也沒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聊著“張氏養生法”,話題慢慢地又回到了“長株潭”。張老說,長株潭是湖南的希望。做對長株潭發展有利的事情,感覺像做我自己家的事情一樣,總想讓它發展得好一些、快一些,總覺得有用不完的精力。
張老說:“我沒有時間老。”采訪結束,我一直回味著這句話的涵義。有的人年壽已高,但心力旺盛,老當益壯。孔子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的確如此。
天天都是好日子
——訪著名藝術家鍾宜淳
遲美樺
隆冬的一個上午,我們走進鍾宜淳溫暖的家。優雅的風度、明媚的笑容,快言快語的寒暄。鍾宜淳,是我在長沙見過的最賞心悅目的老太太。
剛招呼我們坐定,鍾宜淳說今天是老伴的生日,希望我們的采訪能簡短一點,因為她正忙乎著哩!省委老幹部局陪同采訪的同誌說:“今天真是個好日子。”鍾宜淳朗朗一笑:“天天都是好日子。”
“生活真的好。”落座後鍾宜淳第一句話如是說。她說,三年前老伴查出了肺癌,幸虧發現得早,摘掉了一葉肺,他如今活得好好的。她說,兩年前的這個時候是冰災,她出門摔斷了脊椎骨,躺在醫院不能動彈,手術後一度聲帶麻痹,聲音嘶啞得幾乎說不出話來,以為今生會成殘廢、更不能唱戲了。沒想到最近還3次參加了電視台的春晚節目,還能跳街舞呢。
她說,就在3天前的那個夜裏,家裏被盜了,兩個錢包都被掏空,筆記本電腦被偷走。“我一向把錢看得不重。那個筆記本電腦裏儲存了很多重要資料。神使鬼差,失盜的前半個多月,我女兒把所有的資料都轉移到她為我買的硬盤上了。隻有最近20多天的日記沒有轉走,這兩天我抓緊時間補齊了。你說我損失了什麼?”
“您每天還記日記?”我忍不住插言。鍾宜淳說:“我一輩子堅持寫日記。過去出差忘了帶日記本了,我會記個豆腐賬回來再補上。2001年6月,女兒出國前給我買了電腦,說:媽媽你學著用電腦吧,這樣咱們交流方便。我自學五筆打字,還在電腦上敲完了一本30多萬字的自傳呢。如今我常在電腦上用打油詩記日記。”
提出看看她的日記。她欣然帶我到書房,打開電腦,點出一篇來給我看:
2010-1-1 星期五 陰
每日守菜園,拔草勤灌溉。果實成熟後,伸手摘下來。
偷菜偷果實,偷得心花開。你追我又趕,看誰手腳快。
積分步步漲,倉庫堆起來。上街把貨賣,金錢滾滾來。
韻味半個月,體會心裏來。每日為菜地,枉把時光挨。
雖然有歡樂,時間劃不來。玩物必喪誌,喪誌實可哀。
不可太投入,不做菜奴才。二零零九過,二零一零來。
時不把我待,花落不再開。計劃安排好,餘熱向未來。
她說她玩網上種菜,耽誤了不少時間,甚至把陪老伴的時間都占用了許多。她說,老伴聶南溪是藝術造詣很深的著名國畫家,曾經任湖南師範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美術係主任。她指著客廳四壁一幅幅清雅的水墨畫告訴我,家中所有字畫都是出自老伴之手。言談話語間流露出對老伴的深情與敬重。看她的《人間天堂》日記,更是感慨良多:
兩人世界勝皇宮,欣賞畫作興味濃。
雄鷹展翅無敵手,紅冠耀日抖威風。
遊魚戲水千姿態,映日荷花別樣紅。
更喜鬆鼠情無限,穿梭跳躍樹藤中。
張張佳作悅心目,顆顆汗珠凝畫中。
若非冰凍三尺寒,哪得梅花報春紅。
舞文弄墨數十載,經春曆夏又秋冬。
一日三餐清茶飯,衣冠簡樸兩袖風。
清貧自有清貧樂,夫唱婦隨樂融融。
榮華富貴皆不慕,神仙皇帝算哪宗?
一篇篇打油詩日記看下來,感覺鍾宜淳幾乎每一天過得都是充實而快樂。她的眼裏心裏,快樂無處不在,朋友個個知心,人生是如歌的行板——
花鼓結緣情深厚,迎來送往笑聲稠。
昨日通程忙輔導,今天徒弟又有求。
腰痛病魔丟腦後,老有所為樂悠悠。
擺弄電腦理文件,敲打日記竟七秋。
人不服老幹勁足,字字真情寫春秋。
往事如歌唱不夠,酸甜苦辣筆底留。
鍾宜淳是1990年退休的,退休後基本沒有脫離舞台。她錄製花鼓戲磁帶,參加演出,當評委,一直都在為振興花鼓戲奔忙著。她調侃道:這就是“退而不休”吧。
文章寫到這裏,一句未提及鍾宜淳的年齡。因為在她身上,我竟然找不到一點點八旬老人的蹤影。所以,我沒有稱她“鍾老”,而是恭恭敬敬叫她“鍾老師”,把她當良師益友。
晚上翻閱鍾宜淳送我她寫的一本書——《一路笑著走來——我的藝術生涯》,幾度淚濕,夜不能寐。我看到了一個人民藝術家對花鼓戲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深厚的藝術造詣;看到了一個藝術家在“文革”中的坎坷人生;也看到了一個賢妻良母的犢情深,伉儷情深……而更多的,是感受她詼諧幽默、豪放大度的文化性格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尤其喜歡她說的這樣一段話:在我記憶的倉庫裏,留下的是一罐罐的蜜糖,是一縷縷的春風,是一彎彎的清泉,帶給我的是甜絲絲的回味。我喜歡將甘甜送給我的親朋好友,和他們共同分享,也愛在茶餘酒後來幾段即興表演,逗得大家捧腹大笑。我喜歡看笑臉,笑臉像花朵,在我心裏開放;我喜歡聽笑聲,笑聲像蜜糖,在我心裏融化;柔情常常從我心海裏蕩起。我永遠也忘不了那許許多多美好的往事……
長沙城外拜“觀音”
——記著名湘劇表演藝術家左大玢
陳惠芳
采訪左大玢的活兒,我主動攬了過來,有點“私心”。
左大玢在電視連續劇《西遊記》中成功飾演觀世音菩薩,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屏幕上見過“觀音”,更想當麵拜拜“觀音”。
其實,左老師飾演的角色遠遠不止“觀音”。
從1959年飾演湘劇《生死牌》中的黃秀蘭開始,到1973年飾演《園丁之歌》中的教師俞英,再到1997年主演《子血》,左老師在湘劇表演舞台上活躍了近40年。她的“湘劇緣”絲絲縷縷,不曾間斷。
我興致勃勃地踏上了采訪左老師的路途。我對陪同采訪的小楊說:“左老師家裏近吧?”小楊神神秘秘地說:“現在,左老師成了‘鄉裏人’。”難道左老師從湖南湘劇院退休之後,真的將家安到了鄉裏?
出了長沙城,一路彎彎曲曲。果然,我們在長沙縣梨鎮紅光小學一處十分簡陋的平房裏,見到了大名鼎鼎的“觀音”——左大玢。
這裏是湘劇院培養小演員的一處基地。遠離鬧市,與田野、青山為伴。雞鳴犬吠間歇處,便是演員們此起彼伏的唱腔……
左老師確實把家安在了這裏。整整4年。一個人。一個人的家。
“觀音”居所之簡陋,讓我大吃一驚。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平房,擺了一架木板床,一張破舊的書桌,別無他物。這架木板床是拚裝的,床腳竟然是一線包著舊報紙的3塊磚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