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3 / 3)

孔老把那條方格圍巾折疊放好,一邊招呼我們吃著桌上的水果,一邊娓娓說著他那些平凡卻又不平凡的健身故事。

孔老喜歡打門球、釣魚、跳舞等。他曾帶領省人事廳老幹隊,3次獲得了省直機關門球比賽冠軍;他是省直機關釣魚協會會員;他的三步舞輕鬆優雅,讓大家印象深刻。但十幾年來,他真正堅持不懈、風雨無阻的健身活動不是別的,是“走路”。

孔老有早睡早起的習慣。退下來後,他每天早上5時許就起床了,然後出去“走路”,鍛煉身體。1998年,孔老與住在省委大院裏的幾位離退休老同誌商量組成一個“走路隊”。最早有省人民檢察院原檢察長齊振瑛、省委接待辦原黨委書記郭書梅等幾位加入。他們每天早上5時許就聚在一起,圍著省委大院走,邊走邊說,其樂融融。下小雨他們走,過年過節也照走不誤。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黃道奇看到他們聚在一起“走路”,開玩笑地說:“你們這個隊伍什麼時候垮啊?”他的意思是,老同誌們各忙各的,“走路隊”很難堅持下去。黃老沒料到的是,“走路隊”一走好幾年,隊伍不但沒垮,還不斷壯大。2004年,黃道奇也主動加入了“走路隊”。

“走路隊”除了走路,還開展一些集體活動。比如每個星期由“走路隊”隊員輪流請客,大家聚在一起吃兩次早餐。麵條、米粉、包子、油條……想吃什麼吃什麼,哪裏有好吃的就去哪吃。孔老笑嗬嗬地說:“我們老兩口都在‘走路隊’,請客要分開請。”

繞著省委大院走一圈,有多遠?沒有人去丈量過。身體好的走四圈,身體差的走三圈、一圈。孔老給我們算了一下,四圈走下來時間大概是70分鍾左右。“黃道奇身體差些,隻能走一圈。其實,走路越多對身體越好。”孔老告訴我們,黃道奇原來有哮喘病,雖然每次隻能走一圈,但幾年堅持走下來,哮喘病也好了。孔老說,自己也是托了“走路”的福,雖年事已高,身體卻一直沒什麼大礙。

如今,“走路隊”已發展到12個人,其中有省級幹部,有廳級幹部,也有處級幹部,還不斷有人要求加入進來。孔老哈哈大笑:“要控製了。人多了,一桌都坐不下了。”

“郵癡”之樂

——任連榮的離休生活

楊 丹

采訪任連榮,如同經曆一次愉快生動的郵品旅行。

在省人事廳的會客室裏,笑容可掬的任老剛與記者見麵,便遞上一張個人名片,隻見名片上4個頭銜無一不與集郵有關:生肖集郵研究會副會長、湖南生肖郵會會長、湖南省直老幹部集郵協會副會長、湖南省暨長沙市集郵協會理事。

接下我們的談話也無一不與集郵有關。從世界上第一枚生肖郵票——日本昭和25年發行的虎票,到1980年我國首發的猴年郵票,再到美國1993年首次發行的生肖雞票,等等。說起這些郵壇掌故,以及一些郵品收藏中的趣事,鶴發童顏的任老愈發精神煥發、中氣十足,絲毫不像一個年屆80的老人。

任老打小就愛集郵。因為郵海浩瀚,集郵最忌雜亂無章,目標遊移。深諳此道的任老,離休後便將目光鎖定生肖集郵。

有人說任老在職時是黨和人民的好幹部,離休後也真正做到了“玩物不喪誌,集郵亦成家”。的確如此。從我國第一張庚申猴票,到世界各國發行的生肖郵票,任老基本收全了,至今已有2000多個品種,上萬件生肖郵票。收藏生肖郵票之豐、之全、之廣,有人做過如此評價:“恐怕三湘四水難有出其右者,全國亦屬罕見。”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認為生肖集郵的文字資料,深刻地反映了生肖文化的內涵,所以他以極大的熱情和毅力,收集、整理、研究生肖集郵的各種資料,並將這些資料製作成卡片,其自編的《生肖郵票郵品資料》眼下編號已至100多期。1999年,他與人合編出版了《生肖郵壇》一書。目前,另一部《世界各國生肖郵票概述》的書稿已完成。

任老是不折不扣的一個“郵癡”,可他對郵品的愛並不是單純的占有。無論多珍貴的郵票,隻要郵友有求,他總是割愛成全。如此,成就了生肖郵壇幾多佳話,也與天南地北的眾多郵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在采訪中,他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1992年,任老買中國郵政(有獎)明信片時中了一個一等獎。當時湖南省隻有3個一等獎,任老可謂非常幸運,他樂嗬嗬地將獎品——一台日立牌收錄放三用機抱回了家。可比拿到獎品更讓他高興的是,自己擁有了一張一等獎的獲獎明信片。他知道這樣珍貴的郵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事隔兩年,貴州日報一個素昧平生的郵友要做一個中國郵政(有獎)明信片專題,其他各類獲獎等級的明信片都收集有,就缺一個一等獎的。他不知從哪兒打聽到任老手上有一張一等獎明信片,就打電話詢問可否轉讓。任老問明情況後,二話不說就將明信片贈予了他,聲明不要錢,也不需用其他郵品交換。貴州郵友拿到這張一等獎的明信片後,個人的明信片專題一下子上了幾個檔次,高興得不得了,不久回贈了任老一個貼有金猴郵票並印有“生肖地名戳”的航空封。

回憶此事,任老笑得很開心,像極了一個吃到糖的小孩:“你說這讓不讓人高興?我送他明信片時並不求回報。所以收到這麼一份珍貴的禮物可把我樂壞了。證明他把我當成了朋友。”

徜徉在郵海裏,任連榮的晚年生活快樂而充實。

集郵是任老最好的健身方式。他說:“我活到這把年紀,腰不彎背不駝,眼不花耳不聾,更沒住過一次醫院,並非我刻意鍛煉,而是得益於集郵,集郵既健身又健腦。”白天步行去郵市尋寶,是健身;晚上製作貼片,研究郵品,為健腦。

集郵又是他最好的交友方式,至今任老常聯係的郵友多達500餘人。

集郵還是他最好的學習方式。為了方便集郵,他學會了操作電腦,如今能熟練地打印文章、製印貼片、查閱資料、刻錄光盤。

“集郵快樂,集郵健康。”“郵癡”任連榮如是說。

不老的“羽毛球”

——王守仁的離休生活

曾衡林

吊球、搓球,看著王老在場地上靈活躍動的身影,你怎麼也想不到他已經是一個快83歲的人了。幾個放學回家的中學生從旁邊走過,向他打招呼:“王爺爺好!王爺爺好!”王老也熱情地回應著並告訴記者:“這些都是我的小球友哩!”

1994年,王守仁從省人大常委會常委的位置上離休了。離休後,他每天吃完早飯後就去體育館打羽毛球,十幾年裏風雨無阻。王老是2000年全國體育先進個人,去年又被評為了全省的“健康老人”。

王老與羽毛球結緣,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那時候,他擔任益陽地委副書記兼行署常務副專員。按要求,領導幹部都要在下麵“辦點”,       王老的“點”在安化。這個時候,也正是安化羽毛球運動興起的時候。安化羽校是湖南第一所縣級單項運動學校,唐九紅、龔智超、龔睿那等羽壇名將就是從這裏走向世界的。王老為籌建安化羽校,花了不少心血。在這段日子裏,王老愛上了羽毛球運動。他告訴我們,那時候,他的車子後麵總會帶著羽毛球球拍,也要求秘書和其他工作人員學會打羽毛球。

王老曾有很多羽毛球拍。其中最珍貴的是唐九紅送給他的球拍。這是唐九紅奪得世界冠軍時用過的。王老與唐九紅相識就在安化。當時,唐九紅還是安化羽校的一名小學員。我問王老:“這個球拍還在嗎?”王老說已經送人了。送給了誰,連他自己也忘記了。10多年來,他送出去的球拍有好幾十副。

健身鍛煉,使王老始終保持了健康、樂觀的心態,也使他有了一個良好的體魄,為他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王老告訴我們,離休以後,他的座右銘就是:“離休不離誌,無位亦有為。”

離休以來,王老繼續發揮著光和熱。作為省農業廳老年體協主席,在他的帶領下,省農業廳老年體協先後被評為全省、全國老年人體育工作先進單位;作為省農業廳廳機關離退休幹部黨支部書記,在他的帶領下,省農業廳廳機關離退休幹部黨支部先後3次被評為全省、全國的“先進黨支部”;       作為省關工委委員,王老先後4次被評為全省、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繼2004年被評為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今年,他再次獲得了這一榮譽……看著這厚實的成績單,我們不禁感慨:王老真有著一顆永遠年輕的心啊!

四代同堂樂堯天

——記離休幹部牛生祥

楊 丹

采訪牛生祥老人時,他和老伴剛從台灣自費旅遊回來。老伴康道平也是一位離休幹部,二老開心地給我們講起旅途的一些見聞,興致很高。一顰一笑透著默契,一看就是一對恩愛的老夫妻。

牛老出生在陝西省定邊縣一戶貧農家裏。13歲那年,由於丟失了地主家的一隻羊,便隻身逃到解放區參加了革命。作為農民的兒子,他至今保持著質樸的本色,衣著樸素,不抽煙不嗜酒,為人低調,有困難自己解決,不向組織上提要求。

離休後,他曾多年擔任離退休幹部的黨支部書記,義務為老同誌服務:做思想工作,消除誤解;籌集資金,創辦健身房;組織大家去老年大學學習,外出參觀,等等。由於他任勞任怨、一心為公,所以在老同誌中威望很高。

牛老還一直深情記掛著家鄉——陝西定邊。2005年,他從工資中省出2萬元用以支援家鄉的教育事業。有人不理解,他隻是淡淡地說:“能為家鄉做點事是我最大的心願。”

他言傳身教,對子女要求很嚴格。幾年前的一次春節,全家上下十幾口人都回來了,小兒子怕二老太辛苦,就在酒店訂了一桌年夜飯。牛老利用全家人團聚的機會進行憶苦思甜教育:“解放前過年能吃上點羊肉包餃子就算不錯了,現在能在外麵訂席,真是太幸福了。這都得益於黨的正確領導。你們要珍惜當前,做好本職工作。”

在黨員先進性教育期間,牛老不但觀看了警示片,還仔細閱讀了《李真——地獄門前的對話》等反腐書籍,並要求每個子女閱讀,提醒他們不能因為眼前利益而喪失黨性和違法違紀。

如今,大兒子已做了爺爺,一家四代同堂。子女孫輩都秉承家訓,清白做人。在這個興旺的大家庭裏,對黨的信仰始終不動搖,四代人中有三代共產黨員,不僅老伴、兒子女兒是黨員,就連“80後”的孫女都入了黨。牛老高興地說:“我們一家都姓‘黨’。”

女兒則這樣評價他:“爸爸一生都是紅色的,紅色是黨和革命事業的象征。”

牛老平日裏挺注重身體保健,並幽默地總結了幾大好處:自己少受罪,家庭少受累,為國家節省了醫療費。

他最大的愛好是釣魚。在他的相冊裏,我們看到不少釣魚照片。細心的康奶奶都在邊上一一寫上說明。如一張寫著:收竿回家;另一張寫著:垂釣半日,收獲不少;還有一張照片是二老在用秤稱一條大魚,下麵寫的是:好消息——僅這條大青魚就有6千克。

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牛老的晚年生活非常幸福。尤其是牛老與老伴的愛情,更是羨煞旁人。結婚近60年來,夫唱婦隨,琴瑟和鳴。感情像陳年的酒一樣,甘醇綿長;又像陽台上的君子蘭一樣,生機盎然。

在牛老80大壽時,康奶奶飽含深情地用毛筆寫了一副壽聯。上聯是:少小從戎南下湖湘財貿戰線創業艱五十餘年樹佳績;下聯為:成親立業白頭偕老金婚伴侶興家旺四代同堂敬壽翁。這副壽聯現今就掛在客廳正麵。

在康道平老人80大壽時,牛老也回贈了一首詩:“勤奮耕耘數十年,道路坎坷不畏艱。平凡一生沐風雨,理想實現樂開顏。節儉持家家道盛,相夫教子子孫賢。月梭瞬臨華誕日,四代同堂樂堯天。”

好一個“四代同堂樂堯天”,牛老濃鬱的幸福感浸漫在字裏行間,讓我們也深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