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大山就憑著那巍峨包容的氣魄,贏得了一眾文人騷客的尊崇和向往。到了現代這種對大山的向往又被加上了挑戰的色彩,這個世界上有無數的登山愛好者常年都穿梭在各個大山之間,他們希望通過攀登各種各樣險峰來戰勝自我,從而獲得更堅定的意誌和勇氣。
但是大山也有大山的脾氣,它並不一定歡迎每一個來到這裏的客人。這其中脾氣最火爆的就是雪山,每年都會有幾個風華正茂的青年為了攀登某座雪山,最後不幸英年早逝。但就算雪山如此危險,卻還是擋不住無數冒險者前進的腳步,相反這種神聖不可侵犯的神秘氣質深深地激起了更多冒險者的好強心,他們愈加鍥而不舍地在挑戰各種高山的道路上前赴後繼。
目前世界上達到2000米以上的高峰幾乎都是雪山,而這些雪山正是登山愛好者們展開冒險的首選。但是我們建議除了專業的登山運動員和登山隊以外,一般的愛好者不要輕易去觸怒這些大地之魂。
震驚全國的戶外山難不完全統計資料
時間:1982年
地點:蒼山,海拔最高4122米
死亡人數:未知
死亡原因:未攜帶任何基本野外生存設備,缺乏野外生存常識,困在山中饑寒交迫,並最終導致死亡。
時間:1992年
地點:太白山,海拔最高3767米
死亡人數:4人
死亡原因:未攜帶任何基本野外生存設備,缺乏野外生存常識,與同伴走失後跌下山崖體力衰竭而死。
時間:1998年
地點:轎子雪山,海拔最高4300米
死亡人數:3人
死亡原因:未攜帶任何基本野外生存設備,缺乏野外生存常識,與團隊失散後驚慌失措,一人墜崖,兩人凍死。
時間:1999年
地點:雪寶頂,海拔最高5588米
死亡人數:1人
死亡原因:身體狀況不佳的情況下堅持攀登,缺乏緊急處理經驗,滑墜失控而死。
時間:2000年
地點:珠峰,海拔最高8844米
死亡人數:1人
死亡原因:惡劣天氣執意登頂,缺乏基本野外求生常識,墜峰而死。
第一節、值得敬畏的雪山
真正的大山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幾乎每一座雪山都有好靜的天性,它們並不希望遭到不應有的打擾,尤其是頂峰終年被積雪覆蓋的雪山。所以它們的頂峰終年氣溫在0°以下,層層迭迭的雲層圍繞在頂峰周圍,山頂隨時都可能發生劇烈的風暴天氣,要想穿越所有的障礙到達頂峰需要非常苛刻的條件,而設置這些屏障正是為了把不速之客都拒之門外。
6.1.1絕情的雪山
如果說沙漠是一片被水遺棄了的土地,那麼來到雪山的人,從被冰雪覆蓋的地方開始,你眼前將是一片被所有基本生存物資遺忘了的土地。
A、惡劣的條件
雪山和沙漠是兩個不適應生物生存的極端,如果說沙漠是極熱那麼雪山就是極冷,雪山終年積雪,海拔高度在7000米以上的雪山,冬天山頂溫度一般在零下60℃左右。在這樣的低溫環境下如果缺乏熱量供給,一般人隻能生存幾分鍾的時間,所以一旦發生了雪崩或者其他事件,幾乎沒有人能夠存活下班。
雪山上麵遍地都是雪,生命體基本都被封印在冰雪之下,這裏倒是不缺水,但如果把這些雪當成水來飲用卻無異是在飲鴆止渴,一方麵直接飲用冰雪會導致胃出血,另一方麵雪水容易走腎,很快就排泄掉了,還會帶走大量身體內的熱量,加速死神邁進的腳步,除非你有資本耗費大量的熱量去融化那些冰塊,否則渴死也別喝冰山上的水。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裏比沙漠中更難找到食物,而且不僅僅是食物,你也沒有辦法從自然環境中找到基本的能量和熱量來源。如果說在沙漠旅行必須算好補給,一旦出現斷鏈就得退出的話,雪山也是一樣的,而且比沙漠更加緊張。
更危險的是在這裏很難找到可以遮擋風雨的庇護所,整個山體大部分被埋在雪下,就算是找到一個凹地也已經是值得慶幸的。
這樣惡劣的生存條件卻還遠遠不能體現雪山的絕情,沒有基本的生存資源你可以自己攜帶,沒有庇護所你可以及時返還營地,但雪山豈是一個允許任何人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的地方。
B、高原反應
通常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就開始形成雪山,而倍受登山愛好者們青睞的雪山則大多在5000米以上!要知道2700米以上就足以讓大部分開始出現高原反應。而且高原反應並不是一種條件固定的病症,它的發作原因很複雜,一些本來沒有高山反應的人,也可能因為一些誘因突然引發了高山反應。尤其是在5000米以上的高度,空氣壓力、含氧量和空氣濕度都在急劇惡劣,誘發高原反應的可能性也在不斷增加。
在曆年來發生的雪山事故中,為數不少的登山愛好者都是在登山途中高原反應發作,因而身陷險境甚至直接遇難的。
C、惡劣的氣候
雪山頂的氣候狀況非常複雜,隨時可能發生各種危險的氣候現象,比如經常在春季出現的大型暴風雪。這種暴風雪往往還會引來雪崩、泥石流更嚴重的地質災害,而關於雪崩的可怕之處我們將在下一小節裏麵為你進行更詳盡的描述。
6.1.2雪山的憤怒——雪崩
在雪山上能夠遇到的最可怕的災害就是雪崩,比沙漠中的沙塵暴、流沙等可怕太多了。沙塵暴在準備充分的情況下往往能夠抵禦,而流沙畢竟隻能帶走一兩個失足者的生命。
但雪崩發生的時候就像是雪山在發怒一般,巨大的吼聲震撼了整個山區,無數巨大的雪球從山頂滾滾而下,整個山體發出劇烈的晃動。如果你不幸正好處在雪崩的覆蓋範圍,你最好馬上做好在雪崩中罹難的心理準備。雪崩經過的地方就是一片雪白的荒原,所有的一切都被覆蓋在了皚皚白雪之下。
所以那些想要去雪山曆險的人,就算你不畏懼雪崩的天威,至少也應該先來了解一下如何判斷哪些觸發條件會導致雪崩。
A、地形因素
雪崩原則上隻會在25度以上的斜坡發生,不到20度的雪坡則無法為雪球的脫落滾動提供地形條件。並且對人生安全最具威脅的板塊型雪崩,通常都發生在35度~45度的斜坡之間,至於超過了60度的斜坡是無法集攏雪的,當然也會給攀登者帶來巨大的難度。但是不容易發生雪崩,並不意味著這些雪坡是安全的,所有的雪坡都要受其它積雪帶的製約,尤其是上層積雪帶的控製。在雪山上隻有相對的安全,沒有絕對的安全。
B、積雪因素
發生雪崩的根本原因就在於當地雪山的積雪帶是否穩定,春季的積雪帶因為融雪等緣故容易變得有些脆弱,這個時候最容易發生雪崩等事故,加上冬天積累的新雪每層之間密度都不盡相同,整個雪山的積雪層就像一個組裝得不好的積木,一點小小的動靜就可能馬上支離破碎。所以在春季的時候最好不要選擇去爬山,很有可能給你的團隊帶來致命的危險。春季發生的雪崩是無法預防的,而且頻率相當大。而且如果恰好是屬於下層積雪密度小,上層積雪密度大的情況,一旦發生雪崩就是板塊型雪崩,這對於登山的人來說幾乎是致命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