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判斷句,用“此”表示判斷,也是常見的一種判斷形式。

2.不求聞達於諸侯。”

這是一個賓短語後置的倒裝句。“於”可譯為“在”,翻譯時一般要把介賓短語放在謂語之前。以現代漢語為基準來看,古文裏的倒裝句主要有三種:一種是介賓短語後置句,另一種是賓語前置句,還有1種是定語後置句。

3.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這是一個因果複句,前一個句子表示原因,後一個句子說明結果。

4.“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谘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這是一個三重複句,層次的劃分和層次關係的說明是:若無興德之言,(假設)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承接)以彰其咎,(轉折)陛下亦宜自謀,(承接)以谘諏善道,察納雅言,(承接)深追先帝遺詔。

(重點難點)

一、結構

按照陳述的主次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分析形勢,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段)敘述征戰史,表明心跡。

第三部分(8、9段):說明目的,抒發感情。

二、內容

1.表的內容

“表”中的主要內容是:

分析形勢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

講述曆史經驗教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進獻忠言,勸勉劉禪:“誠宜開張聖聽恢弘誌士之氣”,“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亦宜自謀谘諏善道,察納雅言”。

推薦文臣良將侍中、侍郎敦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事無大小,悉以谘之,“將軍向寵,……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谘之”,“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忠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

表明自己盡忠報效的決心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2.上“表”的目的

勸勉激勵劉禪勵精圖治,興複漢室。

表白感恩圖報、忠貞效命的決心。

三、寫作方法

這篇“表”,作者對議論、記敘和抒情幾種表達方式運用嫻熟。或先議後敘,或先敘後議,或夾敘夾議,或敘議抒情融為一體,靈活多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谘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這段話采用先敘後議的方式,先擺事實,然後說明道理,說理有據,道理自明。“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谘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這段話融記敘、議論、抒情為一體,言辭懇切,感情濃烈。因為劉禪“暗弱”,不思圖治,所以諸葛既要反複勸說,又要講究方式方法。說,要有事實;議,要有根據;抒情,要感動人。這段話達到了這幾個方麵的效果。

31.捕蛇者說

《捕蛇者說》,“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跟現代的雜文近似。本文描述了蔣氏三代人寧肯冒死捕蛇不願受苛政之害的事實,深刻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橫征暴斂的罪惡,表現了作者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基礎知識)

一、詞彙

1.一詞多義

賦:田賦、賦稅、授予、給與未若複吾幸甚也

毒物、毒害、凶狠、痛恨、酷烈若亨之乎?

2.詞的活用

(1)名詞做狀語

在古漢語中,名詞直接做狀語的現象很普遍,而且有多方麵的修飾作用。一個名詞能否做狀語,要看它後邊的詞是不是動詞或形容詞,然後看這個名詞是否處在狀語的位置上,表示時間、處所、方式等多種意義。

“鄉鄰之生日蹙”,“日”處在狀語位置上,後邊有形容詞“蹙”,“日”名詞做狀語,譯為“一天天”,表示時間。

“歲賦其二”,“歲”處在狀語位置上,後邊有動詞“賦”,“歲”譯作“每年”,表示時間。

(2)動詞活用為名詞

如果一個句子裏麵的動詞,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義,又處在句中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那麼這個動詞就可能活用為名詞。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有”處在賓語的位置上,表示事物的意義,譯作“有的東西,出產的東西,動詞活用為名詞。

“其地之出”,“出”處在賓語的位置上,表示事物的意義,譯為“出產的東西”,動詞活用為名詞。

(3)動詞使動用法

動詞和它的賓語改變了原來支配與被支配關係,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產生了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不及物動詞帶賓語,多屬使動用法,可作鑒別參考依據。

“君將哀而生之乎?”“生之”是“使之生”,動詞的賓語“之”,產生了動詞“生”所表示的行為,“生”是動詞使動用法。

“去死肌,殺三蟲”,“去死肌”是“使死肌去”,“去”是不及物動詞,它後邊的賓語“死肌”所表示的事物,產生了動詞“去”所表示的動作,“去”即是動詞使動用法。

二、語句語法分析

1.餘將告於蒞事者。”

這是一個介賓短語後置句。介賓短語“於蒞事者”放在謂語中心詞“告”的後麵,翻譯時可以把它“正”過,譯為“我將要向蒞事者(主管人)報告”。現代漢語的介賓短語,多數處在謂語中心詞之前做狀語,少數可以放在謂語中心詞後邊做補語。以現代漢語為基準,可以發現古代漢語中有許多介賓短語後置的現象。

2.叫囂乎東西,突乎南北。”

這兩個都是介賓短語後置句。古語中用“於”構成的介賓短語常常後置,“乎”相當於“於”,所以“乎”組成的介賓短語也可以後置。

3.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這是一個假設複句。反映出蔣氏表麵上在慶幸,實際上飽含辛酸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