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三五年的夏天,德國西部萊茵省特裏爾城的中學裏正在進行畢業考試。作文的題目是《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
一疊考卷放在桌子中央,教師們在緊張地埋頭評閱考卷。
“這麼好的文章,我從來沒有看到過!真是壯誌淩雲哪!”突然,一個教師興奮地高叫起來。
教師們都好奇地湊集過來,一起來觀看這篇好文章。隻見考卷上用粗獷遒勁的筆跡寫道:
如果人隻是為了自己而勞動,他也許能成為有名的學者、絕頂的聰明人、出色的詩人,但他決不能成為真正的完人和偉人。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我們就不會為它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做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萬人,我們的事業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
許多教師都說這篇文章寫得好。但是,主考的教師卻在不斷地抓頭皮。他搖著頭說道:“是個天才,不過,一個十七歲的孩子,這種說法似乎太……”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當時德國分為許多諸侯王國,特裏爾城屬於普魯士王國。普魯士是一個專製的國家,不容許傳播自由思想。像這樣的文章,該怎樣評分呢?教師們都為難了。
主考的老師想著想著,終於鼓足了勇氣,提起了鵝毛管筆,在卷麵上寫下八個大字:
思想豐富,理解深刻。
這是多麼高的評價啊!那麼,這位壯誌淩雲的十七歲青年究竟是誰呢?他的名字叫卡爾·馬克思。
卡爾·馬克思,一八一八年五月五日誕生在特裏爾城。父親是一個有名的律師,猶太人。母親是荷蘭人,整天為家務操勞。他的家比較富裕,而且是一個有文化教養的家庭。
中學畢業了,父親送他到波恩大學去學法律,想叫兒子也當一名律師。可是,馬克思在波恩隻耽了一年。因為那裏的學習氣氛太差了,學生們隻知吃喝玩樂,甚至去搞無謂的決鬥。一八三六年,馬克思來到柏林大學學習。他的學習興趣非常廣泛,哲學、曆史、文學、外語,都認真地進行鑽研,孜孜不倦。同時,又參加了青年黑格爾派活動。
什麼叫“青年黑格爾派”呢?原來,德國的大哲學家黑格爾死了以後,哲學界分為兩派。“老年黑格爾派”擁護普魯士專製政府,“青年黑格爾派”反對專製統治。馬克思一心想改造世界,當然參加後一派。
一八四一年,馬克思大學畢業。他寫了一篇畢業論文,表示用哲學改造世界的決心。論文裏,他把自己比作希臘神話中替人類竊取火種的英雄普羅米修斯。他寫道:
你知道得很清楚,我不會用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