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的傳染病很多,有一種“熱病”,歐洲人從來沒有見過,誰得了這個病,三四天內就要死去。不到半年,水兵中已經有三個死了。有人勸達爾文不要再單獨出去考察,可是,達爾文卻在醞釀一個新的壯舉。
“艦長,我想攀登安第斯山脈,請您批準!”達爾文考慮成熟了,就提出自己的打算。
艦長聽了搖搖頭說:“這個山脈,山連山,峰連峰,一共有五千五百英裏(約八千八百公裏)長呢!它的最高峰有兩萬二千八百英尺(約七千米)高,你怎麼闖得過去?”
“我從來不跟著任何人的足跡走,我要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達爾文堅定地握緊雙拳,表達了自己的決心。
艦長被達爾文的熱情所感動,給他派了兩個向導、十頭騾子和一匹馬,組成了一個登山隊。
當他們爬到四千多米的高山時,達爾文發現了貝殼的化石。貝殼是海底動物,怎麼會到高山上去呢?達爾文經過反複推敲,終於明確了地殼升降的道理。他激動地說:“看,這麼高大的山脈地帶,在多少萬年以前,原來是一片大海洋啊!”
再往上登高,氣候愈來愈冷,空氣愈來愈稀薄。每走一步,就要喘一大口氣。最苦惱的是東西煮不熟,燒了半天,水還是溫的,土豆還是生的,但水已經化為蒸汽,燒幹了。他們忍受著難以想象的困難,一直登上了安第斯山的最高峰。
“啊!美麗的大雪山,你已經在我腳下啦!”達爾文高興地遙望著蒼茫的大地。忽然,他又掏出筆記本來,在記錄著新的發現。原來,山脈的兩邊,植物的種類並不相同;即使同一種類,樣子又相差很遠。它們為什麼會有明顯的差別呢?一個新的理論假設,倏忽躍進了達爾文的大腦:物種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客觀條件的不同而相應變異!
有一次,達爾文來到大海邊。他發現了一個古動物的骨坑。經過發掘,得到了九種世界上已經不存在的古動物骨骸。達爾文高興地為這些古動物起了名字:大懶獸、大腤獸、被甲懶獸、磨齒獸、巨大貧齒四腳獸、厚皮獸、箭齒獸……
“咦,這真奇怪!”當仔細觀察箭齒獸的時候,達爾文發現它的牙齒像陸上動物,而眼耳鼻的位置卻像水中動物。“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達爾文腦海中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問號:新的生物怎麼會在世界上產生的?
這個問題,在太平洋上的加拉帕戈斯群島考察中,終於得到了答案。
那是在一八三五年秋天,達爾文考察了這個群島中的每一個島嶼,抓來了許許多多反舌鳥。但是,每個島上的反舌鳥各有自己的特征,有的嘴大,有的嘴小,有的嘴粗,有的嘴細……
“達爾文先生,”艦長走進他的工作室,笑著說:“你養了這麼許多相同的鳥,有什麼用呢?”
達爾文搖搖頭說:“都不一樣,是同一個種類裏變化出來的。”
艦長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聽了以後大不以為然,嚴肅地說:“任何東西都是上帝創造的,上帝創造的東西是不會變化的!你決不能這樣講啊!”
這時,達爾文的觀念已經成熟了,他很有信心地說:“艦長先生,這些鳥的祖先,都在南美大陸。它們由於種種特殊的原因,例如乘風飛來啊,靠大鳥帶來啊,靠木片浮來啊,來到了不同的島嶼。島的四周是水,它們沒法飛出去,就在各自的島上生活,年長月久,因為環境不一樣,就產生了物種的變異。”
“你說什麼?”
“物種變異!也就是說,生物為了適應環境,產生種種變異,經過遺傳和自然選擇,逐漸形成了新的物種。”
“你難道不相信萬物是上帝創造的嗎?”
“我相信上帝,更相信真理……”
在五年的環球考察中,達爾文收集了大量的標本。回國後,又做了近二十年的實驗,看了上千種有關生物的書籍,包括中國古代的農業巨著《齊民要術》,終於在一八五九年寫出了劃時代的生物進化論巨著《物種起源》。以後,又寫出了《動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人類起源》等重要著作,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進化論,是十九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之一(其他兩個發現是能量守恒和轉換定律,細胞學說),代表了當時科學發展的最高水平。
一八八二年,達爾文逝世了。他留給全世界一句名言,那就是:對於科學,堅持者,必可成功!
(顧漢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