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是文藝複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公元一五六四年四月二十三日,莎士比亞出生在英國中部斯特拉特福鎮一個羊毛商家庭。他七歲進當地文法學校念書,從小就對戲劇產生了愛好。十三歲時因父親破產而中途退學,退學後仍然堅持自學,掌握了不少戲劇知識。二十二歲時他到倫敦謀生,決心要當戲劇家。但是,非“大學才子”很難進入倫敦戲劇界。他起初隻能在戲院門口為看戲的紳士們看管馬匹,後來才當上了一名配角演員,並參加了編劇工作。他從改寫劇本慢慢發展到獨立創作。二十六歲起因寫《亨利六世》、《理查三世》等曆史劇而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到莎士比亞晚年時,伊麗莎白女王和後來的詹姆士一世都常召他進宮去演戲。在二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他一共寫有三十七個劇本,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和兩首敘事長詩。他塑造的那些不朽的人物形象,如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羅密歐與朱麗葉等,都為世界各國人民所熟悉。公元一六一六年四月二十三日他在故鄉逝世。他的戲劇集是在他死後七年出版的。他的朋友、著名戲劇家本·瓊生為這本戲劇集題詞,認為莎士比亞和他的戲劇是“時代的靈魂”、“舞台的奇跡”,還說:“得意吧,我的不列顛,你拿得出一個人,他可以折服歐羅巴全部戲文。他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所有的世紀!”
(呂豔)
你聽說過溫馴的綿羊“吃人”嗎?公元十五、十六世紀時的英國,竟然真的發生過“羊吃人”的事。
當時,英國、尼德蘭(荷蘭)等國的毛織業很繁榮,羊毛的需求量激增,導致羊毛價格不斷上漲,牧羊成了很賺錢的行當。英國的地主不再滿足於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他們紛紛把自己的和公共的土地用籬笆圈起來放牧羊群,還強行圈占了農民的土地。這種“圈地”行為規模越來越大,形成了一股浪潮。被逐出家園的佃農、自耕農因此喪失生計,顛沛流離,淪為乞丐、流浪者。這就是英國曆史上著名的“圈地運動”。英國著名思想家莫爾強烈地批判了這種剝奪農民土地的行為,並形象地把它比作“羊吃人”。
英國的圈地運動開始於公元十五世紀末,結束於公元十九世紀上半葉,是一場自上而下進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土地改革。這種資產階級土地革命的特殊形式,並不是用消滅封建地主土地所有者的辦法,而是采取剝奪農民的土地、保存大地主所有者的途徑來進行,並在此基礎上發展資本主義。但這種方式極其殘酷,使得農民迅速喪失生產資料,而地主和農業資本家卻得以順利地積累大量的原始資本。
盡管在公元十七世紀由於農民的反抗,圈地運動的事態有所回落,但在公元十七世紀以後又開始回升。到了公元十八世紀,英國的圈地運動發展得更加迅猛。英國國會甚至以立法的方式擴大了圈地規模,整個公元十八世紀共圈地近一點三萬平方公裏。到了公元十八世紀末,英國的小土地所有者已經基本被消滅殆盡。
圈地運動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典型形態。它破壞了“快樂的英格蘭”固有的寧靜生活。在地主貴族逐漸向資產階級轉化的同時,背井離鄉的貧苦農民成了廉價的勞動大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