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蛙》中姑姑的性格特征分析(1 / 2)

莫言長篇小說《蛙》是2011年獲得茅盾文學獎的。記得當時有多事的記者調侃式的問莫言:“你怎麼現在才獲獎?”莫言則非常可愛地回答:“獲獎,總比不獲要好。”看來此兄早就信心滿滿了,難怪他現在又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蛙”和“娃”糾纏形成小說的核體,“蛙”與“媧”交疊形成精妙的意象,小說和戲劇銜接生發出文學樣式的互文,用五封信引導出五段小說等,如此新奇的構思打造了莫言力作《蛙》。而我這裏要剖析的則是該小說中姑姑的人物形象。

1.背負兩種特殊形象的姑姑

《蛙》的主人公姑姑是鄉村醫生,十幾歲就開始在鄉村推行新法接生。姑姑性情潑辣,疾惡如仇,由於對荒唐的舊式接生法大力批駁,她很快取代了“老娘婆”們在婦女們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個又一個嬰兒。姑姑接生的嬰兒遍布高密東北鄉,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景仰。可喪生於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嬰兒也遍布高密東北鄉,遭到了鄉親們的漫罵和仇視。但姑姑毫不動搖,即使親戚鄰居,她也絕不手軟。為此,侄兒蝌蚪的妻子王仁美因流產喪生手術台,村裏的王膽因被姑姑緊追不舍,在木筏上生下孩子後大出血死去。直到步入中年的姑姑,才和專捏泥娃娃的手工藝人郝大手結婚,這是她在某種意義上的懺悔。這時候,姑姑不可能再有自己的孩子,但她對孩子充滿從未有過的期盼。於是,她幾乎是不擇手段地讓自己的侄兒和徒弟得到了一個孩子。這就是小說《蛙》的故事梗概,情節很簡單。用莫言的話說:“姑姑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基層的婦科醫生,從18歲開始一直幹到70歲,由她接下來的孩子差不多有1萬個。姑姑走到哪裏,人們都像迎接菩薩一樣。”然而,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參與計劃生育工作後的30年裏,姑姑突然在鄉裏成為了不受歡迎的人。這兩種特殊的形象構成了姑姑這個人物的命運,小說也由此而展開。

實事求是地講,計劃生育工作能夠在農村開展起來,不僅得益於人民公社這個計劃經濟時代的體製,還得益於如《蛙》小說裏描寫的“姑姑”這樣一批鐵杆的計劃生育的貫徹者,她們真的是在不折不扣地執行國家政策,如果沒有這些人,我國計劃生育工作根本就落實不下去。這是責任感極強的一批村幹部,他們是需要人們和社會理解的。而姑姑的形象則更為典型,就個體而言,她是非常委屈的,本來她是接生過這麼多孩子的人,走到哪裏都是受人歡迎的,但僅僅因為角色的變化,後來卻成為誰見了她都罵的人,成為夜裏不敢出門走路——有人從背後用磚頭砸她的人。凡是有農村生活經曆的人,誰都知道,基層最難幹的就是計劃生育工作,誰要是幹了這個,誰家就不消停,各種罵名、各種極端的破壞都會衝著你來。想想,姑姑給那麼多農村婦女做引產流產手術,她內心深處到底承受的是怎樣的一種煎熬?我不知道莫言寫計劃生育為內容的初衷是什麼,但這一事關國策的製度,現在已經漸漸地得到大多數人們的認同,如果莫言再用這樣血淋淋的表述,甚至是嘲弄,我的心頭總有各種滋味湧現。

2.兼備兩種特殊身份的姑姑

姑姑一麵行醫,一麵帶領著自己的徒弟們執行計劃生育政策。讓已經生育的男人結紮,讓已經生育的懷孕婦女流產,成了姑姑的兩件大事。姑姑為了計劃生育工作而耗費著體力和心機,她強製有了小孩的男人結紮,“搜捕”生過小孩又懷孕了的女人,王仁美、王膽,都因她而死,但姑姑是一名婦科醫生,她又有著醫生的良知和本能。這兩種特殊的身份在姑姑身上的衝撞形成了姑姑複雜的性格。對這一點體現得最鮮明的當屬姑姑率領小獅子水上追捕王膽那一大段。眼看姑姑所乘的機船就要追上王膽乘坐的木筏,不會鳧水的小獅子突然向王膽所在的木筏跳去,結果落入水中,慌得大家慌忙施救。小獅子剛被救上船,機船又熄火了,駕駛機船的是姑姑的忠實追隨者秦河,他滿頭大汗地一遍遍發動著機器。這樣一來,王膽就贏得了時間,可以生下孩子了。這個孩子在肚子裏是不合法的,可一旦生出來,就是共和國的公民,就該受到保護了。那麼聰明的姑姑當然知道小獅子和秦河的用心,盡管她暴跳如雷,可是她跳了一陣,突然又冷靜下來,她臉上浮現出一種悲涼的笑容。一線陽光從雲層中射出,照著姑姑的臉,也照著濁浪滾滾的河麵,使姑姑像一個末路的英雄。她坐在船舷,低聲對秦河說:別裝了,都別裝了。秦河怔了一下,重新發動了機船追上去。在這過程中,姑姑“時而低眉垂眼,時而咧嘴一笑”,沒有生過孩子的47歲的姑姑想的是什麼?機船終於趕上木筏,木筏上的王膽正在分娩,姑姑想要跳上木筏,王膽的丈夫陳鼻摸出一把刀,凶神惡煞地說,要姑姑把魔爪縮回去。這時候姑姑說了一句話,“這不是魔爪,這是一隻婦產科醫生的手”。雖然王膽還是因為體力耗損嚴重和失血過多死了,但孩子存活了下來。姑姑告訴蝌蚪,王膽臨死前對她說了一句話,“姑姑,謝謝您救了我的孩子”。因為這句話,姑姑才能“安心地去死”。在《蛙》裏有著三個“姑姑”,一個是蝌蚪給杉穀義人信件裏提到的現實中的姑姑,一個是小說裏的姑姑,還有一個是小說末尾劇本裏的姑姑。三個姑姑有重複,有不同,彼此的麵孔交織著,呈現出當下文學世界裏一個極其醒目的“姑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