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西行之始(1 / 2)

卻說貞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玄奘蒙唐王與眾多官員送出長安關外。一二日馬不停蹄,行至法雲寺,本寺住持上房長老,帶領眾僧五百餘人兩邊羅列,接之入寺奉茶……

是夜,但見影動星河近,月明無點塵。清泉汩流聲,獨坐鬆下人。

此人麵如冠玉,三千青絲盡成雪。一雙星眸點點寒,身著仙綬白雲衫,一壺翠玉淒冷酒,月下獨酌無愁幽,端的是好生風流。

“金蟬子,陳江流,唐玄奘,三藏大法師,你的名號卻還真不少。”望山下古刹,衛青華自說自話。

“玉堂嬌終究還是自絕而亡,所謂仙神佛聖,便是這等無情。一番算計堪生死,可這生死,卻又是誰的生死?西遊大計,又何苦害這弱女子?剛烈女子,貞潔之婦,好生大的一個名頭!”

“上仙此言差矣!”

幽幽女聲,驀然而起,好似泉中清水,透淨明亮。但見佛光閃過,現得行藏。

烏雲巧迭盤龍髻,繡帶輕飄彩鳳翔。瓔珞垂珠翠,香環結寶明。碧玉紐,素羅袍,祥光籠罩。錦絨裙,金絲索,瑞氣遮迎。玉麵天生喜,朱唇一點紅。眉如小月,眼似雙星。淨瓶甘露年年盛,斜插枝柳歲歲青。卻正是那,落珈山上慈悲主,潮音洞裏活觀音。

“見過大士。卻是小仙散漫慣了,一時胡言,還望大士莫要掛心。”衛青華禮數很是周全,教人挑不出毛病。

這位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他可是聞名已久。雖說不上多麼尊崇,但卻也有著幾分敬意。

觀音眸光一閃,卻是沒料到對方如此周全,看其神態顏色,亦不似敷衍。這卻是教她好生奇怪。

據降龍伏虎所言,當年漢時,壞了佛門之計的,便是眼前之人。照理說,此人應對佛家頗為反感,怎地而今卻是如此這般?

她心生疑竇,但又不好開口。畢竟當年佛門行事,不大光彩。觀音收起他想,雙手合十,緩聲開口:“阿彌陀佛。上仙多慮,貧僧不過借機一見仙官,別無他意。”

衛青華皺了皺眉。貧僧?你哪裏貧了?瞧這身行頭,你要是貧僧,那我豈不成了要飯的?這句貧僧,教人反感!

他思及此處,頓覺意興闌珊,一屁股又坐了回去,很是散漫。自顧自喝起酒,再無心開口。

觀世音見狀一愣,疑惑又起,想不出自己是哪裏犯了這上仙的忌諱。這人變臉變得太快,教她頗有些措手不及。

是走,是留?觀音看著自酌自飲的衛青華,心底思量。

走吧,此番卻成了虎頭蛇尾。留吧,又不知該如何開口出言。當真教她為難!

“小仙有一事不明,欲求教菩薩,卻不知方便與否?”

就在觀音為難間,衛青華突然開了口。

“但言無妨。”玉麵微微笑,朱唇輕輕啟,素麵,賽過無數嬌顏。

衛青華點點頭,也不客氣什麼,直接開口問道:“我聞如來有三藏真經,《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三藏共計三十五部,合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修真之經。卻不知其中有何妙處?”

菩薩聞言麵色一凝,笑容一頓,心中一驚。這青華上仙怎地如此清楚?且待我試上一試,看他知道多少。思慮間,觀音已然開口。

“我佛如來之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來無去處。”

衛青華微微一笑,並不出乎所料,此番所言,卻有其它用意,回問道:“亡者應入幽冥,受閻羅審判,定其功過是非,方入六道輪回,菩薩以為然否?難者皆因孽障,受因果磨難,隻待一朝罪滿,方得福報運轉,菩薩以為然否?修行者,餐風飲露,東迎紫氣,西送紅霞,朝朝暮暮,受得辛辛苦苦,方有成仙了道,得享長生果,菩薩以為然否?涅槃本無自在性,卻需體征諸法,斷除我執,所謂不可得之,本應無需修行,實為大妄語,菩薩以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