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這是民意如此!”
針鋒相對要求突出針對性。針對性越準,戰鬥力就越強。
有一次,英國保守黨議員喬因森希克斯在議會上演說,看見丘吉爾在搖頭表示不同意,便忍不住說:
“我想提請尊敬的議員注意,我隻是在發表自己的意見!”
丘吉爾答道:“我也想提請演講者注意,我隻是在搖我自己的頭。”
既然一方有發表自己觀點的自由,另一方當然也有表示不同意的自由,針鋒相對的力量寓於幽默之中。
在某次國際會議期間,一位西方外交人員對我方代表進行挑釁:“如果你們不向美國保證,不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那麼,顯然就是沒有和平解決的誠意。”
我方代表說:“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采取什麼方式解決,是中國人民自己的事,無須向別的國家作什麼保證。
請問,難道你們競選總統也需要向我們中國作出什麼保證嗎?”
在生活中也常見到這樣的事:如果早晨上班時,在很擁擠的公共汽車上,你的腳被重重地踩了一下,你自然會叫一聲:“哎喲,小心點,把我的腳踩了!”想不到一個粗野的聲音在你的耳邊叫起來:“嗬!嬌貴!你坐小轎車啊,坐小車就不會被人踩了腳,誰叫你坐公共汽車來著?”
本來他稍一點頭表示歉意,事情就這樣過去了,可是踩了人還自以為理,還要挖苦人。
你可以回答:“那倒好,你把全車人的腳都踩過,人家都得去坐轎車,隻剩你一個坐這輛最大的轎車吧!”
這樣針鋒相對,當然是不愉快的,但有時實在惹得人生氣,也不妨以硬碰硬。
在西方某國有這樣一件事:
一個美貌的小姐獨自坐在酒巴間裏,看來她是出自豪門。
一個青年男子走過來低聲問:“這兒還有人嗎?”
“到阿芙達旅館去?”她大聲說。
“不,不,你弄錯了,我隻是問這兒有其他人坐嗎?”
“你說今夜就去?”她尖聲叫道。
青年男子被弄得狼狽極了,紅著臉到另一張桌子去。
許多顧客輕蔑地看著他。
過一會,年輕小姐到他桌邊,給他叫了一杯白蘭地。
她輕聲說:“對不起,我隻想看看您對意外情況的反應。”
這回輪到青年男子大聲叫起來:“什麼?要100美元嗎?”
這位男子看準了機會,針鋒相對地報複,使那位小姐出了醜。
(3)反唇相譏反唇相譏就是指受到無理指責後,因不服而反過來譏諷對方的一種反駁方法。
這種譏諷,一般是承接對方的講話內容,借用其中的某些語句,反戈一擊,點明對方的謬誤本質。
法國細菌學家巴斯德去巴黎參加學術會議,旅館招待員見他衣著普通,所帶行李很簡單,就把他安排在一個偏僻而潮濕的小房間裏。後來,招待員得知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巴斯德教授時,就滿臉堆笑地跑來道歉說:
“我以為旅客的闊綽和他攜帶的行李是成正比的,所以,我把您老認錯了,實在對不起……”
“不,我認為一個人擺闊和他的無知是成正比的。”巴斯德沒等他說完,立即補了一句,羞得招待員麵紅耳赤。
巴斯德的反唇相譏,用入木三分的深刻語言點出對方衣帽取人的實質,增強了論辯的力量。
論辯中的反唇相譏,多是為了批評、揶揄、諷刺和挖苦對方。
在一輛電車上,一位老太太登上電車後,發現車上座位都占滿了,一位先生客氣地站起來讓座,老太太隨即一聲不吭地坐下來了。
旁人都對這位老太太的不禮貌行為露出了不滿的神色。隻見那位先生轉身問那位老太太:“太太,您剛才在說什麼呀?”
“先生,我什麼也沒說呀!”老太太感到奇怪。
“對不起,太太,我還以為您在說‘謝謝’呢!”
話音一落,車廂裏一陣哄笑,老太太滿臉通紅。
有時,我們在交際中碰到一些人心懷惡意地對自己進行諷刺挖苦,為了有力地回擊對方的挑釁,可以針鋒相對地抓住其謬誤的要害,反過頭來對其進行嚴厲的責問和深刻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