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講究方式。
與生人初次見麵的寒暄,一般需有兩三個問答往複的過程。熟人之間的寒暄,如常見麵,往往隻需一句話、一個招呼,甚至隻需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手勢。如久不見麵,則宜有兩三個問答往複的過程。
(2)“對不起”的神效。
“對不起”這三個字看來簡單,可是它的效用,不是別的字所能比擬的。這三個字,能使強頑者點頭,能使怒氣消減。
你在汽車上誤踩了別人的腳,你說聲:“對不起”,被踩的人自然不會計較什麼了。人的心理原是這樣,對於許多事情皆可原諒。若因為你的過失,使別人吃虧,而你還不承認自己的不是,好像別人吃虧是咎由自取似的,這就不能讓別人原諒你了。
消除惡感,避免傷害對方的感情,最聰明的辦法是自己謙遜一點。自己有過失的時候立刻道歉,別人會給你同情。
反之,不承認過錯,就難怪對方生氣,不見許多口角變成打架,或因一兩句話而釀成命案的,不皆由此而起嗎?倘若我們大家都不忘記這三個字的巧妙,我們的生活將會減少很多不愉快。
“對不起,害你等了許多時候。”“對不起,你可以替我把茶水遞過來嗎?”在日常生活中,“對不起”這三個字真是用途太多了。
“對不起”三個字,意思無非是讓別個占上風,你既然讓他占了上風,他還有什麼更多的要求呢?息事寧人,莫過於此。要使家庭不失和,朋友不交惡,這三個字真是百效的靈藥。
下次在電影院裏要經過別人座位時,請先說聲“對不起”,那麼讓路的人一定不會把眉頭皺起;如果你招待你的顧客時多說兩聲“對不起”,那麼,交易十之八九會成功。
說話要委婉動聽、“美言”周全,話不在多在於能聽的順心、聽的入耳,如一涓涓細流,滋潤心田。
曲直有理——分毫不讓(1)抽薪止沸辯論在這幾年可是一項時髦的活動,無論在電視台或是在校園、機關中,都會見到大大小小的辯論賽。不錯,辯論是對一個人口才最綜合的檢驗,也是鍛煉口才的最好方式之一。
鍋裏的水沸騰,是靠火的力量,而柴草則是產生火的原料。
止沸的辦法有兩種:一是揚湯止沸;二是釜底抽薪。
古人說:“故揚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
論辯雙方所持的論題,都是由一定的論據支持的,如果將一個論題的根據——論據抽掉,那麼,論題這座大廈就會像釜底抽薪。
某地學生以《武將也需要文才》一題開展論辯。反方認為武將不要文才也可以,理由是:武將能指揮打仗,學文是避長揚短。
對此,正方采取釜底抽薪法反駁:
“在知識的海洋裏,每一門學科、每一種知識和技能都不是孤立的。武才和文才也是這樣,武才靠文才來總結、交流、提高,文才靠武才來提供內容,鑒別真偽。一位高級指揮員曾列舉了武將學文的種種益處:一是可以把練兵或打仗的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便於學術交流和供後人學習借鑒;二是迫使自己不斷進取,防止經驗主義;三是培養深入、嚴謹、細致的作風,避免粗枝大葉;四是在學文過程中加強思想修養,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五是豐富業餘生活,使文武互為補充,工作有張有弛。這確是經驗之談。”
通過這一段反駁,武將能指揮打仗就行了,學文是避長揚短這一論據就駁倒了,這樣,“武將不需要文才”的論題,也就無法成立。
論點全部來自論據,是建立在論據基礎之上的,論據真實,則論點正確;論據虛假,則論點謬誤。
所以,在論辯中隻要揭露出對方論據的虛假,那就如同釜底抽薪,蝕根樹倒,所有論點就會被駁倒了。
釜底抽薪首先要識薪。要駁倒對方,就要善於從對方的種種論點中分析其要害論據之所在。
(2)當仁不讓論辯中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要針鋒相對,將對方提出的問題,毫不留情地揭穿,逐條加以駁斥。
電影《風雨下鍾山》裏有這樣一個鏡頭: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與以張治中為首的國民黨代表團在北平舉行談判。談判接近尾聲時,傳來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的消息。張治中低首歎道:“這是天意如此!”
周恩來認為這種觀點沒有肯定人民革命的力量,並不能揭露國民黨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敗的實質,於是把張治中的這句話換了一個字。予以針鋒相對的駁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