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服務員撿到手表想據為私有,明明有錯,但她卻依據歪理,在字句上大作文章,拒不認賬;進而有空就鑽,任意聯想,轉守為攻,說別人有罪,對甲、乙兩個服務員倒打一耙。
對這類人,既不能姑息遷就,任其所為,否則就敗壞了社會風氣;也不能簡單地硬碰硬的對攻,這樣不能解決問題。怎麼辦?不妨采用蘇格拉底式的辯論術,即從原來雙方都接受的一般觀念出發,通過迂回曲折之路,漸入正題,誘使對方承認自己的錯誤,達到正確結論。
還有一種人,犯罪之後竭盡狡辯之能事。
例如,有的強盜被抓住後辯解說:“我偷他們東西,也不能全怪我,誰讓他們不把自己的東西看管好,我的罪責應該由他們分擔一半。”
有的登徒子調戲婦女後拒不認錯,辯稱:“誰叫她長得那麼美。她的容貌和體態對我產生了一種無法抗拒的誘惑。
存在決定意識嘛,我犯了罪的根源在她。”
這類人運用的也是倒打一耙的詭辯,純屬強盜邏輯。這類人對社會危害更大,無需同他們進行“理論”糾纏,抓住了事實,依據法律進行懲罰,就能讓他們閉口了。
當然,倒打一耙運用得好,還可製造出幽默,豐富人們的生活。明人馮夢龍在《笑府》中,講了一個笑話。
一匠人裝門閂,誤裝門外。主人罵為瞎賊。匠答曰:
“你便瞎賊。”主人曰:“我如何瞎?”曰:“你有眼,怎麼叫我瞎裝?”
有“嘴勁”——注定要成功當今世界好比一張碩大的談判桌,人人都身不由己地成為談判者。不管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社會集團與派別之間,國與國之間建立什麼樣的聯係,或發生什麼性質的矛盾,大到國際爭端,小至家庭糾紛,都要尋求通過談判方式來解決問題。凡是涉及問題的各方,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為了調整原有關係或建立新的關係,並進而使各方達到某種利益目標所采取的話語協調行為的過程就叫談判。
談判口才是日常通用口才形態之一。它涉及傳統的和當代的許多學科知識,包括曆史學、政治經濟學、法律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乃至控製論、係統論與決策論等。從這個意義上說,談判口才也是一門科學,知識是談判者口才的源頭。
談判有各種性質的談判。如朝鮮板門店的軍事談判,中俄邊界談判,為解決香港回歸問題的中英兩國政府的政治談判,某國政府與非法劫機分子的人質危機談判,國內貿易與國外貿易中的商業談判等。無論哪一種談判,雙方都會派出自己認為最恰當的人選,在談判桌上形成角逐,傾盡全力,鬥智、鬥勇、鬥口才。這裏不用刀槍,而是唇槍舌劍。有時,甚至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談判桌上卻能得到。由此可見談判口才的重要。
(1)注重知識的積累“知識就是力量”,這一名言,可以說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談判口才與知識的關係,有以下幾點:
①知識可以為你提供豐富多彩的話題。
談判中,要使對方感到你說的東西內容豐富,新穎有趣,那麼,說的人就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
一般說來,具有淵博知識的人,才可能有較強的語言能力。
知識麵過於狹窄,對所議論的問題缺乏見地,是想開口又無話可說的原因。不少人有這樣的感覺,說起自己特別熟悉的問題,容易打開話匣子,根據他自己所熟悉的知識而滔滔不絕,但遇到自己不熟悉的問題,卻啞口無言。
所以,隻有用豐富的知識——專業知識、自然知識、曆史知識、社會知識、生活知識,包括風土人情、社會風俗等等,把自己的頭腦充實起來,你在談判中才能才智橫溢,左右逢源,流暢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