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冤案當初(1 / 2)

藍玉案,或稱“藍黨之獄”,爆發於洪武二十六年。

藍玉也是定遠人,本是開國公常遇春的妻弟,在常遇春手下當兵,臨敵勇敢,所向披靡,積功至大都督府僉事。

後來,他又先後跟隨中山王徐達征討北元殘部,跟隨西平侯沐英征討西番,跟隨穎川侯傅友德征雲南。由於屢立戰功,藍玉被封為永昌侯,而且其女被冊封為蜀王妃。

藍玉最著名的軍功,是洪武二十年作為左副將軍隨大將軍馮勝出塞,降服了北元悍將納哈出;洪武二十一年作為大將軍出塞,征討北元嗣君脫古思帖木兒,一直打到捕魚兒海,大勝而還,藍玉因此以軍功而晉升為涼國公,他是繼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之後的明軍重要將領。

但是,藍玉因立有軍功和受朱元璋的寵愛,漸漸驕傲恣肆,曾經縱容家奴侵占民田。

禦史對其家奴的不法行為進行質問,他就驅逐禦史。

藍玉帶兵北征回還,夜半來到喜峰關城下,要求開門,關吏限於製度沒有及時開門,他就毀關而入。後來,又有人告發他,說他私自占有元朝皇帝的妃子,致使元妃因羞愧而上吊自殺。

在軍中,他為所欲為,擅自升降將校。

參加西征後,他被升為太傅,而與他同時出征的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卻被封為太子太師,他對此大為不滿,整日滿腹牢騷。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錦衣衛指揮揭發藍玉謀反。

經審訊,說是藍玉串通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東伯何榮、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劃在朱元璋出宮耕種田時起事。

朱元璋當然不能容忍謀反之事,於是,藍玉被族誅,凡連坐的都稱為“藍黨”,一律處死。

朱元璋親手寫詔布告天下,並將藍玉謀反的事實編為《逆臣錄》。

朱元璋在詔書中說:“藍賊為亂,謀泄,族誅者萬五千人。自今胡黨、藍黨概赦不問。”

殺了一萬五千多人以後,朱元璋似乎還覺得自己已經很寬容了。

然而,僅列入《逆臣錄》的高官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經這一次殺戮之後,明初的功勳宿將差不多都被殺完了,各軍府衛所被株連誅殺的軍官達幾萬人。

這時候,朱元璋還說什麼“自今胡黨、藍黨概赦不問”,很明顯這完全是一句騙人的話,因為此時已經無人可追問了。

如此眾多手握重兵的高級將領,為什麼會毫無反抗地束手就擒呢?顯然,他們沒有任何要同朝廷作對的準備,也就是說,他們並沒有反謀。

與之相反,朱元璋卻早為這次殺戮做了精心準備。

雖然朱元璋對權臣的防範由來已久,但藍玉案爆發還是有一個重要的導火線。

藍玉案爆發前一年,洪武二十五年,朝中卻發生了一件大事:四月二十五日,年僅三十九歲的太子朱標死了。

皇位繼承人的死,對朱元璋的打擊太大。

他在皇宮東角門召見群臣時說:“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於死,命也!”不禁大哭,這時他已經六十五歲了。

按嫡長子繼承製,皇位隻能由皇太子的長子接任,而朱標的長子早已夭折,這時排行老大的允才十五歲。

朱元璋誅殺權臣,本來想要為子孫鏟除後患,當年,朱元璋曾對朱標明確表示,鏟除權臣如同除掉荊杖上的棘刺,是為了便於掌握,但是他沒想到太子朱標會死在自己的前麵。

有一則記載說,當初馬皇後去世以後,朱元璋一直處於鬱鬱不樂的狀態,戮殺大臣的行為也更加恣意。

有一次,太子朱標進諫說:“陛下您殺大臣殺得太多,恐怕會傷了君臣間的和氣。”朱元璋聽了以後不說話,沉默很久。

第二天,朱元璋把太子叫來,將一根荊棘扔在地上,命令太子去撿起來,麵對長滿刺的棘杖,太子覺得很為難。

朱元璋說:“這根荊棘你拿不起來,我替你將刺磨幹淨了,難道不好嗎?現在我所殺的人,都是將來可能威脅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們除了,是在為你造莫大的福啊!”

太子跪下來給朱元璋磕頭,但心裏不同意朱元璋的觀點,低頭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

他這是什麼意思呢?他這是表明,父親您似乎不是堯舜那樣的明君,否則哪來那麼多亂臣賊子?你想,朱元璋聽了這話能不生氣嗎,老皇帝氣得搬起坐的椅子就扔了過去,要砸太子,太子嚇得趕忙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