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講中,材料是觀點形成的基礎,觀點從材料中來。這種從材料中抽象出來的觀點一旦形成,就成了進一步收集材料的依據。同時,思想觀點的闡述,也以材料做支柱,離開了真實、具體、生動、新穎、典型、充分的材料來闡明思想觀點,演講就會如瘦骨嶙峋的“小癟三”。隻有大量地廣泛地收集材料和占有材料,才能使演講獲得成功。
可見,善於收集材料對演講是非常重要的。在這方麵很多人引用過林肯用高帽子和維德摩迪用大信袋收集材料的有趣故事。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經常戴一頂當時流行的高帽子,隨時將所見、所聞、所感的材料記在碎紙片、舊信封及破包裝紙上,然後摘下帽子,放進裏麵,再把帽子戴上,閑暇之時,便分門別類,加以整理,抄進本子以備用。他的特點是收集材料十分及時。維德摩迪是美國十九世紀的大演說家,他準備了許多大信封,封麵上標著醒目的標題,倘若遇到好材料,便及時抄錄下來,放人適當題目的信封內。這可算是開分檔儲存有用材料之先河。他們的成功演講與平時“做有心人”,注意及時地收集材料有密切關係。唐代詩人劉禹錫詩雲:“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沒有“千淘萬漉”的辛勤勞作,怎能有“吹沙見金”的喜悅呢?
當然,收集材料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鑒別篩選的過程;要慧眼識寶,善於識別、確定材料的性質、價值和作用。否則身在寶山不識寶,即使有好的材料,也會熟視無睹,輕易放過。
獲取演講材料的途徑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兩方麵:一是獲取直接材料,二是獲取間接材料。所謂直接材料,是指演講者自己的經驗和思想。常言道:“事事留神皆學問”,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處處留神觀察,認真體驗,便能獲得許多材料。由於親身經曆,所見所聞所感是真切動人的最好材料。另外,親自調查得來的材料,也屬直接材料,由於這種材料出現頻率較高,司空見慣,有時容易被忽略,因此,必須養成勤記錄、整理的習慣。這種材料雖然不是自己的經曆,但由於經過親自調查,對事件產生的背景、經過、結果清清楚楚,講起來便頭頭是道,得心應手,極易贏得聽眾。所謂間接材料,主要是指從圖書、報刊、文獻中所得的材料。這是最廣泛的材料來源。借鑒這些材料要以敏銳的洞察力進行思考、琢磨,不可人雲亦雲要從中發掘新意,使之具有新的色彩。
這裏特別要引起注意的是要善於利用收集的材料進行歸納、研究、分析,發掘出新意,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