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八年七月,唐太宗讓匠作大監閻立德等人到洪、饒、江三州,造船四百艘,以運載軍糧;又任命太常卿韋挺為饋運使,民部侍郎崔仁師為副手,河北諸州皆受其調度,便宜行事,確保陸軍的軍需供應;又讓太仆少卿蕭銳轉運河南諸州之糧入海,以供水軍所需。
在布置好軍需工作之後,唐太宗讓營州都督張儉率幽、營二州官兵和契丹、靺鞨兵,先行對遼東進行騷擾,以觀形勢。
為了避免前朝楊玄感之亂重演,太宗留下太子李治駐守定州監國,讓高士廉、劉洎、馬周、張行成、高季輔等可靠人士輔佐。為了保證洛陽安全,還讓蕭瑀留守洛陽宮。至於京師政務,則交由房玄齡全權代理。
基礎工作已然就緒,下麵該討論的,就是行軍安排了。
重現神威。
貞觀十八年十一月,已經退休在家的前宜州刺史鄭元璹,被唐太宗召到行宮。因為鄭元璹曾跟從隋煬帝討伐高麗,所以太宗特意問他討伐高麗的計策。
沒想到鄭元璹的回答相當消極:“遼東路途遙遠,運糧較為艱難。高麗人善於守城,攻城不能很快攻下。”太宗說:“今日已非隋朝時候可比,你隻等著聽好消息吧。”
作為先鋒的張儉正趕上遼水發大水,長時間渡不了河。太宗懷疑他們怯懦不進,急召張儉到洛陽。張儉到達後,說明了部隊不能前進的原因,又詳細陳述山川地勢的險惡與平易,水草的豐美與惡劣,太宗聽後很高興。
唐太宗為征遼大軍做了周密的安排。
任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領江、淮、嶺、峽四州兵馬四萬人。又在長安、洛陽招募士兵三千人,調戰艦五百艘,從萊州渡海直逼平壤。以太子詹事、左衛率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領步、騎兵六萬人以及蘭、河二州投降的胡族兵馬進逼遼東,兩支部隊合圍並進。又命令新羅、百濟、契丹等分道進攻高麗。
十一月底,各路大軍會師於幽州,太宗派行軍總管薑行本、少府少監丘行淹先行在安羅山監督眾工匠製造登高衝鋒用的雲梯。當時遠近的勇士紛紛應召,當兵和貢獻攻城器械的不計其數。太宗都親自加以挑選淘汰,選取方便實用的器械。
在總攻號角吹響之前,唐太宗手書詔令,布告天下,指出:“高麗蓋蘇文殺死君王肆虐百姓,其情形實在是忍無可忍!如今朕要親自巡幸幽、薊二州,向遼東、碣石一帶興師問罪。所經過之地的營房,不要過於勞費百姓。”
“從前隋煬帝殘暴百姓,高麗王卻對百姓仁愛,以人心思亂的軍隊去進攻求安思和的民眾,所以不能取得勝利。現在朕略說必勝之道有五條:一是以強大進攻弱小,二是以順應時勢去討伐倒行逆施,三是以安定去乘機進攻敵方的內亂,四是以逸待勞,五是以百姓悅服的國家去進攻百姓積怨的國家,何愁不能取勝!以此布告黎民百姓,不要產生疑懼。”
二月,太宗親自統率各路軍隊從洛陽出發了。那種熟悉的緊張和興奮感覺又回來了,一時間,唐太宗覺得自己身輕體健,什麼病都化為烏有了。
三月,李勣的主力向遼東城進發,李道宗、張儉兵分兩路開往新城、建安和蓋牟城,以阻截高麗的援兵。
四月二十六日,李道宗越過新城攻下蓋牟城,成功占據了高麗援兵的必經要道。同時,張亮的副將程名振帶領水軍從東萊渡海,直撲卑沙城。
卑沙並不是一座容易襲擊的據點,這座城四麵都是絕壁,隻有西邊有一道門可供出入。程名振因此把偷襲安排到晚上,趁著夜色黑暗緣西門而上,還沒等敵人完全反應過來,就拿下了這座城池。不幾天,程名振又擊破高麗將領擺出的獨山陣。幾次交戰,都能以少勝多。他是唐太宗在臨出發之前吸收到征遼隊伍中的,其戰術水平,堪稱名將。
另一路水軍由丘孝忠帶領,在鴨綠江畔往來揚威,以對高麗前線軍隊的側背造成危險,又能起到阻礙高麗增兵遼東的作用。
在這段時間裏,李勣已經攻到了遼東城下。五月初八,高麗以步、騎兵來救援遼東。李道宗帶領四千騎兵,準備向其發起迎頭痛擊。軍中覺得眾寡差距太大了,不如深溝高壘,以待大軍到來。
可唐太宗的大軍現在在哪呢?幾天前他來到了遼水旁邊,沒想到遼水淤泥寬達二百餘裏,人馬都無法通過。
雖然李道宗未必了解這個情況,但他本來也不打算等待唐太宗的大軍。說:“敵人仗著人馬眾多,有輕視我們之意;且遠道趕來是疲憊軍,迎頭痛擊之,必能取勝。而且我們作為前鋒,本應清理道路以待車架,怎麼能把敵人留給皇上呢?”李勣對此十分讚同。果毅都尉馬文舉也信心十足地說:“不遇上強勁的敵手,如何能顯示出壯士的威風呢?”
於是,馬文舉第一個策馬趨敵,所向披靡,將士們見狀便安下心來。
兩軍相接,展開激戰。行軍總管張君突然退走,擾亂了陣形,使唐軍陷入被動。李道宗連忙收攏散卒,登上附近一座小丘察看敵情,恰好看到高麗軍中的陣形也好不到哪去。機不可失,李道宗率領幾十名驍騎兵衝擊高麗人的側翼,左進右出,右進左出;李勣又及時趕來助戰,不多時便扭轉了形勢,將高麗軍殺得大敗,擊斃一千餘人。
唐太宗那邊也順利解決了困難,匠作大監閻立德以墊土的方法造橋,使部隊在初十那天便穿過了遼水。為了堅定士卒之心,唐太宗一渡過遼水,便下令拆橋,頗有當年楚霸王破釜沉舟的氣魄。
馬首山下,唐太宗和李勣、李道宗他們會合了。簡短交換了這幾天的情況,賞賜李道宗,破格提拔馬文舉為中郎將,將臨陣退縮的張君斬首了。
攻城戰開始,唐太宗似乎又變成了唐秦王。他親率數百騎兵來到遼東城下,看見士兵們背土填壕溝,便挑出其中最重的,在馬上拿著,幫忙運土。皇上都下手幹活了,隨從官員們還有什麼好說的,全都爭先恐後背土到城下。
壕溝填平之後,李勣部隊開始了晝夜不停的猛攻。一直持續了十二天,不得不說高麗人是守城的一把好手。
太宗坐不住了,也親領精兵合圍,將城牆圍了個數百層,鼓噪聲震天動地。最後一天,刮起了猛烈的南風,太宗派精銳士兵爬上衝竿的頂端,點燃城牆邊的西南望樓。大火順勢蔓延,直燒到城內。
火攻為唐軍打開了新局麵,唐太宗趁機指揮將士們登城。高麗兵雖竭力奮戰,終究抵抗不住。遼東城遂被唐軍攻克。此次戰役,共殺敵一萬多人,俘虜一萬多人,得百姓男女四萬多人。太宗將該城的城名改為遼州。
五月二十八日,唐軍乘勝進軍白岩城。次日,右衛大將軍李思摩中箭。大家記得吧,李思摩是突厥人。太宗親自為他吮血,將士聞之,無不感動。
高麗烏骨城派一萬多士兵增援白岩,將軍契苾何力派八百名精銳騎兵阻擊。何力奮力衝鋒陷陣,腰上被長矛刺中。尚輦奉禦薛萬備單槍匹馬前去救護,從萬人中搶出何力,回到唐軍帳內。
掛了彩的何力,情緒更為激憤,包紮上傷口又去拚殺。跟從的騎兵們也奮勇出擊。高麗兵大敗。何力率兵乘勝追擊幾十裏,殺死一千多人,直到天黑才收兵。
六月初一,唐太宗和李勣來了個戰術配合,李勣攻打白岩城西南,太宗親臨城西北。什麼城能經得起當世兩大頂尖高手的合攻?城主孫代音很快頂不住了,暗中派遣心腹請求投降。雙方約定,當唐兵臨近城池時,投刀斧為信號。但來使又坦白說道:“我們城主是願意投降的,隻怕城中有不投降的。”
太宗略一尋思,將唐朝的旗幟交予來使,說道:“如決定投降的話,可將此旗豎在城牆上。”孫代音如約豎旗,城中人以為唐朝軍隊已經登上城樓,於是都跟從孫代音投降。
孫代音也許沒有想到,白岩城幸運地躲過了一場災難。唐太宗曾怒氣衝衝地傳令軍中:“打下這座城,便將城中男女及財物賞賜給士兵們。”這句話通常意味著士兵們可以燒殺、搶掠、奸淫,隨心所欲。
他之所以生氣,是因為前幾天攻克遼東城的時候,白岩城已經請降過一次了。沒想到唐軍到來時,卻又頑強抵抗了起來。話說當年他們也是這麼對待隋煬帝楊廣的。
因此,唐太宗打算給這些反複無常的小人一個深刻的教訓。但這時,他似乎忘記了自己對士兵們的承諾,接受了白岩城的投降。
李勣便帶著數十甲士向太宗請戰:“士兵們之所以不怕飛矢、流石的襲擊,不顧生死,正是貪圖俘獲其男女、財物。如今城池唾手可得,為什麼要納降,辜負士兵們的殺敵決心呢?”
唐太宗下馬向李勣道歉,並解釋道:“將軍所言極是。然而放縱士兵殺人,虜其妻小,朕實在不忍心。將軍手下有功的將士,朕會用府庫裏的資財封賞他們。就算我從將軍手中贖得一座完整的城吧。”
李勣聽說,便不再堅持。
白岩一役,唐軍共得到城中男女一萬多人。太宗在水邊設禦帳,接受對方投降;仍然賜給他們食物,還賞賜給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多少不等的絹帛;並撫慰駐紮在白岩城的其他城堡的士兵,供給糧草,聽任他們去留。
白岩城被改名為岩州。
話說契苾何力帶傷作戰,以至於傷口破裂更加嚴重,太宗親自為他敷藥,並查出刺傷何力的人叫高突勃,便把那人抓來交付給何力,讓何力親自殺掉他報仇。但何力這位突厥英雄卻不願這麼做,他上奏太宗說:“那人也是為了他的君主,冒著生命危險刺中我,此乃忠誠勇猛之人。我與他毫不相識,並沒有一絲怨仇。”於是把高突勃放掉了。
李勣很快又打下了兵力薄弱的蓋牟城,此城被改名為蓋州。
唐軍的下一個攻擊目標,是安市城。唐太宗也許沒有料到,這座城市破解了唐軍一路戰無不勝的勢頭。
功虧一簣。
唐軍攻克白岩城後,下一步將有兩個攻擊目標可以選擇——建安或者安市。
唐太宗綜合考慮了一下,跟李勣商量道:“我聽說安市城地勢險要,士兵精良,城主又是智勇雙全之輩。當初蓋蘇文叛亂時,唯獨安市城主不肯苟且。蓋蘇文領兵久攻安市卻未能取勝,因而便做了個順水人情,仍由他管理此城”
“建安城則兵力微弱、糧食稀少,如果出其不意進攻它,必然能夠取勝。你可帶兵先去攻建安。等建安城攻下後,則安市城便如在我胸腹中。這正是孫子兵法所謂的‘城有所不攻’的道理。”
然而李勣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他指出:“建安在南麵,安市在北麵,我方軍糧都聚集在遼東城。如今我們越過安市去進攻建安,假如敵人切斷我方糧道,豈不是麻煩大了?倒不如先啃下安市這根硬骨頭,之後便可一鼓作氣輕取建安了。”
麵對兩人的意見分歧,太宗決定聽從李勣的意見。於是,唐軍向安市城進發了。
我們無法斷定,如果唐太宗堅持己見,首先攻打建安的話,高麗是否會出兵截斷唐軍的糧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先打安市,同樣給唐軍帶來了不少損失。
貞觀十九年六月十一日,唐太宗率領大軍從遼東城出發,當月二十日,到達安市城下。攻城戰並沒能按照唐軍的預期展開,因為第二天,高麗北部酋長高延壽和高惠真便率領十五萬高麗兵前來援救安市。
想打安市?先和這兩位來場熱身賽吧。
比高麗援兵提前一天來到安市附近,足以讓太宗結合地理形勢做出戰略評估了。他很貼心地為高延壽和高惠真分析了可以采取的策略:“如今延壽有三種策略:引兵直至前沿,與安市城連為堡壘,占據高山之險,坐享城內糧食,每日隻需派騎兵搶掠我們的牛馬,使我們久攻不下,想要退兵又有泥沼阻隔,便可以困住我軍了,這是上策。如果與城中的軍民一道,乘夜全部逃遁,這是中策。不自量力,來與我方交戰,這是下策。你們看著,他們必然出此下策,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成為俘虜。”
高麗人那一方也有聰明人,比如說高延壽手下的對盧(官名),年老有經驗,好意提醒高延壽說:“秦王李世民可不得了啊,對內鏟平各路豪傑,對外平服四夷,以己之力,自立為帝,此乃命世之才。如今傾唐朝兵力前來攻打我們,萬萬不可與其正麵對抗呀。我們能采取的計策,最好是按兵不動,曠日持久,分遣奇兵斷其糧道。等他們糧食吃光,求戰不成,想要回去又無路可走的時候,我們才能取勝。”
命世之才?不也是一個鼻子倆眼睛嗎?唐太宗也沒長出三頭六臂來,至於一聽他的名字,就跟老鼠聽到貓叫似的嗎?
於是,高延壽不聽屬下的意見,領兵繼續前行,直至離安市城四十裏的地方。太宗看出高麗援兵的猶豫,擔心他們徘徊不進,便命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率一千多名突厥騎兵引誘他們。高延壽剛一咬釣餌,唐軍士兵便假裝敗退。
高麗士兵大喜,相互說道:“打唐朝軍隊太容易了。”於是競相上前出擊。到達安市城東南八裏的地方,依山布下陣形。
不管對方主帥采取哪種不同謀略,十五萬軍隊都不是那麼容易對付的。唐太宗召集全體將領詢問破敵之策。
長孫無忌答道:“我聽說臨敵將要戰鬥時,必須先觀察一下士兵的情緒。我剛才經過各處營房,看見士兵們聽說高麗兵到了,都拔刀、紮旗,喜形於色,此乃必勝的士兵。陛下年輕的時候,親自指揮戰陣。當年大唐凡是出奇製勝打敗對方,都是陛下向高祖獻計,眾位將領隻是按著預定謀略行事。今天這一仗,還望陛下指示。”
太宗笑著說:“既然諸位這樣謙讓,朕當為你們謀劃。”於是他和長孫無忌等人帶領幾百騎兵登高眺望,觀察地形,事先看好可以埋伏兵力及可供出入的地點。看到高麗合兵擺出長達四十裏的戰陣,江夏王李道宗說:“高麗傾盡本國的兵力來抗拒我大唐軍隊,平壤的守軍必然虛弱。希望能給我五千精兵,直搗其京城,則幾十萬的兵馬可以不戰而降。”
太宗沒有答應,派使者欺哄高延壽說:“我因為你國權臣殺死你們的國王,虧損君臣大義,所以前來興師問罪。至於兩軍交戰,並非我的本意。隻是進入你們的境內後,糧食供應不上,所以才攻下了幾座城。等到你們重修臣、國的禮節,就將那幾座城歸還。”延壽相信了太宗說過的話,不再防備。
太宗當夜召集文武大臣商議戰事,命令李勣率領一萬五千名步、騎兵在西嶺布陣;長孫無忌率領一萬一千名精銳士兵作為奇兵,從山的北麵穿越峽穀以衝擊高麗軍隊的後尾;太宗親自帶領四千步、騎兵,挾帶鼓和號角,放倒旗幟,登上北山;又敕令各路軍聽見鼓和號角聲一齊出兵進擊。最後,又命有關部門在朝堂邊上大張接受投降的帷幕。
第二天,延壽等人隻見李勣在布陣,便勒令士兵迎戰。太宗望見長孫無忌的部隊塵土飛揚,便令擂鼓、吹號角,高舉大旗。霎時,各路兵馬鼓噪呐喊著一同進攻。高延壽等大為驚慌,想要分兵幾路擊退唐軍,然而高麗軍的陣形已經混亂不堪了。
更倒黴的是,這時候天上突然炸了幾個響雷,轉眼間電閃雷鳴,傾盆大雨驟至。龍門人薛仁貴身穿奇異服裝,大聲呼喊著衝鋒陷陣,所向無敵。高麗士兵紛紛逃竄,唐朝大軍乘勝追擊。這次戰鬥,高麗兵遭遇了大潰敗,二萬多人被殺。
薛仁貴的身影給唐太宗留下了深刻印象。戰鬥結束後,小將薛仁貴被太宗召見,並拜為遊擊將軍。
吃虧之後,高延壽等人學乖了,帶領殘餘士兵依山固守。太宗催動各路兵馬合圍,長孫無忌將所有橋梁撤掉,以斷絕其歸路。
又過了一天,高延壽、高惠真就堅持不下去了,他倆率領高麗士兵三萬六千八百人請求投降。走到軍門跟前,眾將跪下用膝蓋前行,向唐太宗磕頭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