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93年起,著名的聖德太子出任攝政,掌握了大和朝廷的實權。這是一位野心勃勃的政治家,那兩封語氣不敬的國書,就是由他授意的。
大和雖然土地狹小,但不是大隋的藩國,所以,聖德太子認為大和和大隋地位是平等的,一定要在外交文書上體現出這一點。
聖德太子雖然在口頭上討便宜,但還沒糊塗到看不清大隋和大和的實力差距。實際上,他對中國的先進文化、製度相當了解和欣賞,曾經仿照中原政權,先後在日本進行了一係列加強君主集權的改革,並派出一批人員到中國留學。
這批日本留學生沒有想到,他們中的很多人將在中國度過三十餘年,經曆隋唐換代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
聖德太子於622年去世。次年,一批曾在中國學習的留學生向天皇建議,把所有留學人員召回國內,幫助繼續推行改革。
不過,一直到640年,最後一批人才從中國回去,當年的小夥子都快變成老頭子了。但這幾十年的光陰給日本帶來了飛躍式的發展,性價比真的很高。
日本留學生一般都在長安的最高學府國子監進行係統學習,學成之後,還爭先恐後地要求進入唐朝政府機構實習。而日本來華學僧們則被唐朝分派到各地名寺,在高僧門下學習佛法。
留學生們回日本的時候,唐太宗每次都會派遣唐使沿途陪同護送。每次有人回日本,都會像老鼠搬家一樣,盡可能地從中國運回更多的書籍和器物。
東西再多也有個限度,真正的無價之寶其實裝在了日本留學生的腦子裏。他們相當於把中國經過幾千年摸索實踐所形成的文明成果,包括文學、宗教、典章製度、哲學思想、技術工藝,打包帶回了家。在這批海歸的幫助下,日本新一任實權人物中大兄皇子製定出政治、經濟、製度、文化全麵改革的藍圖。
646年,中大兄皇子徹底消滅了朝中的反對力量,建元大化,頒布《改新詔書》,正式宣告改革,史稱“大化革新”。大化者,偉大之變化也。
大化革新的主要內容有三方麵。
一是仿照隋、唐的均田製,推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製。全國土地和人民收歸國有,稱“公地,公民”;國家計口授田,所分田地不得買賣,死後歸還政府。
二是強化中央集權製。仿效唐朝的三省六部製和州縣製,設置“八省百官”和國、郡、裏。
三是兵製改革。在首都設五衛府,地方設軍團,公民服兵役。
從聖德太子改革到“大化革新”,日本經曆了近三十年的持續變革,文明程度和綜合國力得到全麵提升。
學習唐朝,讓日本嚐到了甜頭,也找到了快速進步的法寶。在此後的歲月中,不論兩國關係處於何種狀態,日本堅持抓住一切機會向唐朝學習。
政體、宗教、文學、藝術、科技、建築、服裝、飲食、裝飾……日本文化中的一切都帶有唐朝文明的影子。他們甚至連大唐的年號也要山寨一番。
859——877年,日本第五十六代天皇——清和天皇在位,大臣藤原良房攝政,政治還算清明。他們便把這段美好時光命名為“貞觀之治”。
平心而論,在受到中國文化熏染的周邊國家中,日本的確是成績最優秀的學生。所以,日本一直認為自己是唐朝文明的繼承者,頗有一種以小中華自居的心態。
然而,隨著曆史推移,日本不斷謀求對外擴張和侵略,到20世紀甚至奉行慘無人道的軍國主義,給亞洲和世界人民帶來了痛苦、災難。
可見,你可以模仿某種先進文化的形式,但有些東西是模仿不了、山寨不了的,比如這種文化的原創者才會具備的精神和氣質。
中國古代的王朝,特別是大一統王朝,不管存在多少令人詬病的局限,其統治者(除了太差勁的)在對外關係上都會追求這麼一種效果:教化遠播,四夷來附。
這裏的附,並不隻是政治上的歸附,更是文化上的歸附。古代聖賢曾在公元前就討論過以什麼標準區分“夷”和“夏”,最後他們得出的結論是——不論血統,隻看文化。戎狄蠻夷隻要完全接受了華夏文化,他就是“夏”人,而“夏”人如果拋棄了華夏文化,他就是“夷”。
大家都知道,中原文化具有強大的同化作用,當文明程度較低的外族以武力侵占中土後,往往過不了幾十年,便為中原文化所同化。有時是不知不覺,潛移默化;有時是外族的統治者主動促成,比如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同化異族也是中原文化內在的追求。
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中原王朝都是亞洲最先進文化的代表,不少相對落後的周邊小國在學習和吸收了中原文化後,都大幅度地加速了社會發展進程。中國的皇帝們,都是樂於看到別國傾慕中華衣冠文物的,樂於看到中原文化傳播天下的。唐太宗自然也不例外。
日本遣隋使向楊廣提交的國書,已經明白無誤地表達了日本不願進入以中原王朝冊封為基礎的宗主—藩國體係。這一點,如果十來歲的李世民想不到,那麼四十多歲的“天可汗”唐太宗肯定會想到。
但是,當日本源源不斷地向唐朝派遣留學人員時,唐太宗還是以優厚的條件接納了他們。想學什麼盡情學好了,我大唐提供一切方便。
小小島國土地狹窄,資源匱乏,文化落後,又和大唐隔著茫茫大海,它稱不稱臣,有什麼重大關係呢?由它去吧。
太宗沒有想到,當日本用學習、改革磨亮了爪子之後,便迫不及待地伸向了朝鮮半島,並不惜與大唐軍隊對抗。這事並不遙遠,就發生在下一任皇帝唐高宗在位期間。
大丈夫求婚記。
貞觀八年,一個使團來到長安朝見唐太宗。
這些人臉上塗著一層紅泥巴之類的東西,身著毛皮大衣,生的十分雄健。他們是從世界屋脊趕來的客人——吐蕃人。
唐太宗聽說過,在西南部的高原雪山上,有一支十分強悍的少數民族政權,叫做吐蕃。可他查遍典籍,也找不出這吐蕃究竟是從哪來的。這麼些年,也沒什麼吐蕃人到中原來訪,基本就是隔絕狀態。
如今,唐太宗終於見著活的吐蕃人了,不僅十分高興,也非常重視與吐蕃的關係。他好生招待了吐蕃使者,還派出馮德遐到吐蕃報聘,以答謝吐蕃王的美意。
我估計,馮德遐走著走著,就會發現自己接了份大苦差。來到吐蕃境內,隻見雷、雹、雨、雪說響就響,說下就下,讓人連個心理準備都沒有。更糟糕的是,他感到頭暈胸悶,兩腿發軟,喘不上氣來。這是不是得了寒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