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翁指的是阿拉伯人。由於拜占庭和波斯在長久的對抗中消耗太大,麵對阿拉伯突然發起的攻擊,兩個帝國都無力抵抗。從公元630年到公元642年,阿拉伯伊斯蘭勢力成功奪取了拜占庭在亞洲和北非的大部分領土,而波斯帝國早已滅亡。
拜占庭急需一個強大外援的幫助,來抵擋阿拉伯人的新月彎刀。遇到困難找幫手,是拜占庭的老牌外交策略了。比方說,幾十年前,拜占庭為了對付波斯薩珊王朝,曾派遣使節到中亞新崛起的西突厥,請求其組成反波斯聯盟。
西突厥也真夠義氣,就這麼真刀真槍地跟波斯幹了二十年的仗,大大緩解了拜占庭的邊境壓力。而7世紀二十年代,西突厥中西遷的一支,再次攻擊波斯,支援了希拉克略對波斯的戰爭。
就在阿拉伯人步步進逼拜占庭的同時,東亞的唐帝國正在唐太宗的指揮下,全麵出擊,對東、西兩突厥的作戰均獲得成功,掌控了廣大的西域,其都督府已經建立到了中亞地區。
一時間,唐帝國已不再是過去那個遙不可及的東方國家,而是在中亞地區占有分量的強大統一帝國。拜占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便向唐朝派出使者,希望能與唐結盟,共同對付阿拉伯人。
拜占庭使者的入唐之路可謂曆盡艱辛。由於此時阿拉伯人已經占領波斯全境,封鎖了經過伊朗高原的絲綢之路,拜占庭使節隻能從歐亞草原的北部,跨越裏海、鹹海、天山南麓、哈密,才最終到達長安。這條路也是幾十年前,他們與西突厥人互通使節時所走的道路。
盡管舊唐書對這次拜占庭來訪隻有寥寥幾句話,頗有點語焉不詳,但下麵這句話給了我們進行推測的依據,說是拜占庭使節向唐太宗大吐苦水:“自大食強盛,漸陵諸國……因約為和好,請每歲輸之金帛,遂臣屬大食焉。”
大食便是古代中國對阿拉伯勢力的稱呼。這句話就是說,阿拉伯人欺負人,我們跟他們打了一仗,後來和談,每年向他們納貢,成了人家的屬國。
根據專家考證,拜占庭從來沒有臣屬過阿拉伯,使節所說的那場戰鬥究竟指的是哪一次,也存在很多爭議。
但有兩點是可以確定的,拜占庭之前和唐朝並沒什麼外交聯係,在此焦頭爛額之際,他們如果隻是為了獻紅玻璃、綠金精,就千裏迢迢跋山涉水地跑到長安,豈不是吃飽了撐的?再說,兩國初次建交,本應樹立各自的強大美好形象,怎麼開口就說阿拉伯人欺負人的事,最後還說到拜占庭可憐巴巴地成了阿拉伯的屬國。
結合種種背景事件,我們可以大膽推測,拜占庭此次前來,目的是為了尋求唐太宗的軍事支援,請求他踏上中亞戰場,解救拜占庭的危局。
由於史官根本就沒記錄這回事,我們還可以推測,唐太宗肯定當場拒絕了。不過,唐太宗雖然不肯向阿拉伯人出兵,卻仍然對拜占庭師團表示了友好的姿態和高度重視,答慰、賞賜,一點也不曾失禮。
畢竟拜占庭是唐太宗早有耳聞並很感興趣的西方大國,唐太宗很願意對他們多些了解,也願意與其保持友好關係。而拒絕拜占庭帝國的請求,應該是出於三方麵的慎重考慮。
一是“遠交近攻,離強和弱”的中國古代傳統外交政策。對中國來說,阿拉伯和拜占庭的地理位置都遠離唐朝本土,隻能是遠交的對象。他們之間的存亡、勝負對中國的利益沒什麼觸動,那又何必興師動眾,空耗國力呢?
二是這時候唐朝正處於經略西域,遏製西突厥的關鍵時刻,也沒那麼多力量去管拜占庭的閑事。
三是此時阿拉伯人的擴張矛頭還沒指向東亞,與唐朝政府在中亞的利益井水不犯河水。冤家宜解不宜結,何必主動招惹他們呢。
就這樣,唐太宗的審慎性格,使唐朝沒有輕易卷入中亞戰爭,保存了實力,讓寶貴的軍事力量能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當然,阿拉伯人也是唐太宗這個決定的受益者,因為這在客觀上給阿拉伯人提供了絕好的擴張機會。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阿拉伯人在8世紀中葉成為中亞的絕對強權。而拜占庭帝國到後來,其實際統治地區隻剩下它的首都。
我不禁會想,如果那時唐太宗出手了呢?會給亞洲乃至世界格局帶來什麼改變?想到蝴蝶效應的存在,這也許是個很難算清楚的問題吧。
當然,曆史不容假設。我們隻要知道,一條不起眼的記載,一個帝王的決定,也許蘊涵著影響整個人類社會命運的無限可能性,就足以體會到曆史的樂趣了。
山寨版的小中華。
貞觀四年(630年),是個意義重大的年份,這年唐太宗討平東突厥,被四夷尊長奉為“天可汗”。
大唐外圍諸國紛紛遣使入朝,向天可汗表示祝賀。使節團裏還有一支漂洋過海前來的隊伍,他們自稱“倭人”,來自大海之東的島國——“倭奴國”。這是唐朝建國以來,倭奴國派過來的第一批遣唐使。
倭奴使者的到來,不禁讓唐太宗想起了一件童年往事。那時應該是大隋大業三年吧,太宗還不滿十歲。
那年,大皇帝楊廣接見了一個外國使臣,好好的老爺們,卻叫什麼“小野妹子”。更稀奇的是,他呈遞的國書,開頭赫然寫著:“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
皇上當時就氣得不輕,但出人意料的是,他還是按外交禮節招待了小野妹子一行,並派裴世清護送倭國使節回國,順便也看看日出處天子究竟治理著什麼樣的國家。
聽說這個趣聞,李世民找到素來負責幾兄弟教育的母親竇氏,詳細詢問倭人和倭奴國的情況。
原來,早在五百多年前的東漢光武帝時期,那個島上就曾來人向中國進貢了。光武帝賞給他們幾件寶貝,並賜給他們“倭奴國”的國名,還給配了個刻有“漢倭奴國王”的大金印。
“倭”的意思是恭順,這相當於光武帝在表揚他們了。從此以後,來自那個島國的人,都自稱“倭人”。
然而,李世民很快就發現,倭人一點也不恭順。第二批遣隋使帶來的國書,開頭寫著“東天皇敬白西皇帝”,仍是大言不慚的語氣。
其實,隋唐之際再叫他們倭人,已經不太確切了,因為東漢光武帝所封的倭奴國國王和他的政權,早已在日本島上的紛爭混戰中消失了。
雖說當今日本的麵積也就一個四川省那麼大,但島上也有很多相互獨立的小政權。從3世紀起,其中一個叫大和的部落,經過兩百年的擴張和聯姻,控製了日本列島的大部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