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玄武門外(3 / 3)

李建成借這個機會,打出了一套組合拳。他先是把自己的一匹胡馬給世民騎乘,理由很體貼:“這是好馬,能躍過幾丈寬的溝澗呢。弟弟你騎術高明,來試一試。”

馬真是匹肥壯的好馬,但同時也是匹愛蹶蹄子的烈馬,李建成的用意在於製造交通事故。果然,李世民正在逐鹿呢,胡馬突然前腿一跪要栽倒,秦王眼明身輕,縱身一躍,落於數步之外。

可這匹小賤馬又晃晃悠悠站起來了,那麼,再來!

李世民上馬揚鞭,可沒跑幾步,馬又蹶了。如是再三,傻子也知道他哥沒安好心了。李世民輕蔑一笑,轉臉對宇文士及說:“想用這個方式殺我,也太天真了。死生由命,難道還能傷得了我?”

偏巧這話被李建成聽到了,他又揮一記擺拳,讓高祖的妃嬪們跟李淵傳謠道:“秦王自稱:‘上天授命於我,要讓我去當天下的共主,我怎麼會白白死掉(豈有浪死)’?”

有言道,“三人成虎”,何況三五個女人給你灌迷魂湯?高祖立刻就怒了,把兄弟三個叫過來,責備李世民說:“天子自有天命,非智與力可求。你謀求地位怎麼這麼急切呢?”

李世民趕緊摘下王冠,伏地叩頭,請求把自己交給司法部門查詢證實,李淵仍然怒氣衝衝。就在這時,有關部門突然來報突厥入寇,唐高祖先生沒轍了,隻能緩和臉色,勉勵了突厥克星李世民幾句,讓他戴好王冠,起來商量對付突厥的辦法。

那年是閏七月,下旬,李淵令李世民與李元吉率兵向豳州進發。

突厥這一次可謂傾巢而出,頡利和突利兩個可汗都來了。而關中秋雨淋漓,糧運阻絕,士卒疲敝,使得唐朝軍政大臣都很擔憂。

可是,李世民跑到五隴阪,跟倆可汗說了總共二十來句話,就讓突厥人退兵了。非但如此,他們還派頡利的叔叔阿史那思摩隨李世民入朝,請求和親,得封唐朝的和順王。

這一輪競賽不用說,明麵上還是李世民獲勝,但這並不說明,唐高祖李淵就會站在次子這一邊。決鬥,還在後麵。

第三輪。

武德九年(626年)正月,李淵任命裴寂為司空;二月,以齊王李元吉為司徒。司徒、司空、司馬和太師、太宰、太傅之類,都是頂級的榮譽官階,稱三司或三公。這是要牽製誰,一目了然。非但如此,李淵還把秦王派去洛陽了。他的想法是把世民羈縻在洛陽幾年,以便能順利傳位建成,不使大禍起於蕭牆之內。

李世民從父皇的舉措中看出了柳暗花明之處,洛陽也蠻好嘛,東都形勝之地,若一朝有變,將成為一個極好的根據地。於是,他派出行台工部尚書溫大雅先行出鎮洛陽,又命秦王府車騎將軍張亮帶著千餘人去洛陽結交山東豪傑。

李元吉發現張亮行事詭異,便將其下獄拷問,可張亮的牙關大約比潼關還要牢固,關了幾天,一句也沒招。李元吉隻得把他釋放回洛陽。

六月初一,長安,青天白日之下,太白金星現於天空正南方的午位。這天晚上,李建成請世民來赴夜宴,放出了一個大招——下毒。李世民喝了毒酒,在席間便覺心痛難忍,吐血數升。淮安王李神通嚇壞了,趕緊扶著他回秦王的西宮。

這次毒殺事件如果不是史官杜撰的話,隻能說明李建成這一招拙劣無比,下毒怎麼能不嚴格遵循足量和劇毒兩大原則呢?今夜毒不死李世民,明天也許死的就是太子你了。

話說李淵聽說這事,趕忙來到西宮探望,並傳令與建成說:“秦王向來沒什麼酒量,從今天起不許夜裏喝酒。”李淵是個聰明人,幾杯酒怎麼能讓一個二十八歲的人吐血呢?

也許,一場血案已不可避免了,但李淵還是做出了最後的努力,他對李世民說:“你第一個提出反隋大計,削平海內,這都是你的功勞。可建成畢竟年長,做了這麼多年嗣子,我不忍心奪去他的地位。你們兄弟看來是不能相容了,你趕緊去洛陽行台吧,陝州以東的地區都由你主持。”

李世民哭了,說不願意遠離高祖膝下。這是明顯與前文矛盾之處,如果不樂意去洛陽,為何幾個月前便精心經營在洛陽的勢力?

你可以說,這是李世民的精明之處或權詐之處吧。總之,高祖大概是看出來了。但我相信,他的傷感是真實的,他歎息著對世民說:“天下一家。東西兩都又沒有多遠的路程,我想念你時,自會動身前去看你,不必悲傷、煩惱。”

李淵盼著把太子和秦王隔離開來,但李建成和元吉卻不願放走李世民,一出長安,誰還能控製得了有土地、有軍隊的秦王呢?一定要把他留在長安。

大哥和小弟計議已定,便暗中讓幾名朝臣密奏皇上,聲稱:“秦王身邊的人們得知他即將出鎮洛陽的消息,無不歡欣鼓舞。依臣等愚見,秦王這一去恐怕不會再回來了。”

不回來,也就是自立山頭了唄。李淵想到這一層,又改變了主意,最終,秦王赴洛陽的安排被無限期地擱置下來。建成與元吉催促高祖妃嬪加緊對秦王的誣告,李淵又動搖了,想要懲罰次子。好在陳叔達據理力爭,指出以秦王之功,不能夠廢黜,且秦王性格剛烈,萬一因廢染病,有個三長兩短,陛下你這當爹的後悔都來不及。

於是,李淵沒有懲罰李世民。當元吉暗中請求他殺掉世民時,李淵表示了不滿:“秦王有平天下的功勞,所謂犯罪也沒什麼顯著證據,你能有什麼借口去殺他?”李元吉強詞奪理:“秦王平東都時,著意觀望山形地勢,散發庫府財帛,收買人心,又違背過陛下的命令,不是造反是什麼啊?趕緊殺掉就是,還怕找不到借口?”

唐高祖李淵深深看了一眼幼子,一句話也沒有說。他還能說什麼呢?也許,他想到賢良聰慧的發妻竇氏了吧,唉,沒想到你我這幾個兒子,竟走到了今天這一步。

更加憂心忡忡的是秦王府的掾屬們,秦王一旦倒掉,他們的人頭恐怕就要不保。李世民的大舅子長孫無忌、房玄齡和杜如晦,一同勸說李世民誅殺太子與齊王。

史書上說,李世民對他們的建議有些猶豫。不管他是真猶豫還是假猶豫,秦王的行動確實比太子黨慢了一步。建成和元吉已經在考慮奪走李世民羽翼的事了。他倆偷偷送給尉遲敬德一車金銀,並附了一封信表示願和尉遲來個不顧尊卑身份的布衣之交,被尉遲敬德大義凜然地拒絕了。

李世民在感謝了尉遲敬德的忠誠後,又不無遺憾地說:“他們既然送東西,你收了就是了。與其假意結交,反而能探聽到他們的陰謀。唉,如今恐怕禍事要降臨到你頭上了。”

果不其然,沒幾天,李元吉便指使勇士夜刺尉遲敬德。可惜,還沒行動就走漏了風聲。尉遲敬德索性洞開門戶,安然高臥。刺客來到他院子裏,終究沒敢進屋行凶。

當年在競技時,尉遲敬德劈手奪取李元吉的馬槊,想必給李元吉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震動,李元吉從此死死盯著尉遲敬德。既然暗殺不成,那麼明殺吧。

李元吉向父皇誣告尉遲敬德,後者被關進了特別監獄,接受了一通審問。接著,元吉又瞄上了左一馬軍總管程知節,請高祖將其外放為康州刺史。

一個人的思維結構決定了他能從這個世界上真正地看到什麼東西,李元吉以勇武見長,自然隻看到武將的威脅。相比之下,太子的眼光要深遠許多,看到李元吉又去以金帛引誘右二護軍段誌玄,他提醒小弟道:“注意啊,秦王府的智略之士中,值得害怕的隻有房玄齡、杜如晦而已。”於是,李世民最重要的兩個智囊均被高祖逐出了秦王府,賦閑在家。

唐高祖李淵如此不分青紅皂白聽從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意見,並不是他老糊塗了,而是他覺得,拔去了爪牙的老虎,大約就可以和牛羊們和平共處,兩不傷害了。

秦王府中剩下的重量級人物,長孫無忌、他的舅舅雍州治中高士廉、右候車騎將軍侯君集和尉遲敬德等幾個人更著急了,夜以繼日地勸說李世民發兵誅討李建成和李元吉。

這畢竟是一項大事,李世民去向靈州大都督李靖問計,李靖推辭;又向行軍總管李勣問計,李勣也推辭了。雖說他倆的表現讓李世民肅然起敬,但武裝兵變這條路是走不通了。

這個緊張的當口,突厥人又來了,將領鬱射設帶領數萬騎兵進駐黃河以南,圍烏城。李建成心中一動,決定利用這個機會向李世民發起致命一擊。

他請求讓元吉代替世民督諸軍北征,這時的李淵對建成的要求無可無不可,便同意了。元吉提出要借用秦府的幾名驍將——尉遲敬德、程知節、段誌玄和秦叔寶,基本上把秦府最能打的幾個人連鍋端了,還調撥了秦王府的精銳部隊。

但這麼做的真正目的,並不僅是要秦王的人,最終目的是要秦王的命。

大軍臨行之際,率更丞王晊秘密麵見李世民,向後者通報了一個驚人的陰謀:太子將以為元吉餞行的名義,邀請秦王到昆明池赴宴,趁其不備,令武士將其殺於幕下,然後向皇上彙報說秦王突然暴死,再請眾大臣勸說皇上對太子委以國事,順便坑殺已經處在李元吉控製中的尉遲敬德等人,徹底消除後患。

一聽這個密報,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等人立馬急瘋了,眾口一詞力勸李世民先下手為強。

據說,李世民此時還在擔憂骨肉相殘會遭後世恥笑,猶豫不絕地說:“我知道大禍就在眼前,隻是想等他們做出不仁不義的事後,再以大義討伐他們。這樣不好麼?”

尉遲敬德當場大叫起來:“好什麼好啊?都火燒眉毛了您還不愁呀?大王不聽敬德之言的話,我看我馬上逃亡好了,留在您身邊那是死路一條啊。”

長孫無忌也在一旁幫腔道:“不聽敬德之言,大事敗矣。敬德要是走了,我也跟他一起走,就不繼續為您做事了。”

李世民見這一文一武都要離他而去,知道這場戲已經演到頭了,再演下去將弄巧成拙,便連忙說:“我的話也不是沒道理,諸位再想想更好的辦法。”

其實,李世民之所以猶豫,關鍵在於他對雙方力量對比的擔心。秦王府的親兵壯士約八百餘人,在京師的秦王兵自然比不上太子和齊王兩宮的總和,一旦交戰,恐怕還會腹背受敵。

但事已至此,不下手也不行了。迫於事變的高風險性,李世民叫人取龜甲來,想要卜上一卦。這時,謀士張公謹從外麵進來了,一見秦王的舉動,連忙大聲說:“大事已定,還用得著占卜麼?如果卜而不吉,那又將如何呢?”

說完,他幾步搶上前去,奪過龜甲,狠狠把那玩意兒摔到了地上。

這讓李世民終於下定了決心。

為了製定一個隻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行動計劃,他派長孫無忌出去密召房玄齡、杜如晦進王府來商議對策。

奇特的是,房、杜二人擺起了譜,對長孫無忌說:“臣等奉旨不再聽命於秦王,如果今天私自去拜見,肯定要獲罪的。不去,不去。”

長孫無忌目瞪口呆,這倆人什麼毛病?前段時間,對於扳倒太子的事,就數他倆積極,今兒怎麼臨陣脫逃?

沒奈何,他回到秦王府,向李世民如實彙報。秦王一聽勃然大怒,吼道:“玄齡、如晦怎會背叛我(玄齡、如晦豈叛我邪)!”於是,他取下一把佩刀,交給尉遲敬德說:“你去看看,如果他們確實不願意來,你拿他們的腦袋來見我。”

尉遲敬德和長孫無忌再一次找到房、杜二人,交了個底:“王已決計,趕快來參與謀劃吧。”

房、杜二人立刻答應了,他倆換上道士服裝,悄悄與長孫無忌等人潛入了秦王府。很明顯,他倆等的就是一句確定的話。為了得到這句話,不惜使用了一次激將法。

經過一夜商議,大計定下來了,天也慢慢地亮了。新的一天,是武德九年六月三日。這天,太白星再次經過天頂,太史令傅弈突然密見高祖,帶來一條令人迷惑的占星解釋:“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

李淵正在琢磨,忽然李世民求見,給他帶來一份更加駭人聽聞的密奏:太子、齊王與尹德妃、張婕妤淫亂,給李淵扣上了一頂綠油油的帽子。

別忙,下麵還有壞消息,李世民淒淒慘慘地說:“大哥和小弟想要謀殺我!真不知道我做錯了什麼?難道他們要為王世充、竇建德報仇不成?唉,如果這麼魂歸九泉,真要被那些逆賊笑話了。”

接連幾個意想不到的密奏,讓李淵感到愕然。事關重大,他不敢輕信,便說:“恐怕是誤會吧!明天你們兄弟幾個都過來,請當朝諸大臣斷個是非曲直。你尤其要早點兒來。”

明天,是個曆史上的大日子。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一早,唐高祖李淵上朝。當時的重臣、名將悉數到場,計有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宇文士及、竇埏和顏師古等人。大夥兒翹首以盼,等待三位親王的到來。

這天,李世民確實起了個大早,早早來到宮城內,但他並沒有早早地上朝。一進宮城北門,他便止住了腳步。他的身後,是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九位文武僚屬。而這道北門,便是大名鼎鼎的玄武門,內廷警衛駐紮地,出入內宮的必由之路。

李世民準備發起一次伏擊,但這並不是一次出乎對方意料的突襲,因為早在前一天,張婕妤便把秦王密奏的消息傳給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李元吉不免有些擔憂,建議太子立刻整備兵馬,托病不朝,然後見機行事。李建成卻不以為然,堅持要與元吉一同上朝。

李建成的意見著眼點有二:既然大法官李淵和陪審團決定公審此案,那作為被告的李建成如果不到場,大家豈不是偏聽李世民一麵之詞?再者,李建成也有進宮的底氣,因為這天值守玄武門的,是素來與他關係良好的北軍將軍常何。

但李建成疏忽了一點:人是會變的,任何性命攸關的事,皆不可掌握在其他人手中。

要做成一件事,也許需要很多條件,要毀掉一件事,一個疏忽也就夠了。

這一日,李建成沒有料到,常何背叛了他。這位北軍將軍早已將李世民等人引入玄武門內埋伏起來了。

太子與齊王進了玄武門,行至臨湖殿時,突然發現背後有一夥人幽靈似地跟了上來。他倆大吃一驚,急忙調轉馬頭。這時迎麵趕來的,正是秦王李世民。

李元吉倉皇之中拔出佩弓,連發三箭,可是由於拉弓不滿,三箭無一射中。拚騎射,元吉弟弟是找錯了對手,隻見李世民不慌不忙取弓還射,拉弓如滿月,飛矢若流星,隻一箭便正中目標。

當然,這目標不是李元吉,而是李建成。挽弓當挽強,擒賊先擒王,李世民絕不會在緊要關頭顛倒了主次、輕重。

這時,尉遲敬德帶領七十餘名騎士趕來,接連開弓,把李元吉的馬射成了刺蝟。元吉大窘,連忙棄馬向樹林中逃去。

李世民縱馬急追,可能是太著急了,竟被樹枝掛住了衣服,當即墜馬落地。李元吉回頭一看,反身直撲過來,壓在李世民身上,以長弓死死扼住他的脖子。大家還記得吧,這位弟弟是力敵十夫的,等於說,十個人聯手要勒死李世民。

危急關頭,尉遲敬德躍馬而至。這位可謂是李元吉的克星,後者一見敬德,就放開李世民往武德殿奔去。可人又怎麼可能跑得過馬呢?

尉遲敬德沒有絲毫猶豫,搭弓便射,力大無窮的齊王李元吉登時斃命。這時,太子東宮的翊衛車騎將軍馮立、副護軍薛萬徹和齊王府車騎將軍謝叔方等人,率領宮府精兵二千多人,前來攻打玄武門。不久,薛萬徹掉頭轉攻秦王府。

太子和齊王軍殺紅了眼,連續擊殺秦王兩名將領,而攻入秦王府,也隻是個時間問題。可惜,他們恰恰敗給了時間,因為他們來得太晚了。不多時,尉遲敬德手持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級趕到,東宮、齊王府的兵將一見主公被殺,瞬間便潰逃而去。

血戰結束了,可鬥爭並沒有結束。

李世民隨即派遣尉遲敬德前往海池舟麵見李淵,彙報說:“太子、齊王作亂,秦王舉兵將他們誅殺了。生怕驚動陛下,特遣臣來宿衛。”

是宿衛還是監視,李淵已沒有必要去分辨了。這位唐朝的開國君主,在短短十年之內,失去了三名嫡子,唯一剩下的,是秦王李世民,難道還要將他治罪斬首嗎?罷了,你要至高無上的權力,我便把它交付給你吧。

當日,李淵立秦王為太子,一個多月後,唐高祖退位為太上皇,傳位李世民,是為唐太宗。

皇帝退位去做太上皇的事,史上並不罕見,比較有名的還有清高宗,也就是乾隆皇帝,但這二位太上皇在退位這件事上差別極大。乾隆帝大約在八十三歲左右退位,當了太上皇後仍然主持朝局,直到五年後去世,嘉慶帝才敢跟和珅算賬;而唐高祖在退位後又活了十年,卻一直過著優哉悠哉的退休生活,喪失了對朝中一切事務的掌控。

可見,李淵的退位,並不是一個主動自覺的行為,而是被逼無奈的結果。因為新太子李世民,是一個遮天蔽日、絕對強大的存在。

人力資源大整合。

古語雲: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僵,偃也,仆也,就是倒下的意思,而不是現在漢語中常用的僵硬之意。

隨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離世,東宮、齊王府這股勢力可謂死去,但它畢竟曾有百足,自然也就不會立刻轟然倒下。比方說,玄武門之變過去僅十來天,李建成原先布置在山東的親信——幽州都督廬江王李瑗和領天節將軍鎮涇州的羅藝,便悍然造反了。

李建成死後,李瑗接到命令他速回京城的詔書,不禁心中疑懼,在部將王君廓的慫恿下,於六月十七日反叛。但僅僅過了八天,王君廓便殺死李瑗邀功,從而取代後者,成為新一任的幽州都督。

而太子的另一個親信羅藝,則是秦王府的老對頭了。當時,他仗著太子之勢,為人飛揚跋扈。李世民的手下來到他營地交辦公事時,他竟然把人打了一頓。後來,高祖李淵把這個令人頭疼的家夥外調出京師,讓他鎮守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