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的風風雨雨,四十年的坎坷曲折,四十年的酸甜苦辣,四十年的滄桑變遷,彈指一揮間!此時此刻,我站在金山寺塔頂上,臨風暢懷,眺望著浩浩東去的大江流水,心中感歎不已:逝者如斯。唯有那高高矗立,直指雲天的四座橋塔,再次向大家作證:大橋情係老同學!

1963年6月,我們這些生長在特殊的艱苦年代的學子,走出高中校門,“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各自奔向漫長的人生之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不敢說,但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抱負,不同的誌向,鼓動著大家去追求、去奮鬥。今天,公元2002年5月25日,隔開三十九年以後的三十八位老同學又走到一起來了。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是人生曆史上難得重現的日子,可說是千載難逢,非同一般。那時,我們宜興三中高三甲班除了中途應征入伍和其他原因離開的外,全班畢業時共55位同學,今天有38位(其中8位女同學)相聚在建設中的潤揚長江大橋畔,這是多麼不容易啊!相聚一個緣。

這要感謝舉世聞名的長江大橋,感謝大橋工程的指揮者——我們的老同學吳勝東。39年前他又小又瘦,站在後排(第四排)左起第三位,很不起眼,現在已是兩鬢花白的橋梁專家、高級工程師、交通廳的副廳長了。他盡管白天擔負著繁重的工程指揮、管理以及接待任務,晚上還要加班到深夜,然而他沒有忘掉39年前曾經同窗苦學的老同學們。他前後兩次將老同學們請到大橋重溫舊夢。一次是1998年9月12日,把宜興的九位同學請到即將竣工的江陰長江大橋;這一次把更多的老同學請到鎮江潤揚長江大橋畔,特別交代要把在農村中奮鬥的老同學請過來會一會,真行啊!這天上午他安排了專車把大家接到鎮江潤揚長江公路大橋建設指揮部。

我們還要感謝還在領導崗位上的幾位老同學,正是他們的精心策劃,才使同學們的舊夢得以重溫。特別要感謝“聯絡官”鮑滌民、許逸芬等同學,是他們煞費苦心找到了“踏破鐵鞋無覓處”散落在塵世各處的老同學的下落,千方百計地把他們召集起來。

四十年啊,說長也不長,它隻是曆史長河中的一瞬;可說短也不短,四十年間世事發生了多少變化,同學們天各一方,少年郎變成了白發老頭,花季少女已成了滿臉皺紋的黃臉婆!我們中間,最大的已經62歲了,最小的也有58歲了。四十年間,我們這個班已有4位同學不在這個世界上了。

1963年正當國家遭難,大學緊縮,高考非常難考,我們班有10名同學考取大學,是本屆四個畢業班錄取率最高的。未考取的同學,有的入伍當兵,有的回鄉務農,有的當了赤腳醫生,有的當了教師,有的當了婦女幹部,有的嫁了男人遠走他鄉……

今天,老同學們來到一起尋夢了,尋找六十年代的舊夢。他們從北京趕來,從上海趕來,從淮北趕來,從南京趕來,從無錫趕來……從城市的高樓中趕來,從宜興農村的大地上趕來……為了尋夢,因故未趕上接人專車的許洪仙同學,特地從宜興打的來到鎮江,七轉八拐找到大橋指揮部。相聚凝眸,雙手緊握,又驚又喜,淚眼婆娑。許多人因數十年未謀麵,竟成了陌路人!要不是有形的大橋為媒,要不是無形的心橋為媒,隔開這麼多年,有這麼多的老同學,走到一起有多難啊!在大橋建設指揮部的會議室裏,同學們每個人循序自報“家門”,猶如一幕幕電影倒敘到三十九年前。盡管每個人隻在二三分鍾裏濃縮了自己漫長的曆史,然而這看似平靜的言語,卻包含著浪花飛濺,滔滔翻滾的江河,衝擊著大家的心浪,一起飛濺一起翻落。想起目前處境仍然十分艱難的同學,大家的心更是難以平靜。袁新君同學至今尚未娶妻,沒有家室,在南京某小區物業管理當門衛,走不開未能前來;王永如我的同桌,至今仍是純樸的農民,他每天要上街賣菜維持生計,沒來;邵根娣同學每天做小工掙錢,不願輕易放棄微薄的一天收入,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