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英拉時代:泰國民主去向何方(2 / 3)

為泰黨推出“泰國第一美女”——英拉為總理候選人。英拉柔情、親民,備受青睞。她借用他信巨大影響力和龐大選民支持成就了總理夢,她提出“他信思考,為泰黨行動”的口號。他信為她配備一流的經濟政策、媒體宣傳和公關顧問,投入巨資打出鋪天蓋地的競選廣告。

最終,為泰黨獲得下議院265個議席(過半數),民主黨獲得159席。英拉作為一名公司經理,從5月參選到8月5日擔任總理,僅用3個月。

夾縫中生存

英拉憑借家族力量出任總理,故必須完成家族政治複興的多項使命。然而,其任內天災人禍不斷,屢遭反對派逼宮,最終下台。

英拉執政伊始意氣風發,在內政外交方麵提出係列宏偉計劃。

她提出實現國家全麵脫貧的“2020願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泰國2012年經濟增長速度達到6.4%,成為東盟經濟“明星”。為化解社會矛盾,英拉政府2012年1月為在2006至2010年間政治衝突中的受害者提供總計20億泰銖(約合6300萬美元)的補償。在外交方麵,英拉提出要將泰國建成東盟內部互聯互通以及中國—東盟互聯互通的樞紐國家,在東盟共同體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泰國2013年開始推出“你好,我愛你”中文工程,旨在4年內讓東盟10國6億人中的1億人會說中文。英拉還欲讓泰國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和東盟共同體建設的“領頭羊”之一,頗有雄才大略。

2012年年中的民調顯示,70.4%的受訪民眾希望英拉繼續執政。

然而,好景不長。英拉是他信的代理人,政府關鍵人事和主要政策都受他信操控,而強勢他信在推動英拉實現家族政治複興的“夢想”,也頻頻刺激反對派的敏感神經,因此,反對派誓將英拉趕下台。

英拉在夾縫中生存,坐在政壇沸騰的“火爐上”多災多難。

第一難:洪災危機。英拉上任伊始便遭遇泰國50年以來的最大洪災,全國70%的府受災,560多人死亡。反對派指責英拉抗洪不力,促其下台。2012年初,英拉被迫大幅改組內閣,緩解批評。

第二難:下台危機。他信和英拉錯估形勢、政策失誤引發致命危機,此乃人禍。英拉麵臨的此輪危機發展經曆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英拉政府推動修憲案與《特赦法案》,謀求為他信脫罪,從體製上保證西那瓦家族長期主導政壇,卻引爆一發不可收拾的危機。英拉被反對派指責為“他信傀儡”。他信指揮英拉和為泰黨2012年初便推動國會修憲,第一大反對黨民主黨以修憲危害憲法和君主立憲製為由,訴諸憲法法院,法院裁定國會暫停修憲表決。但他信在2013年春再度鼓動英拉領導執政黨推動國會修憲。

修憲有幾大目的:幫助政府從議會獲得更多權力,形成大政府;修改上議院選舉規則,上議院150名議員中有73名由曼穀精英集團推選,77名由選舉產生,執政黨擬將憲法條款改為“上議員全部直選”。因為2014年3月底要舉行上院選舉,若修憲成功,為泰黨可憑借草根支持而勝選,主導上下兩院、獨霸政壇。這是精英階層絕不允許的,因為代表精英階層的民主黨的選票數量遠少於為泰黨。

此外,政府推動國會通過《特赦法案》,內容是赦免2006年9月19日軍方發動推翻他信的政變到2013年8月8日間參與或組織示威而犯法之人,他信在特赦之列。反對派擔心他信脫罪回國,出任總理。去年11月上中旬,上議院否決《特赦法案》,憲法法院也判定修改“憲法中的上議員選舉方式”的行為違憲。

第二階段,反他信勢力瘋狂反擊,連出狠招,徹底趕走英拉。

第一招,民主黨幹將素貼領導“人民民主改革委員會”的支持者(“黃衫軍”在示威前因內訌而解散),自去年10月開始發動半年多的示威,暴力衝擊並長期占領總理府等政府大樓,圍困英拉住所,在英拉兒子學校前喧鬧。同時,民主黨100多名議員辭職,加入示威隊伍,逼迫英拉12月解散下議院,提前大選。

英拉憑借家族力量出任總理,肩負著家族政治權利複興的使命。但事與願違,就任後接連不斷的天災人禍讓她無力扭轉西那瓦家族與民主黨代表的社會精英階層之間的對立,最終黯然離場。

第二招,反對派示威者阻撓2月2日大選投票,迫使1000多萬選民無法投票,大選結果無效,新政府難產,英拉連任夢碎。

第三招,麵對英拉堅持執政至下次大選選出新政府的局麵,今年5月7日,法院解除英拉以及副總理素拉蓬(他信姻親)等9名重量級內閣成員職務,直接搞司法政變,理由是英拉2011年9月調離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長他汶的行為違憲。外媒評論道,法院明顯為曼穀精英服務,顯得“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麵對步步緊逼的示威者,英拉屢次哽咽著對公眾說,已經做了很大讓步,我也是泰國人,難道反對派要讓我在祖國無立錐之地嗎?她請求示威者不要騷擾幼子。英拉被解職後強忍淚水地公開辯解稱,自己沒有濫用職權,盡了一切努力為人民服務。事後看來,如果深知“小不忍則亂大謀”、事緩則圓之道,英拉不致提前倒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