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慶賀吊挽聯(3 / 3)

【賞析】這是紀昀生前擬就的一副自挽聯。

上聯寫他的從政經曆。紀昀在任官上自比鷗鳥,官場上的時浮時沉現象早已司空見慣,自己並不在意,像鷗鳥那樣還是能夠自由地上下翻飛的。在這裏,把官場比作“宦海”是再恰切不過了。

下聯寫他的治學生涯。紀昀在讀書上自比蠹魚,即蛀書蟲,不是自貶,而是表現出一種在“生死書叢”中嚴於律已的治學精神;唯如此,學識才見廣博。

翻開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我們不難發現,其中對官場的揭露所用篇數最多,或寫吏之貪暴,或斥官之虛偽,筆筆皆觸痛處,正印合了他在“宦海”中“浮沉”的冷眼窺世之態。《閱微草堂筆記》又是一部用意宏遠,筆力遒勁的筆記小說集,魯迅先生說它“敘述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後來無人能奪其席”者,正是對紀昀在“書叢”中“生死”的藝術技巧的佐證。

全聯平仄合律,對仗工整,隻有十四個字,就用了四個比喻,把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和盤托出,毫無掩飾地展現在讀者麵前。紀昀生性坦率,好滑稽,才思敏捷,以這副對聯的自比之詞來看,正合紀氏性格。

皓月描來雙燕影;

寒霜映出並頭梅。

【注釋】出處:佚名撰,冬日婚聯。皓月:明亮的月光。雙燕:成雙成對之燕,雄雌雙飛之燕。常用來比喻夫妻恩愛和好。並頭:一萼開二花,表示成雙成對,寓夫妻恩愛和好之意。

【賞析】此為一副寓意深刻、意境深遠的冬日婚聯。它運用比擬、比喻、象征等多種修辭手法,表示了對新婚夫婦的美好祝福,給人以一種清新愉悅的感覺。

上聯“皓月描來雙燕影”,通過比擬手法,描繪出一幅新婚之夜歡快優美的婚禮剪影:皓潔的月色之下,透過新房充滿喜氣的窗簾,新婚夫婦相依相偎、喃喃而語的成雙成對的身影若隱若現,這雙飛雙棲的燕,象征著新婚夫婦恩愛和睦、互敬互助,反映他們情投意合、佳期美滿。下聯“寒霜映出並頭梅”,是用傲霜寒梅來象征新婚夫婦愛情的純潔堅貞,既切合婚期所處的冬日時令特點,又蘊含深意,表達了對新婚夫婦的美好祝願,創造出一種別具一格的新婚佳期意境。

此對聯是一副現代嚴式串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上下聯除第四字外,平仄均相反,並且上聯為仄收(影上聲),下聯為平收(梅陽平),符合對聯的要求。上下聯的第四字“來”與“出”雖然皆為平聲字,但是“來”為陽平,“出”為陰平,形成了陰陽相對,吟誦起來,仍然起伏跌宕,富有節奏韻律感。“描來”“映出”兩個動詞的運用也是頗具匠心的,它使本聯顯示出一種動態之美,收到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

登百尺樓,看大好江山,天若有情,應識四方思猛士;

留一抔土,以爭光日月,人誰不死,獨將千古讓先生。

【注釋】出處:黃興撰,挽徐錫麟聯。百尺樓:極言樓閣之高。識:認識,知道。四方:東南西北,泛指天下各處。猛士:勇猛剛強的愛國誌士。爭:力求獲得或達到,爭光日月,即可與日月比光輝的意思。黃興是近代民主革命家,字克強,湖南善化人(今長沙人),武昌起義後,被推為革命軍總司令。一九一二年任陸軍總長,次年任討袁軍總司令,一九一六年病逝於上海。徐錫麟是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字伯蓀。具有反滿革命思想,為光複會會員,一九○七年與秋瑾準備於浙、皖兩省同時起義,七月六日槍殺安徽巡撫恩銘於安慶,率義軍與清軍激戰失敗被俘英勇犧牲。

【賞析】此為一副挽聯。近代民主革命誌士徐錫麟犧牲後,黃興為了哀悼他便題寫了這幅挽聯掛於安慶大觀亭裙樓上。該聯字裏行間洋溢著慷慨激昂、深痛悲壯之情,起到了懷念死者、安慰生者、激勵革命者的巨大作用。

上聯敘說登上百尺高樓,俯瞰人間城廓,隻見大好河山錦繡如畫,令人無限思念那些為推動社會進步、解除民眾疾苦而壯烈犧牲的愛國誌士,悲壯呼籲!蒼天如果真的有知覺、有感情,也應當知道愛惜和庇護天下那些勇敢的誌士人才啊!

下聯則緊承上聯,極力頌揚了徐錫麟獻身革命事業的不朽精神,認為:徐壯士雖以身殉國,在祖國大地上留下了一座青塚,但他的英名可與日月比光輝!並慨歎說:人誰能長生不死啊!唯獨那些為國為民英勇捐軀的烈士,方能使英名永垂不朽!

該聯雖屬哀悼死者的挽聯,但沒有消極悲觀,化悲痛為力量,弘揚先烈遺誌,決心振奮革命精神,態度是積極進步的。聯中語言洗煉、感情深沉,對仗嚴整,具有較高的藝術性。

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

【注釋】出處:孟昶撰。孟昶所書的這副對聯是題寫在桃符上的。題桃符,古時習俗,元旦(即今春節)那天用桃木板寫上傳說中的“神荼”、“鬱壘”二神名,懸掛門旁,以驅鬼避邪。據《山海經》記載,傳說神荼、鬱壘兄弟倆住在度朔山上大桃樹下,這桃樹曲皤三千裏,萬鬼出沒於東北方的鬼門。神荼、鬱壘見有惡鬼,便把它們綁去喂虎。於是自春秋戰國以來,人們便將神荼、鬱壘視作“衛凶”的“門神”。直至孟昶在桃符上題寫了對聯後,桃符就由原來驅魔除鬼的字牌,變為作者用來表達某種主題思想的一種特殊文體,這便是“春聯”的開端。一般認為,聯語始於五代的後蜀。

【賞析】關於此聯.有四種說法;

《古今詩話》雲:“昶子善書禮,因取本宮冊府書雲:‘天垂餘慶,地接長春’一聯,文學於茲萌芽。”按此說,則聯語為“天垂徐慶,地接長春”,作者乃孟昶之子孟喆。黃修複《茅亭客話》所載同此。

《洛中記異錄》雲:“孟蜀於宮城近側,置一策勳府,時昶之子喆居之。昶以歲末自書桃符雲:‘天降餘慶,至祚長春。’喆拜受,置於寢門之左右。”按此說,則聯語為“天降餘慶,聖祚長春”,作者乃盂昶本人。

《談苑》雲:“辛寅遜仕偽蜀孟昶,為學士。王師(按:指宋軍)將致討之前歲歲除,昶令學士作詩兩句,寫桃符上。寅遜題曰:‘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按此說,則聯語為“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作者乃辛寅遜。

《宋吏·蜀世家》雲:“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辛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按此說,聯語與《談苑》說同,但作者已非辛寅遜而是盂昶了。《宋史·五行誌》和《蜀檮杌》所載同此。

明清以來,一般都認同最後一說。“末年”,乃孟昶“歸宋前”一年,即宋太祖(趙匡胤)的乾德二年(公元九六四年)。從這時起,過春節貼聯語,逐漸成一種民間習俗。王安石《元日》詩“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便足以證明這一點。

從字麵上看,“納”即“享受”;“餘慶”,舊指“先代的遺澤”,《易經·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上聯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下聯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這樣看來,此聯隻不過是迎春祈福之辭,並無新意。

嚴格說來,此聯在平仄上非常合律。雖然人們都認為它是迄今所見記載最早的聯語,可它如此出名,並非由於它是首創,更不是因為藝術水平高,而是宋人認為它預示了宋將滅蜀。

公元九六四年春節,孟昶作此聯,九六五年,宋太祖派兵統一了後蜀,將孟昶等擄走,同時委用了一個名叫呂餘慶的人去做成都(原是後蜀的都城)的地方長官。另外,宋太祖已於建隆元年(公元九六○年)將每年的農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為“長春節”,即所謂“聖節”。孟昶降宋之時,正是宋太祖誕辰之日。這種情況與聯語是一種巧合,還是預先知道,今亦不可考了。不過,盂昶寫下的這副春聯在我國對聯發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卻是無可否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