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切時”,是說聯作者在聯中巧妙地點明了成婚在春日。一句“柳暗花明”,示成婚在春暖花開之日;一句“春正半”,講明成婚正值仲春之時。
所謂“切景”,指的是聯作者在聯中盡情抒寫成婚的喜氣盈門之景。看,柳暗花明,萬物生機勃勃,真是春意盎然;更有那一對情投意合的伴侶,在那洋溢著濃濃春意之時,如鴛鴦似的成雙相聚。
所謂“切景”,是說聯作者對新婚夫婦充滿了衷心祝願的友好之情。以“柳暗花明”“年華正旺”給人們帶來美好的前景和期望;以“珠”“璧”(玉的一種)喻夫妻愛情的純貞美滿;用“影成雙”來比喻夫妻關係的密切。聯作者的祝願之情和美好的心願,隨著喜聯的高懸而升華到相當的高度。
總之,聯語雖短,但將成婚的時日情景人情一攬聯中,並且借助比喻修辭手法溶入作者的情感,使該聯情景交融而不同凡響,較之常見喜嫁聯語,更略高一籌。
桅綰同心結。
蓮開並蒂花。
【注釋】出處:佚名撰,夏日婚聯。桅綰同心結:意思是用潔白清香的桅子花編織成象征男女相親相愛的同心結。桅,桅子花,係茜草科常綠灌木,桅於樹春夏間開出白花,頂生或腋生,有短梗,極香。綰,係,結。同心結,本指用錦帶打成的菱形連環回文樣式的結子,用作男女相愛的象征。並蒂(亦作並頭)花,一根花萼上並開兩朵花。晉代《青阻曲》:“下有並根藕,上生並頭蓮。”蓮花一般在夏季開花。
【賞析】本聯係用象征手法,用同心結來象征男女之間愛情的真摯情意。“桅綰同心結”,正是寓意雙方的愛情已經瓜熟蒂落,今天舉行結婚慶典,標誌著男女相愛結出了成功之果。下聯緊接著用並蒂蓮花來比喻夫妻恩愛和美,表達了祝願新婚夫妻心同意合、百年和好之意,盡管在內容上和多數婚聯一樣,運用了“同心”“並頭”等字眼,但立意頗新,不落俗套。
本聯為一副字數很少的婚聯,由於對聯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征,注意時令特點,將夏日開放的桅子花和蓮花引入聯中,使人自然而然地與節令聯係起來,因此具有情景交融的作用,顯得富有情趣。
這副對聯上下聯都是平起平收,乍看過去,似乎與對聯音韻節奏的要求不合。但是,作者在平仄的安排上還是頗為周到的。全聯在音韻節奏方麵還是錯落有致的:上聯第一字為陰平聲,下聯第一字為陽平聲,上聯最後一字為陽平聲,下聯最後一字為陰平聲,都是陰陽相對,讀起來仍然比較協調,並不拗口。足見作者頗具匠心,對聯的內容與形式得到了很好的統一。
秋水蒹葭溯回往哲;
春風桃李想像斯文。
【注釋】出處:佚名撰。秋水;喻神色之清澈。蒹葭:蒹,即荻。葭,即蘆葦。為常見值賤的水草。溯回:溯,逆流而上。是指追溯回想的意思。往哲:指前賢,先哲。春風:春風溫和,比喻溫和可親的氣象和境界。桃李:白居易《長慶集·春和令公綠野堂種花》詩:“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這裏是比喻所栽培的後輩或學生。想像:即想見之意。
【賞析】這是一副悼念友人的挽聯。楹聯作者以飽含激情的筆墨,綜述了死者的生平,評價了死者的業績,褒彰了死者的精神、情操。它言簡意賅,一語千斤,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所挽人的尊敬和懷念。
上聯表明死者是一個出身微賤的普通人,但他天生稟賦,骨格清奇,神色清澈,氣質特佳,自幼聰敏過人,是一個博學多才、品格高潔的文士,稱讚他的才學和處世為人的態度,可同前賢、先哲相媲美。下聯描述了死者生前待人溫和可親、境界高遠。一代良師的高大形象,寫出了他栽培後輩、教育學生的功績。不僅青年後輩願以師事之,就是他的同人亦願與其一會,以能為見其一麵、得聆聽其高論為快。令人讀之,肅然起敬,對死者的別離人世感到惋惜,產生出沉痛的悼念之情,起到了哀悼死者,啟迪生者的作用。
這副挽聯,不僅內容充實,感情深沉,文辭懇切,詩韻濃鬱,而且運用了對聯中“集引”“譬喻”等多種藝術技巧,加深了寓意,抒發了作者對死者的悼念之情。像這種全聯均采用集引前人詩文中的語句、典故,組成對聯的藝術手法,在楹聯中都是少見的。它用排比加強語勢,用典故加深寓意,用對比增強感情,使對聯所刻畫的人物,顯得更加清晰,形象而又生動,所描述的生平事跡,更加清楚,成為一副情動於衷而形於言、言之既出即為作者心聲的佳品。
這副挽聯,不但內容充實,感情深摯,想象豐富,采用了集引、譬喻等多種藝術技巧,語言精練,文辭優美,對仗工整,平仄入律。如聯中的“秋水”對“春風”,“蒹葭”對“桃李”,“溯回”對“想像”,“往哲”對“斯文”。雖是集自前人詩、文中的詞句、典故,事對事,物對物,人對人,意對意;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而又往往一語雙關,使用得十分貼切,對得巧奪天工,恰入其分。稱得上是成雙成對,珠聯璧合。這種匠心獨具的挽聯,令人讀來,感情凝重,意味深長,不禁產生出對死者的崇敬之情和惋惜之意。
殷幹酷刑,宋嶽枉戮,臣本無恨,君如何尤,當效正學先生,啟口問成王安在;
漢室黨錮,晉代清談,振古如斯,於令為烈,恰如子胥相國,懸睛看越寇飛來。
【注釋】出處:康有為撰,挽戊戌變法諸君子聯。殷幹:殷朝紂王的臣子比幹,因犯顏直諫,觸怒紂王,被剖心而死。宋嶽:宋朝的嶽飛,力主抗金,收複國土,後來遭奸臣秦檜陷害,以“莫須有”罪名下獄而死。尤:過錯。正學先生:指明朝大臣方孝孺,因其書室名“正學”,故以此稱方氏。成王:周朝的周公輔助周成王平定叛亂,安定國家。漢室黨錮:指漢代“黨錮之禍”。晉代清談:晉朝士大夫中崇尚虛無,空談名理的風氣很盛,後人稱之為“清談”。振古如斯:要像他們(六君子)那樣振興古國。康有為:廣東南海人,原名祖貽,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光緒年間維新運動領袖,後期變為保皇派領袖。學識淵博,著述頗多,是近代史上一位頗有影響的人物。諸君子:實指六君子,即譚嗣同、康廣仁、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在戊戌變法失敗後,同時遇難,史稱“戊戌六君子”。
【賞析】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戊戌變法失敗,六君子被害,這一曆史事實就構成了本聯的基本內容。上聯就六君子被害一事發表議論,從所用典故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觀點。先舉比幹、嶽飛為例,說明六君子是冤死,中間兩句是說,我本來未有怨恨,皇上也沒有過錯。這是借比幹、嶽飛口氣來說的,說明他們對皇上的愚忠。後兩句是說,應當學習明朝的方孝孺,直言不諱地向朱棣詢問“成王安在”。這裏實際上是諷刺慈禧太後不立同治皇帝的太子,而立外甥(光緒)為皇帝一事。
下聯從六君子死難的意義上著墨,號召有誌者要學習六君子精神,振興國家,抗禦外侮。
全聯論列古今,激勵後人學習六君子殺身成仁的精神,立誌振興國家,同時對最高統治者進行了辛辣諷刺和批判,使聯語具有現實性和戰鬥力。多方用典,是本聯的一大特點,它的好處是:使語言典雅凝重,含意更為深刻,換言之,即避免了直露淺顯。當然,用典過多會造成讀者閱讀上的困難,為弄清典故而苦苦思索,甚至翻檢資料後方能得到解決,這就破壞了欣賞興味。從對仗上看,隻有“臣本無恨,君亦何尤”與“振古如斯,於今為烈”上下兩句對仗欠工穩。各短句末字的平仄都能--相對,需要指出的是,“國”字今為平聲,古為仄聲,所以“生”“國”兩字平仄也是相反的。
浮沉宦海為鷗鳥;
生死書叢似蠹魚。
【注釋】出處:紀昀撰自挽聯。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直隸獻縣(今屬河北)人。清代文學家,乾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編纂官,博聞強記,為學嚴謹。撰有《閱微草堂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