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這是一幅,風物對聯,即寫出了邵陽北塔特有的景致。它上寫天,寫塔角山鈴聲與寺廟的鍾聲相伴,踩著彩虹,穿過樹林,那悅耳的鈴聲同渾厚的鍾聲傳到很遠很遠。既有聲音,又有動感,還似乎看到了塔角的鈴在左右搖擺,很有形象感;它下寫江,每當月夜,谘水波光粼粼,塔的影子倒映江中,微風吹來,水波蕩漾,塔影便在水中起伏晃動,頓覺月亮走塔也走,給人以塔影姍姍過江之感。所以這副對聯通過北塔上下天光景物的勾畫,生動地描繪出邵陽北塔的天和月夜:“鍾聲穿樹去”“塔影過江來”地畫麵,給人如聞其聲,如見其貌的美感。動靜結合,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副對聯堪稱是一副谘水岸邊的古樸風俗畫。
不雨山常潤;無雲水自陰。
【注釋】出處:佚名撰,西湖孤山寺聯。雨:動詞,下雨。潤:濕潤。陰:天氣陰暗,此處為陰冷的意思。孤山寺;在杭州市西湖的裏湖與外湖之間有座小山名孤山,海拔三十八米,麵積約二十公頃。又因多梅花而名梅嶼,是風景勝地,西湖文物薈萃之處。
【賞析】該聯的作者憑自已敏銳的直覺和細致入微的觀察,對西湖的山水特點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旨在使讀者對西湖的山水地質地理景觀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耐人尋味的思索。
上下聯沒有驚人之語,平淡的文字卻頗引起讀者探索地質地理科學的濃厚興趣。上聯謂:天不下雨,西湖的群山也經常是濕潤的。下聯稱:晴空萬裏無雲,西湖的泉水卻仍是清澈陰冷的。
此聯描繪的自然現象,西湖的山水“常潤”“自陰”,揭示了地質科學的奧秘。了解這一奧秘對於更深地理解和鑒賞該聯不無裨益。
西湖群山的組成主要是四種類型的岩石:砂岩、石灰岩、石岩和火山岩。這些岩石有的透水性較強,有的透水性差。前者為大氣降水的滲透和流動提供了便利條件,後者為瀦留降水提供了條件。大氣降水到達西湖山地,其中一部分形成大大小小的溪澗彙入江河,流入海洋,一部分被土壤及植物吸收、蒸發到空中,或從地麵山石上、江河湖麵直接向空中蒸發,變成水蒸汽回到空中,一部分降水則滲透到地下,成為地下水。各種岩石經流水割蝕,形成許多的裂隙。上述地下水由這些裂隙滲出地麵便形成泉。
因為未經日光照曬,這些湧泉水帶來地底的凜洌而愈顯得陰冷。再就是該地區有錢塘江和西湖,水汽蒸發量大,雨量充沛,使酉湖群山蘊蓄了豐足的地下水,於是就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山泉。這樣,就形成了該聯所述的“不雨山常潤”“無雲水自陰”的奇觀異景。
可以這樣認為,作者采用對仗工整、文字樸實的對聯形式寫出了奇妙的地學現象,融藝術性與知識性於一體,堪稱對聯藝苑的一朵奇葩!
月明如畫;江流有聲。
【注釋】出處:佚名撰,江蘇鎮江金山寺明月亭聯。金山寺:在鎮江西北金山上。東晉時創建,原名澤心寺,自唐代起稱為金山寺。宋代祥符年間,將此山改為龍遊山,寺為龍遊寺。清代皇帝南巡時、將寺改名為江大寺。然在民間,一直稱為金山寺。寺內殿宇樓台倚山而建,向為我國佛教禪宗名寺。神話故事《白蛇傳》中水漫金山寺之寺即指此。
【賞析】這幅對聯,雖然隻短短的八個字,卻意境幽深清遠,大有林下風韻。上聯寫明月相照,儼然一幅靜謐的圖畫;下聯寫江水東流,好似一首清悠的樂曲。一幅八字聯,有聲有色,有動有靜,聲色相映襯,動靜相對照,顯得那麼和諧、那麼恬淡。
月喧穿石水;
風折斷岩煙。
【注釋】出處:佚名撰,廣東新會叱石山聯。穿石水:在石縫中穿流出的水,此指泉水。煙:泛指水氣、霧靄。叱石:原名羊石坑,亂石磊磊,酷似羊群。明末,當地人黃公輔借用《神仙傳》中黃初平化石為羊的故事,取“叱石”為山名。山腰建有叱石寺,寺外有文昌閣、地藏閣、北極閣等風景點。
【賞析】本聯抓住叱石山的兩大特色,即多石多水,用儉省的筆墨,勾畫出了一幅色調淡雅的山水圖。上聯寫泉水,以月景為襯托,尤見其美。著一“喧”字,很有音響效果。“喧”是動詞,發出這動作的不是“月”,不能理解為“月喧”。而應當理解為“穿石水喧”,泉水穿石而出,發出清脆的響聲。
全句應理解為:在月光之下,穿石而出的泉水嘩嘩地流著。王維《燦居秋瞑》詩雲:“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不難看出,上下聯皆借鑒了這兩句詩的句法。下聯寫岩石,以“風”“煙”為襯托,尤見其奇。“折”是寫煙的,有彎曲之意,煙霧在無風時是筆直向上的,在刮風時則會彎曲,因而全句應理解為:因為風的吹拂,斷岩上的煙霧變得彎曲了。
此聯很有山水田園詩的情趣,恬淡、閑適,最能表現岩穴之士超然世外,寄情山水的胸懷。此聯使用五言句式,在對仗、聲律上與五言律詩中的對仗聯有相同的要求。名詞選用同類事物相對,難度頗大,因而也愈顯工穩,如“月”對“風”、“水”對“煙”,前者為自然現象,後者為自然風物,最宜構成對仗。上下聯的平仄是: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本來,上聯第一字宜用平聲,下聯第一字用仄聲,但也並不是一定要如此調配,因為第一字的平仄是可以不論的。
風聲水聲蟲聲鳥聲梵唄聲,總合三百六十擊鍾鼓聲,無聲不寂;
月色山色草色樹色雲霞色,更兼四萬八千丈峰巒色,有色皆空。
【注釋】出處:佚名撰,浙江天台山方廣寺聯。梵唄:佛教歌讚。色:佛教名詞。佛教把物質的可感觸的東西稱為“色”,屬於精神領域的則稱為“心”。空:佛教名詞。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的現象都有它各自的因和緣,事物本身並不具有任何常住不變的個體,也不是獨立存在的實體,故稱之為“空”。天台山:在浙江天台縣城北,為中國佛教禪宗天台宗一派發源地,山中今有國清寺、高明寺,上方廣寺今已不存。其山勢高,四萬八千丈是傳聞中的誇張,李白詩《夢遊天姥吟留別》有句“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賞析】此副對聯極“畫工”之微、盡“化工”之神,自然之美、哲理之玄,具在醇厚之韻味中。首先,作者像個高明的畫家,再現了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峰巒、雲霞、樹、草、山、月,林林總總,色色入目;又像個文明的音樂家譜出了天地間神妙之曲:風、水、蟲、鳥、梵唄、鍾鼓,萬萬千千,聲聲入耳。有聲有色,可謂賞心悅目,由於用上了“三百六十擊”“四萬八千丈”等數量詞,在時間上顯得非常長久,空間上又非常高闊,便使這幅圖畫非常奇偉壯觀,這首樂曲非常雄壯。上聯一連用了七個“聲”字,使人耳無暇聽;下聯一連用了七個“色”字,使人目不暇接。
總而言之,此聯寫盡了自然之美。值得一提的是,聯語在句尾巧妙地一轉,好像是一個神奇的魔術師,隻用魔杖一指,千萬個聲音突然不聞、萬千種景色突然不見,使人恍若夢中醒來,有所發現,進而有所深思,這裏又寫出了佛理之玄。明明有千萬種聲音,為什麼說都是“寂”呢?明明有千萬種色相,又何言“空”呢?佛教《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任何物質現象都是緣起,它有相狀,它有功用,它的相狀和功用裏麵沒有常恒不變的指揮它的主宰,色是緣起所起、色法上不能有個不變的實性,故此說“色即是空”,唯其沒有實性,所以能遇緣即起,因而說“空即是色”。而在禪宗那裏,這個“空”即是人的本心,本心猶如虛空、無有邊畔,“我心就是一切”。佛書中說:“諸蘊本空,由心所生.心法滅已,諸蘊無作。”如此說來,答案即在於此:心生諸景,心滅景自滅。
當然這是一種抹煞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界限的唯心理論。當我們從佛理中抽取它的合理的內涵時我們也就獲得了一種哲理:在一些特殊的場合,我們對一些事物淡然處之,將有作兀,或許能緩和矛盾,得到一種比較理想的結果。此聯可以說是佛理式的對聯、對聯式的佛理。
引袖拂寒星,古意蒼茫,看四壁雲山,青來劍外;
停琴佇涼月,會懷浩渺,送一篙春水,綠到江南。
【注釋】出處:顧複初撰,成都望江樓聯。顧複初:清代有名的詩畫書法大家。字子遠、號幼耕,清代元和(蘇州)人。他是四川總督丁寶幀的幕僚。其著作有《樂靜廉餘齋文集》。成都望江隆:位於成都市東門外的錦江南岸,古名“碧雞坊”。因有唐代女詩人薛濤的遺跡而聞名。清代以來,這裏開始興建亭台樓閣,現存崇麗閣、濯錦樓、吟詩樓、薛濤井等遺跡。
【賞析】這副對聯,作者卻以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詩般的美妙意境,著意寫了月夜登樓遠眺的感受。
“引袖拂寒星”,舉袖就可擦亮寒天高嵌的星星,其樓之高聳可想而知,作者不貿然道破“高”字,從上聯的起句中巧妙地引出“高寒”,展現出月夜的清幽景色,襯托了作者獨自登樓的寂寥之情。“古意蒼茫”,對月懷遠,不由自主地尋覓曠遠無邊的古意,追憶往事古人,“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為薛濤詩),詩寫久別重逢的喜悅與思念。此時,作者同女詩人的重逢也隻能在追憶之中,無太多的興奮,感慨怕是多於思念吧。“看四壁雲山,青來劍外”,登高臨遠,隻見四麵群山雲霧環繞,似乎一切都籠罩在來自大劍山外的茫茫青色中。上聯突出一個“看”,眺望遠處的“雲山”“青色”.不經意地襯托“蒼茫”,實為傳出作者懷古的心境。青山依舊,而人事全非,景物同心境契合神會,相得益彰。
“停琴佇涼月”,寫撫琴曲終之時,作者獨自臨樓佇立月色下凝思。“餘懷浩渺”,懷遠的思緒在心頭波瀾起伏。似樓下錦江流水,無邊無盡。下聯以“思”字著眼,由此撩撥開來。下麵是“送一篙春水,綠到江南”,這緩緩而流的一江春水,激起了作者的千般情懷,縷縷思緒又如流水連綿不斷,多得都要“溢”出來了,還不如將這不盡的懷思彙入錦江,隨著春水,一起流向遠方。一個“綠”字點明了錦江春水的美麗夜景,寄托了作者的浩蕩情思。
此聯展現了望江摟幽靜、秀麗的春江月色,讀聯宛如欣賞一幅色彩素雅,格調清新,意境優美的水墨山水畫,收到了出神入化的藝術效果。
水界遼河,山通華表,曆數代毓秀鍾靈,真乃東都勝跡;
千峰拔地,萬笏朝天,看四時晴嵐陰雨,遙連南海慈雲。
【注釋】出處:臧乃用撰,遼寧鞍山千山聯。水界遼河:千山山脈西北為遼河。河西為東北平原;東為以千山山脈為主幹的遼東半島。華表:華表山與千山相連,合稱千華山。毓秀鍾靈;天地間的靈秀之氣所聚。東都:清代統治者入關前都於盛京(今沈陽市),順治帝即在此即位。入關後稱這裏為“東都”。笏:古代大臣朝見天子時所執的手板。千山:在遼寧省鞍山市東。又名千華山和積翠山。
【賞析】千山是遼寧省最著名的遊覽勝地。相傳古時候,在遼東草原上,聳立著九百九十九座山峰。有一位遠方的和尚雲遊到此,一座一座地數過,隻差一座山峰,便足千數,於是,他就在這群峰之間造出一座假山來,自此,就有了“千山”。千山的奇峰秀巒如千朵蓮花亭亭玉立,故又稱為“千朵蓮花山”,古有“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此聯乃千山五寺之一的祖越寺聯。
對聯首句從遠眺的角度著墨,緊緊抓住眼前自然景觀特色,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千峰爭奇,萬巒疊嶂,山水相依,山石相偎的壯美畫卷。既點明了千山的地理位置,與遼河接壤,與華表相通。用誇張的筆法,刻畫了千山範圍之廣,山巒雲多,渲染了千山遼闊廣大的氣勢。接著,作者以聚積了多少天地間的靈秀之氣,真不愧為東都有名的“勝跡”句,揭示了千山人傑地靈的曆史風貌。據史載,隋唐時期,佛道兩教開始在千山創建寺廟。明清時兩教很是興盛,官宦、文人墨客對千山也產生了極大興趣。清朝康熙、乾隆帝曾來千山遊覽過。康熙在《入千山》詩中寫道:“曉入千山路,煙光識翠蘿。崎嶔綠石磴,宛轉曆岩阿。”足見千山無愧東都最享有盛名的勝地。
若把上聯看成作者概寫千山總貌,著意刻劃它的氣勢和聲望,那麼下聯,作者則轉入對山、景的具體描繪。
“千峰拔地,萬緒朝天”,連綿不斷的山峰像千萬棵拔地而起的石筍,直插天際層層峰巒,莊嚴肅穆、萬籟無聲,又似萬臣畢恭畢敬地朝見天子。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千山高聳入雲的形象,刻畫了峰巒的神態,渲染了千山作為道家、佛家之地的清靜深遠的特色。短短八個字,將千山的形神概括得活靈活現。“看四時晴嵐陰雨”,描繪了千山變幻莫測的風景。站在千山之巔,縱覽春夏秋冬四季之景,繪晴嵐陰雨百色之圖,無疑多姿多彩,妙趣橫生。作者在這裏留給了人們無限的想象。繼而,作者宕開眼前之景,高瞻遠矚,放眼四望,把視角射向遙遠的南海,展現了一個更為廣闊空曠的意境,一句“遙連南海慈雲”,寫出天南海北的雲雨緊緊相連。抒發了作者寬廣的胸懷,賦於祖國河山處處壯美的寓意。
此聯將千山風景盡收一聯,既切景構辭,又高瞻遠矚,詩懷豪宕,筆力沉雄,是關外楹聯中之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