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玉泉院是登華山必經之路,故又稱為“華山之門”。此聯雖書於玉泉院,實際卻是描寫華山的對聯。
西嶽華山諸峰林立,險象疊生;仙跡遍布,靈氣彌漫。千尺蟑、烏龍背、長空棧道、鷂子翻身等諸多景點,有些險處足使遊人卻步。而華嶽仙掌,陳摶下棋,劈山救母眾傳說,又令遊人欲往。偌大華山景致入聯者甚多,而作者善於抓住華嶽的特色,盡力渲染。“三峰三霄通”,起句突兀,明快。西嶽以奇甲天下,尤以三峰為最。自古寫華山之人,亦多從三峰起筆。玉泉院聯的作者雖然也從三峰起筆,目的卻是五言句,配以二三節奏和雙擬對的手法,一下就造成了險峻、高矗的氣勢。緊接“寶掌千秋留蘚跡”,你瞧,那華嶽仙掌,就是仙人上天留下的足跡。不錯,華嶽三峰中明星、玉女之峰皆為仙名。
“一嶽一石作”,華山不在於高,而在於險。整座西嶽宛似是一塊巨石構築,渾然一體。人常言:自古華山一條道。的確華嶽山道大多從石縫中開鑿而成。“金天萬裏矗蓮華”,金天,似作西天解更妥。蓮花峰矗立在萬裏西天,寫出了華嶽雄偉、壯觀的氣勢,又點出了華山得名的緣由。
從藝術上來看,從峰起筆,到峰落筆,全聯圍繞峰寫,先寫三峰,最後突出一峰,主旨明確,意在寫出華山氣勢。從對仗看,這是一幅工對聯,不論是從同類。詞結構、平仄看,上下聯對仗工穩。並且上下聯的首句和尾句,從風格上看,首句明快,尾句含蓄。盡管尾句典故深藏,可又不影響一般讀者閱讀,從意義上看,相互映襯。
山遠疑無樹;
湖平似不流。
【注釋】出處:佚名撰,杭州西湖平湖秋月聯。平湖秋月在杭州西湖白堤西端。前臨外湖,在皓月當空的秋夜,湖平如鏡,清輝如瀉。
【賞析】杭州西湖以景色而名揚天下。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對它各處的名勝佳景,用盡天下最美好的詞語,作了詳細具體的描繪和形容,唱盡了讚歌。此聯作者在描繪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潮秋月時,別具一格,用語簡潔平實.毫不華麗統豔.直述平湖秋月景色的觀感。
上聯寫的是遠景。遠處的群山雖然樹木蔥籠、茂密,但立足平湖秋月,遠遠望去,隻見群山含翠,一片碧綠,分不清是樹是草。下聯則寫的是近景。四周湖水清澈,水波不興,看上去湖平如鏡,湖水仿佛凝止不流似的。
作者製作此聯時,緊緊抓住在平湖秋月望遠觀近的感受,描遠山,繪近水,遠近結合,山光水色交相輝映、襯托,概括地表現出平湖秋月的美麗景致。
扣緊平湖秋月景色中的兩大特色——遠山近水,通過觀看它們時給人的感覺,既把該處景色的特點給予了具體描繪,又把這裏的全景體現了出來,讀後令人感到作者匠心運用之妙。
山光撲麵經新雨;
江水回頭為晚潮。
【注釋】出處:鄭燮撰,題焦山自然庵聯。鄭燮是清代書畫家、詩人。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其詩、畫、書法皆有成就,號稱“三絕”,為時人推崇爭求。尤擅長畫蘭花、墨竹、怪石。他是“揚州八怪”之一。現存有《順橋全集》。焦山:在江蘇鎮江市東北長江中,與南岸象山對峙。因東漢陝中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又因滿山蒼鬆翠竹,宛如碧玉浮江,故又名浮玉山。山東北麵有二小山雄崎,名鬆寥山,古人稱為海門。焦山如中流砥柱聳立於滾滾白浪之中,氣勢雄偉,自古以來即為遊覽勝地。
【賞析】作者製作的這副對聯,緊緊扣住焦山風景中的兩大特征——江和山來描繪。
上聯寫山。既不寫峭壁聳峙,也不寫奇峰秀景,而是寫雨後的山光撲麵而來。下聯寫水,既不寫洪波擁簇,大江東去的雄偉氣勢,也不寫金波閃爍,水聲鳴珮的瀲灩江色,而是寫晚潮的江水回頭。
作者寫山寫水確實獨具匠心.別出心裁。通過將山與江擬人化,“撲麵”“回頭”使人讀之頓覺此處風景倍加嫵媚,可謂詩畫入聯。
作者在聯句的結構中采用了因果關係,果前因後。“山光撲麵”,那是“經新雨”之故;“江水回頭”,卻是因為“晚潮”之緣。語言簡潔,聯中未曾詳繪的水光之色,可細細揣摩體驗,令人回味無窮。
山勢西分巫峽雨;
江流東壓海門潮。
【注釋】出處:佚名撰,漢陽晴川閣聯。海門:縣名,在江蘇東南部、長江口北岸。晴川閣:在武漢龜山東端禹功磯頭上,與蛇山磯頭上的黃鶴樓隔江相望,為明代漢陽太守範於箴所創建,取唐崔顥《黃鶴樓》詩中“晴川曆曆漢陽樹”句之意而命名。為“三楚勝地,千古巨觀”,和黃鶴樓兩相輝映,成為一對不可分割的勝景而名於世。巫峽: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之一,因巫山得名。西起四川大寧河口,東至湖北巴東縣官渡口。長約四十公裏。以神女峰為代表的巫山十二峰並列江邊,十分壯觀。
【賞析】此聯僅用十四個字的短聯就寫出了晴川閣的特點。據記載,晴川閣‘飛閣層軒,規模宏敞”有“層台高閣暮雲平”之說。清人題晴川閣聯亦有“棟宇逼層霄”句,這是用描摹的手法正寫晴川閣高峻雄偉。此聯通過極言憑閣眺望的遠景盛況,讓人們去領悟到閣的地理位置和氣勢。
上聯之意是,西麵的山勢劈開了巫山雲雨;下聯的意思是,東去的江流壓倒了大海之潮。使山的雄姿,江的氣魄,如在讀者眼前,更由此而聯想到作為觀察的視角——晴川閣的淩雲之勢。這種不正麵寫而是含蓄點出的手法,是很巧妙的。
門辟九霄,仰步三天聖跡;
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
【注釋】出處:佚名撰,泰山南天門聯。仰步:山高陡峭,登山者的身體好似向天仰。三天:據《宋書》載:我國古來紀天體者有三,曰:渾儀、宣夜、周髀,是為三天。這裏指南天門。崇:高。泰山:古稱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為我國五嶽之一,因地處東部,故稱東嶽。主峰在泰安縣城北,海拔一千五百四十五米,僅次於華山與恒山,居五嶽第三位。古人以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的稱譽,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南天門:又稱三天門。是登泰山盤道盡處。門建於元中統五年(一二六四年),門額有“摩空閣”三字,此聯即刻在石門兩側。門西側石室內有元中統間石刻《天門銘》。此處距極頂僅一公裏。門內正麵有一九五六年新建大廳,上複鐵瓦,名“未了軒”,取杜甫《望嶽》詩“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之意。
【賞析】此為一副以泰山南天門的高聳與險峻之景而抒寫的對聯。上聯點出了南天門之高,它處於九天雲霄的高空,隻有“仰步”攀登上去,方能領略觀賞“聖跡”。下聯即景生情,作者由泰山之高體驗到登“萬級”“階”才能俯瞰到千嶂奇觀之內涵。
全聯通過一“仰”一“俯”,準確地寫出了南天門的高與險,既點出了攀登的艱難,又享受到了高處賞景的情趣。遊人的艱辛與喜悅之情通過這簡潔的一“仰”一“俯”,顯於聯中字裏行間。
門可通天,仰現碧落星辰近;
路承絕頂,俯瞰翠微巒嶼低。
【注釋】出處:佚名撰,衡山南天門聯。門:即衡山南天門。碧落:天空。巒嶼:巒,小而銳峭之山,又指長而狹的山;嶼,海中島上之山。這裏泛指南天門周圍的群山。翠微:青山。翠微原意為輕淡青蔥的山色,在古詩中常作為青山的代稱。杜牧《九日齊山登高》詩:“江涵杜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衡山南天門:衡山位於湖南省中部,衡山縣西,古稱南嶽,為我國著名五嶽之一,山勢雄偉,有七十二峰。傳說堯舜都曾到過此山。山上名勝古跡、碑刻甚多,南夭門即在山頂上,有石牌坊上刻著“南天門”三字。附近還有祖師殿和臥龍碑等古跡、碑刻。
【賞析】本聯采用扇對(隔句對)的方式,把“門可通天”與“路承絕頂”相對,又把“仰觀碧落星辰近”和“俯瞰翠微巒嶼低”相對,竭力突出“南天門”之高峻,使人有臨天之感,是一副對仗工整的名勝佳聯。
上聯由下而上,把讀者“引上”南天門,使之立足“門”邊,心通天外,放眼蒼天,似乎天上的星辰都離自已很近,仿佛手可摘星辰,從而著力渲染“南天門”“可通天”的極其高峻之勢。
下聯則自上而下,回首來路,俯瞰腳下,青翠的群山大小七十二峰盡收眼底,一座座峰巒皆顯得十分低下,從另一個角度再次反襯出“南天門”的高峻。
本聯運用了誇張、對比等修辭手法,突出了衡山南天門的高峻險奇,使得一副字數不多的名勝對聯,變成了一副雄峻突兀的山水畫,給人以形象的感受。吟賞對聯,使人如身臨其境,為祖國壯麗的河山感到無比自豪的激情。
雲間樹色千花滿;
竹裏泉聲百道飛。
【注釋】出處:乾隆撰,杭州西湖淨慈寺聯。淨慈寺:在浙江杭州市南屏山慧日峰下,始建於五代周顯德元年(九五四年),原名慧日永明院,南宋紹興九年(一一三九年)改今名。寺分前、中、後三殿,中間的大雄寶殿於一九六○年重修。寺內西首舊有濟公殿,供奉宋代高僧道濟(濟公)塑像。東首舊有運木井,是從濟公運木建寺的神話而來。寺前有“南屏晚鍾”碑亭。
【賞析】此為名勝風景聯。作者乾隆是一位身為九五之尊的風流天子,他酷愛詩文,在位時曾多次南遊,飽覽了江南各地的名勝風景,本聯即為乾隆遊玩西湖淨慈寺時留下的。這副對聯雖隻有短短的十四個字,卻通過對雲間樹色和山澗泉聲的生動描述,把西湖淨慈寺及淨慈寺周圍的景色描繪得淋漓盡致,楚楚動人,宛如一幅清幽絢麗的圖畫,從而讚美了祖國的大好河山,表達了作者對壯麗河山的深厚感情。
淨茲寺座落在南屏山慧日峰下,環境幽靜,景色宜人。作者通過這副對聯將淨慈寺周圍的景色展現在人們的眼前,給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覺,運用了楹聯中比喻、誇張的藝術技巧,將雲間樹色、竹裏泉聲描繪得更加形象生動。全聯宛如一幅動靜結合、有聲有色的畫圖;耳聞目睹,使人好似進入一種清幽高雅的仙境之中。這副對聯題在千年佛地淨慈寺,是最恰當不過的。佳聯與勝跡相結合、互相襯托,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它不但幫助人們了解了勝地的特色,而且使楹聯倍添了詩情畫意。
這副對聯,不但寫景形式活潑,豐富多彩,而且文辭優美,對仗工整,用字講究。特別是上聯的一個“滿”字,將雲間樹色的生態描繪得栩栩如生,維妙維肖,象真的長滿著千百種奇花一樣,絢麗奪目;下聯的一個“飛”字,將山間的泉水聲響描摹得活靈活現,好像泉水聲真的從竹林中飛出傳入人的耳中一樣,形象逼真且生動。它把淨慈寺周圍的山水神髓點透出來,對全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妙用,堪稱是神來之筆。
雲霧潤蒸華不注;
波濤聲震大明湖。
【注釋】出處:趙孟頫撰,題濟南趵突泉濼源堂聯。華不注:即華不注山,在曆城縣北部、濟南市郊東北,簡稱華山,又名金輿山。大明湖:在山東濟南市舊城北部。趙孟頫是元代書法家。宋太祖之子秦王德芳之後,因賜第湖州(今浙江吳興),故為湖州人。字子昂,號鬆雪道人、水精宮道人。元世祖忽必烈搜訪遺逸,經程钜夫薦舉,官刑部主事,後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死後封魏國公,諡文敏。他工書法,善詩文,風格和婉,著有《鬆雪齋集》。趵突泉:在山東省濟南市西門外趵突泉公園內,為七十二泉之首,是濼水的源頭。又名瀑流、檻泉,宋代始稱趵突泉。泉自地下岩溶溶洞的裂縫中湧出,三道泉眼同時噴吐,浪花飛濺,聲似隱雷,勢如鼎沸,平均流量每秒一千六百公升。濼源堂:建於趵突泉之北,始建於宋,清代重建,取“濼水之源”之意。堂前抱廈柱上所刻即趙孟頫的此副楹聯。後院壁上嵌明清以來詠泉石刻若幹。南為半壁廊水榭。西南有明代觀瀾亭,中立“趵突泉”“觀瀾”“第一泉”等明清石碑。
【賞析】“濟南山水甲齊魯,泉甲天下”,其中特別趵突泉為眾泉之首。趙孟頫這副對聯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趵突泉的壯觀景象。
上聯向讀者展示了趵突泉“泉源上奮”,“高或數尺”的奇偉情景。水湧高數尺,加之浪花四濺,以致看華不注山,宛如籠罩在一片水氣之中,作者用“雲霧潤蒸”四個字,十分形象地勾勒出了眼前所見的景物。下聯以趵突泉勢如鼎沸,聲震大明湖的氣勢,再現了景區這一壯闊的畫麵。
全聯用詞簡潔、平仄、對仗亦合要求。上聯為看,下聯為聽,一看一聽、結合在一起,讀者吟後,猶如親曆其境。寫作技巧上兩個動詞用的妙,如隨手拈來,自然成對,可謂佳聯。
雲帶鍾聲穿樹去;
月移塔影過江來。
【注釋】出處:佚名撰,邵陽北塔聯。雲帶鍾聲:形容古刹的鍾聲傳遞得很遠、宛如天上的雲彩帶鍾聲而去的一樣。古寺塔同廟相伴,有塔的地方一般必有廟,故這裏提及“鍾聲”。月移塔影:指谘水月夜,塔影隨月南移的景象。邵陽北塔:位於湖南邵陽谘水岸北,建於明代萬曆三年(一五七三年),塔高二十六米,底層寬可容一百餘人,七級八角,每層塔角掛響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