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兒莊大戰遺址紅色旅遊區(3 / 3)

台兒莊大戰時,清真寺為戰鬥最激烈的地點之一。戰鬥一開始。日軍就以猛烈的炮火和重大的傷亡代價突破北大門,占領清真寺,作為向城內縱深推進的基地。我軍增強火力多次衝鋒,終又奪回清真寺。然而收複後的清真寺已是殘垣斷壁、瘡痍滿目,大殿被日軍縱火焚燒。至今,大殿前的兩棵古柏之上彈孔仍依稀可見,其中一棵半邊虯枝勁展,直聳雲裂,主枝殘損,樹冠不整。遊人至此,無不止步歎奇。西小講堂牆壁上彈孔累累,密密麻麻,其中彈痕特別密集的80平方米磚牆已被中國革命曆史博物館移雲陳列。

出清真寺向北,沿一條筆直寬闊的水泥路直走,便見一高大的古城門巍然屹立,這就是台兒莊大戰又一遺址_中正門。

據《嶧縣誌》載,清順治二十年兗東道蔣鳴玉、嶧縣何文澄倡議當地父老籌建台兒莊城,建成東西長1450米、南北長800米的台兒莊坯城,以加強防務。清同治四年,當地居民又集資修築台兒莊城牆,設6座城門,中正門其中一門,又名北大門,是進入台兒莊城的必由之路。因此,大戰時,中正門之戰最為激烈。日軍在大炮、坦克的掩護下,多次攻城。城門幾易敵手,我軍在此與敵三進三出,展開拉鋸戰。中國軍隊以血肉之軀築起鋼鐵城牆,經住了日軍的狂轟濫炸,擋隹了日軍的進攻。屍枕城牆,在血染護城河水,其場麵之悲壯、慘烈為罕見。著名詩人臧克家目睹這壯烈的場麵賦詩道:“台兒莊,紅血洗過的戰場。一萬條健兒,在這裏做了國殤。”

隨著歲月的流逝,台兒莊城牆遂被拆除,已蕩然無存了。1986年,拍攝電影《血戰台兒莊》時,因劇情需要,台兒區政府與廣西電影製片廠合資重建大北門,青磚砌壘、白灰溝縫,與原貌無異。凡台兒莊的遊客,都要到中正門一遊,登上古城牆,鳥瞰古鎮雄姿,遙想當年大戰烽火;或留影於城門之下,作永久紀念。

車戰雄姿今猶存

原國民政府副總統、愛國人士李宗仁先生有一張海內外廣為流傳的照片:當年職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的李宗仁將軍戒裝披掛,左手按住腰間,眉宇間充滿英俊,威風凜凜站立於寫有“台兒莊”三個大字的站台旁,身後鐵路橋之上一列火車呼蕭而過。

55年彈指一揮間,當年的台兒莊火車站何處尋覓?

在台兒莊月河與環城河交口處,茂密的樹林中有一火車站台台基,站台下的防空洞保存較好,這就是當年台兒莊火車站遺址。從那堅固灰黑色的台基上,使人思緒萬千,崢嶸歲月的一幕幕浮現眼前……

台兒莊大戰時,日軍為打通津浦線,極力想攻占台兒莊火車站,因此,車站爭奪異常激烈,攻守幾易,反複爭奪,戰後站內外屍橫遍野,血浸活土,蔣介石曾親臨火車站視察台兒莊戰事,李宗仁在此經過多多次。

虎將威震新關廟

位於台兒莊東南順河街的新關廟是台兒莊大戰重要遺址,曾是31師師長池峰城的前沿指揮所。

新關廟青磚灰瓦,危屋殘牆,院內茅草叢生,荒涼冷清。然而就是這座荒蕪的廟宇,當年地卻是煙火不斷,香客雲集。

1735年,在“水旱碼頭“台兒莊做生意的山西商人為祭奠山西英雄關公,集資修建了這座新關廟,新關廟每年逢廟會,吸引四方商賈,八方香客,頗為熱鬧,至今台兒莊還保留這一習俗。

台兒莊大戰一開始,日軍以優勢的炮火瘋狂攻擊,不幾天便占領台兒莊城的2/3,我軍與敵展開了肉搏戰、巷戰、拉鋸戰,傷亡慘重,情況非常危急。這時,池峰城師長及師部指揮所由運河南的鐵橋下遷至運河北城內的新關廟,誓與台兒莊共存亡。他命令炸掉運河浮橋,決心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他組織殘餘部隊,四麵出擊,夜襲日軍,一夜之間收複失地3/4,守住了台兒莊陣地。著名作家鬱達夫聞知台兒莊大捷,曾寫詩祝賀:

水井溝頭血戰酣,台兒莊外夕陽曇。

平原立馬凝眸處,忽報奇師捷邳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