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應聘"者之所以成為十個頂呱呱的才子中的幸運者,是因為他的讚美更加有遠見,足見其洞察力不一般,通過對他人真誠的讚美,由缺點推到優點,最終成為能承擔重任的人。
找個機會自己導演自己
紋德從學校畢業進入社會工作沒有多久,在一家小型公司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很幸運地通過了一家大型企業的考試,進入這家公司工作。
在上千人的大型公司工作,不像在小公司裏樣樣都得自己來,優點是可以專注於自己擅長的工作上,缺點是公司人才眾多,自己所占的舞台麵積縮小了,不再像以前一樣可以揮灑自如。對於一個新進人員來說,如何加強自己的競爭能力,是必須要思考的問題。紋德心想,要讓高層主管知道我的能力,起碼先要讓他們認得我,公司這麼多人進進出出,能讓他們叫得上名字的低層人員也沒有幾個。但是怎麼才能夠讓高層主管認得我呢?紋德成天在心裏反複念叨著這個問題。
時間過得很快,又到年底了,依照慣例,公司根據年終盈餘發放年終獎金,大夥兒也照樣按著"慣例",不管拿多少獎金,也要對發放的比例批評、諷刺一番,好像不這麼做就不能表示出自己一年來工作的辛苦。
發放獎金之後的第二天,一封"感謝函"靜靜地躺在公司總經理和幾位高級主管的桌上,內容是感謝各位主管辛苦的指導和帶領,署名是紋德。
紋德"又"在洗手間碰到了總經理,總經理笑著對他說:"噢!你就是紋德啊!"
我們每一個人不止是一個演員,還可以是一個導演——自己導演自己。演員好當,導演難為。但做一個好導演,遠比做一個好演員成功。自己給自己做導演,導演自己的人生。
產生共振的同心力
周思來與毛澤東的相處,可稱為黃金搭檔,在曆史上留下了千古佳話。
在20年代和30年代初,周恩來在社會上是一位很有名氣的共產黨人。在同蔣介石長期的鬥爭過程中,特別是保衛根據地反"圍剿"戰役中,周恩來開始認識到,毛澤東富有創造性的戰略——把農民組織起來,以農村包圍城市——是挽救中國革命的惟一辦法,隻有毛澤東才能使紅軍重整旗鼓,扭轉當時的局勢。周恩來對毛澤東的才幹深信不疑,服從他的領導,甘願做他的助手。從1935年的遵義會議開始,由於周恩來強有力的擁護,加上無數久經考驗的同誌全心全意的努力,毛澤東領導的中國革命走向了革命的最後勝利。
周恩來尊重毛澤東,在生活上像朋友一樣關心毛澤東。毛澤東外出考察下榻的地方,周恩來常去檢查一番,試試沙發的高低和台燈的明暗;在曆次大會前,周恩來總是先按毛澤東的習慣檢查一下講台,看看導線會不會影響毛澤東腳步,話筒應多高最適合毛澤東等等。這是周恩來的一種習慣。其實毛澤東深知周恩來富於傑出的行政才華,所以他在七屆二中全會上做總結的時候,當時新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人員配備尚未明確提上議事日程,就明確推薦,甚至是以未來執政黨領導人的身份確定,周恩來一定要參加中國中央人民政府,做"內閣總理"。這一決定,他終身未變。甚至在毛澤東晚年, "四人幫"設置陷阱,製造謊言,在毛澤東麵前稱周恩來"迫不及待"要取而代之,毛澤東對此也不屑一顧,認為江青自己才有這種"迫不及待"的心態。所以毛澤東仍決定周恩來任國務院總理。毛澤東深知周恩來的道德原則是源於周恩來的一貫表現,也正因為如此才得到毛澤東的一生重用和信賴。1976年周恩來逝世,美國《時代周刊》發表題為《永訣》的專論,文章最後說:不可避免地,未來的曆史學家回顧1949年以來的中國的變化時,會把那個時代稱為"毛澤東時代",可是也不妨公平地稱之為"周恩來時代"。
也就是說,周恩來雖然一生都在甘當配角,可在他去世後,後人還是把他看成是那個時代的主角,最起碼也是把他跟毛澤東看成那個時代的共同主角。假設周恩來沒有甘當配角的精神,也許不會有如今人民心目中的完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