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冠中
本來無所謂路,路是鞋底造成的。
在異地,我曾向陌生人問路,陌生人隨便一指:往那邊。我就向“那邊”走去,結果誤入歧途,上了當。這類上當的事遠遠不止三兩次。學藝以後領教過許多教授的指引,其中多數很平庸,混飯吃而已。大量的學生就這樣在藝術院校畢業了,再去蒙騙別人。茫茫藝海中真有遠見卓識的啟發性的老師寥若晨星,他們理當被尊為恩師。
耄耋之年,有不少青年誠懇地拿作品請我看,要求指點他們將怎樣往前走。誰想走向藝術的天堂抑或經濟主宰的市場難說,可能兩方麵的情況都有。問道於黃賓虹老先生,黃老先生根據自己的學養、見聞,滔滔不絕地講了許多提攜後輩的話,聽話的朝聖者於是沿著羊腸小道走進了黃賓虹之家。問齊白石,齊老先生“似與不似”的高見令多少人拜服,師白者何止千百人抄襲,是中華民族美術最顯眼的奇觀。魯迅先生認為,本來無所謂路,路是鞋底造成的。
有一位年輕雕刻家的作品引起我的注意,功力紮實,造型感覺好。但他到處發表雷同的作品,甚至包下一個刊物的扉頁,幾年來期期扉頁隻發表他一個人的作品,顯然有買賣版麵的交易,這令人反感且其作品愈來愈差,不斷抄襲自己,他以為爭來了榮譽,其實毀了自己寶貴的前程。他要開個展覽,征求我的意見,我說你活動太多,影響了創作,令人惋惜,但這是他自己選擇的路。
一位水彩畫家畫得很不錯,作品力求完整,他也總問我下一步該怎麼走,我說四平八穩不是藝術,但我不便教他放肆,林風眠老師倒曾對一個拘謹的學生說:亂畫嘛!
藝途真是沒有捷徑,唯一的正道是創新。都在嚷嚷創新了,但看看所謂創新的作品,大都是垃圾,文化垃圾多,國之恥。創新是探險,曆來真正有創新貢獻者,全來自實踐,且大都付出了身家性命的代價,想輕易偷個創新美名,將貽笑大方。
人類要生存,必然要不斷創新,而創新有阻力——來自五千年文明的魅力及對它的誤讀“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此話好像不錯,真的隻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在這個窄窄的一家之基礎上,局限在老爺爺的知識圈中,創不了今日之新、明日之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妨堅持各自的成見,走著瞧。
最可靠的辦法,還是憑鞋底走出自己的路來。這路,通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