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1章 柔韌的東西適合生存(2 / 2)

舅舅——媽媽的兄弟

從這一點,你大概可以了解中國小孩兒有多聰明,他們從剛會說話就弄清楚上百種的各式各樣的親屬稱呼,你佩服不佩服?

中國人多半性情溫和,因為他從小知道他不單是他自己,他還是“爸媽的兒子”、“祖父母的孫子”、“叔叔的侄兒”、“表弟的表哥”、“堂姊的堂弟”、“舅舅的外甥”、“堂嫂的小叔”……曾經有一個皇帝去請教一家五代同堂的大家庭的家長,問他怎能那麼多人住在一起而那麼和諧。那位張姓的老頭兒一言不答,隻拿起毛筆來在紙上一個接一個地寫了一百個“忍”字。

中國人沒有一個不了解“忍”。因為他們愛他們的土地,愛他們的生活,而他們知道,如果要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下去就非接納別人容忍別人不可。

中國人重視名分,全世界,你大概再也找不到一個民族像中國人一樣把名分看得比事實更重要的了,中國人即使為此吃了大虧也在所不惜。

傳統的中國戰士連怒發衝冠勇往殺敵的時候也不忘記問清楚對方的名字(對了,你不要以為問名都是殺頭的前奏,事實上有時也蠻羅曼蒂克的,中國人訂婚之前就有個“問”名之禮),章回小說中標準的說法是:“來將通名,寶刀不斬無名小卒!”

奇怪,那些來將竟都老老實實地把名字說了出來。

傳統的中國人又非常謙虛,他們叫自己的文章為“拙作”,他們建議你把他們的畫拿去補壁(遮牆壁的洞),把他的書拿去覆瓿(封壇子口),他說自己的小孩兒是“犬子”,自己的太太是“拙荊”(笨手笨腳的鄉下人),他的房子是“寒舍”,他自己是“鄙人”(邊遠地區不識禮的人);連中國的皇帝都要稱自己做“寡人”(沒有道德的人)或“孤”(沒人理會的人)。如果你聽一個中國人說:“我一無所長,希望跟閣下多學習。”千萬不要以為他是一個沒有自信心的家夥,他其實是要你知道他的談吐多麼有教養。如果你聽見他和他太太合力保證他家的菜準備得又少又難吃,你盡可以大膽地赴宴,他們弄的東西絕不比國宴差。

當然,中國人並不是不自豪的民族,正確的做法是“謙虛”由他負責,讚美的“反駁”由你負責。如果他說:“我這隻小犬,又笨又懶。”你應該說:“貴公子真了不起啊,我從來沒有看到過比他更聰明的七歲小孩兒——我家犬子差他遠了,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

說到這裏,再說一個故事。如果你看到一堆人擠在一起,搶一隻橄欖球,他們是美國人;如果你看到一堆人在一起洗澡,他們是日本人;而如果你看到一堆人又擠又打地搶著付賬,他們一定是中國人。

對你而言,正確的方法是稍作掙紮,並且讓他獲得第一回合的勝利,通常他多半會感激你,在下一次的時候讓你獲得勝利。當然,下一次是什麼時候,你並不知道。但中國人對下一次是充滿信心的,雖然也許下一次是50年後。你最好不要健忘,否則你就不禮貌了。

如果你在中國人住的地方——不管是台灣是香港還是美國唐人街或者中國大陸,你立刻發覺,到處都是人,中國人是個不管怎麼樣都活得下去的民族。

有一位中國古代哲學家,在臨終之際把他的學生叫了來,說:“你看我的牙齒呢?”

“沒有了,都掉光了。”

“我的舌頭呢?”

“還在。”

那學生忽然明白柔韌的東西永遠比堅硬的東西更強,更適合於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