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交的朋友是真正的朋友。
786.吾榮時招之始來,吾患時不招自來,真友也。——明·王肯堂《交友》
譯文:在我榮耀顯赫時,請他來他才來;在我有了患難時,不請他就自己主動來,這才是真正的朋友。
解析:此句如文章的題目一樣。其中“始來”、“自來”,四字,抓住了要領。在朋友得意時,不請不去,表明其毫無功利觀念,交友決不為占便宜,得好處。朋友之間,沒有企求、沒有利用。在朋友失意時,不請自到,而且,必會伸出援助之手。說明對朋友真誠、關懷、友愛、相知。
787.博弈之交不日,飲食之交不月,勢利之交不年。——清·魏源《黙觚·治八篇》
譯文:一起賭博的朋友,交往不要超過一天;酒肉朋友,交往不要超過一月;企圖利用財勢交往的朋友不要超過一年。
解析:此句語重心長地提示世人,交友有三忌:“博弈之交”、“飲食之交”、“勢利之交”。和嗜賭成性的人相交,隻能財情兩空;和酒肉朋友相混,隻能終日渾渾噩噩;和勢利小人相交,隻能受其利用,噩運頻頻。此三忌必須牢記於心,萬不可涉及,萬不可濫交朋友。
交朋友,一定要慎重選擇。
788.誤用聰明,何若一生守拙;濫交朋友,不如終身讀書。——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譯文:如果聰明用錯了地方,不如一生老老實實謹守拙樸;亂交朋友不如終身閉門讀書。
解析:此句用對比方法,表明了作者鮮明的是非觀念,具有深刻的告誡意義。聰明本是好事,但是,不能濫用、錯用。“誤用聰明”就會誤事,就會蒙受不應有的損失。所以,與其“誤用聰明”,“何若一生守拙”。“拙”的實質就是樸實、本分。做人還是“拙”一點為好。
濫交朋友是十分有害的。如不加控製,與壞朋友一起廝混,就會誤入歧途,甚而投入牢門。所以,與其“濫交朋友”,“不如終身讀書”。終身讀書,能獲真知、能長智慧,終身受益,何樂而不為?當然,既交真朋友,又終身讀書,兩者並舉,就更好了。
養生健體
789.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譯文:睿智的人快樂豁達,仁德的人長壽安泰。
解詞:知:同“智”。
解析:豁達的胸懷,樂觀的情緒,與平和的心態是最有實效的超級養生學。這是早已被保健專家們一致所認定、被廣大群眾所接受的定論。如果一個人的精神常處於愉悅、輕鬆的狀態,不僅會深切地感受生活的甜美和幸福,還可大大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從而保持精力旺盛,身體健康。而怎樣才能保持豁達的胸懷和快樂的心境呢?孔子說“知者樂”。這個見地十分精辟,深含哲理。因為,“智”是理性、睿智和才能的綜合體現。“智”,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不惑。智者在遇到困難、挫折或者不公等情況時,能夠冷靜、全麵、客觀地作深度的綜合分析、思考、認識,進而找出正確的解決辦法,從容對待。從不會盲目、被動地陷於苦惱、無助之中。所以,智者必是一個快樂的人。
“仁者壽”和“知者樂”緊密相關。延年益壽是人人都向往的。但長壽不會自然形成,隻有仁者,才具有長壽的精神動力。“仁”用當代的觀念來表述,就是“四心”:愛心、善心、真心、誠心。凡是具有“四心”的人,他的內心就安寧、踏實;內心安寧、踏實,精神狀態就好;精神狀態好,抗病的能力就強;抗病的能力強,身體就健康;身體健康,自然就長壽。
“知者樂,仁者壽”,人人都應追求。
790.百病生於氣。——《黃帝內經》
譯文:許許多多的病,都是由於精神不好而引起的。
解析:“百病生於氣”強調的是“氣”。“氣”就是精神、心情。生病看起來多是機體、器官上發生了病變,屬於生理現象,而實質上,精神卻在起著主導作用。其表現有二:其一,生了病,尤其是大病,如何對待,是正視、樂觀、積極抗爭,還是恐懼、悲觀、消極對待,會對疾病的治療、康複造成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果。堅定地抗爭,加之積極配合治療,疾病就能加快痊愈;灰心喪氣,被動治療,疾病就必然加重。其二:精神積極樂觀,體內的免疫、抗病能力就會大大加強,從而減少生病或不生病;情緒消極憂鬱,體內的免疫、抗病能力就會大大削弱,從而疾病纏身,久臥病榻。
在生活中練就堅強、樂觀的精神,遠離疾病,身體健康。
養生健體
791.養生五難,五難絕,壽自延。——《黃帝內經》
譯文:保養身體有五難。五難一一排除,壽命就自然延長。
解析:《黃帝內經》對“養生五難”的說明是:“名利不利,此為一難;喜怒不除,此為二難;聲色不淨,此為三難;滋味不絕,此為四難;神虛精散,此為五難。”
“名利不利”可理解為熱衷於追求名利,不加抵製。“不利”的原意為不順利,此處可引申為不拒絕,追求。“喜怒不除”可理解為喜怒哀樂的情緒不能適當控製。“聲色不淨”指縱情淫樂。“滋味不絕”可指為暴飲暴食。“神虛精散”指精神空虛、渙散。
以上“五難”,都是負麵表現,都是健康的大敵。如果不予堅決抵製,健康必損,如不克服,必將落伍於時代。
“五難絕,壽自延”表述精到,深含期望。
為了養生,必須堅決抵製住“五難”!
792.病需書卷作良醫。——《黃帝內經》
譯文:生了病需要書卷相伴作為良醫。
解析:《黃帝內經》提出了一個十分耐人尋味的治療疾病的有效方法,即“病需書卷作良醫”,通常情況下,人得了病,想到的是必然是去醫院找醫生看病,接著吃藥、治療。這當然是對的。可是,一些病人,很少能想到去靠讀書醫病。其實,仔細揣摩,書確實可起到良藥的作用。其中,許多醫學和養生方麵的書籍,對治療疾病和保養身體,直接起著指導作用。其他書籍,如哲學、教育,文學藝術,等等,讀後,對調節精神、開闊胸襟、陶冶性情、提高鑒賞能力等,都大有裨益。宋代大詩人陸遊就寫過這樣的詩句:“一日不讀書,心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以此可佐證“病需書卷作良醫”的道理。
793.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黃帝內經》
譯文:內心恬靜淡泊,沒有非分之想,真正的精神氣就保存在心裏,內心有精神支柱,怎麼會生病呢?
解析:此句所要強調的是,為了保持健康的體魄,必須修身養性,練就“精神內守”。“精神內守”指的就是視榮辱得失如浮雲,超然擺脫紛繁是非,心中一片恬靜淡泊。這種心境對於來襲的疾病,就如同一道閘門一般,被擋在身體之外。
“真氣從之”,“精神內守”,趕走病魔,保住健康!
794.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漸矣。——《列子·力命》
譯文:疾病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逐漸積累的結果。
解析:此句道出了疾病形成的原理——“其所由來漸矣”。也就是說,疾病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細菌對人體的侵入,是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由量變到質變。如果在細菌剛剛侵入之時,就引起警覺,就以有效措施積極防範,則有可能保住自己的健康;如果對疾病不予防範,反而隨意做一些損害身體的事,甚至到了疾病纏身,還不及時積極治療,任其發展,那麼,病魔就會快速地侵蝕身體,以致病入膏肓。
健康是生命的基石,是人們獲取幸福的第一要素。健康無價。
795.心平愉,則色不及傭,而可以養目。——《荀子·正名》
譯文:心情平和愉快,即使所看見的東西不及平常好看,但可以使眼睛舒服。
解詞:傭:同“庸”。平常。
解析:荀子這段話的要點是“心平愉”。即要經常性地保持平和、愉快、穩定的心態。好心情具有諸多重要作用。首先是利於健康。一個人如果能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就能不斷地加強生理方麵的免疫功能,從而具有對疾病高強度的抵抗能力。此外,更重要的是,如果能穩定地具有良好的心態,就可有助於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從容鎮定、積極樂觀、信心十足地應對各種困難、挫折,從而逐步成熟,事業有成。
經常性地保持良好的心態,絕不是輕而易舉就可做到的。需要長期不間斷地磨煉;需要堅持不懈地學習。為達到“心平愉”的高素養境界努力吧!
796.動搖則骨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晉·陳壽《三國誌·吳普傳》
譯文:經常運動身體,可使骨中之氣消失,血脈流通,就不得病。
解析:此句講的是養生之道,強調的是運動。生命在於運動,“骨氣得消”、“血脈流通”,就是指運動的作用。的確,人如果經常鍛煉身體,就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肺活量,強壯心肌,增強骨密度,提高免疫力,從而體魄強壯,遠離疾病。早在近兩千年以前,古人就有如此科學性的養生之道,實屬難能可貴。
生命在於運動,是對生命的科學詮釋。
797.節食則無疾,擇言則無禍。——宋·何坦《西疇老人常言》
譯文:能夠節製飲食就不會生病;說話有所選擇就能避免禍端。
解析:這是一則生活警語。首先告誡人們要“節食”,即科學地控製飲食。“民以食為天”,一日三餐是每個人都不可缺少的,但卻一定要把握適當,不可暴飲暴食。其次是告誡人們要“擇言”,即出言謹慎,防止禍從口出。該說的話就說,不該說的話堅決不說。更不要捕風捉影、編造謊言,四處播散。
不可忽視這則生活警語。
798.養身莫善於習動。——清·顏元《顏元選集》
譯文:保養身體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多多運動。
解析:保住健康並不意味著必須多花費,多吃補品,多講物質條件。“養身莫善於習動”即:以動養身。運動是健康的源頭活水。經常活動,可加強體內循環,可使精神清醒,可抵抗衰老,戰勝疾病。運動的方法和場所很多,如:爬山、遊泳、旅行、跳舞、打拳,等等。即使任何物質條件都沒有,每天堅持跑步、走路,也是一種積極、有益的活動。
要堅持運動。
799.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而以調養為佐。——清·石天基《長生秘訣》
譯文:善於養生的人,應當以修煉德行為主,以調節飲食起居等為輔助。
解詞:佐:輔佐、輔助。
解析:石天基是清代著名的養生家。他認為養生最重要的是“當以德行為主”。對於“德行”,他的具體解釋是:長存安靜心,即嚴控嗜欲;長存正覺心,即以正勝邪;長存歡喜心,即保持樂觀;長存良善心,即一心利人;長存和悅心,即待人和藹;長存安樂心,即苦中求樂。這樣解釋德行是全麵而恰當的。既適用於當時,也適用於現代,一個人如果長期自覺地修煉德行,就必然胸襟開闊,精神飽滿。這樣,他對疾病的抵抗力,定然很強,身體就必然健康。
此外,“而以調養為佐”也不可忽略。平時的飲食起居都要科學性、規律性地予以調節。
800.惱一惱,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清·錢大昕《恒言錄》
大意:心生煩惱,就衰老一些;歡笑快樂,就年輕一些。
解析:此句用很通俗的語言,道出了精神養生法的真諦。健康是生命的基石,是人們獲取幸福的第一因素。而保持健康的重要條件,就是重視精神調節,具有良好的心態。生活是複雜的,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要緊的是,喜和樂應保持,怒和哀要排除。一個人如果能經常保持樂觀、開朗的心境,不僅可使精神愉悅,而且還可提高抗病能力。所以,隻要苦惱來臨,就頂住、就排除,要堅信自己必能戰勝困難,走出光明大道。萬不可長期憂鬱,心壓鉛石。這樣不僅事業無成,而且還損壞了健康。
當前,社會上還流行著一句俗語:惱一惱,十年老;笑一笑,十年少。意義相同,同為社會箴言,養生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