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友情之路(2 / 3)

送韋城李少府

送客南昌尉,離亭西侯春。野花看欲盡,林鳥聽猶新。

別酒青門路,歸軒白馬津。相知無遠近,萬裏尚為鄰。

771.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宋·陳元靚《事林廣記》

譯文:騎馬走很遠的路,才知道馬的耐力的大小;和人相處久了,才能了解人心的好壞。

解析:此句用很通俗、確切的比喻,即以行路遙遠,來測定馬的耐力為喻,說明隻有和人長期相處才能做出人心好壞的定論。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對人的處世態度和品德的準確認識和把握,無論是任用或交友,都十分重要。但人是複雜的,其內心世界十分隱秘。而人性的外在表露,又是多種層麵、多種形式、變化多端的。為此,對人的了解,必須要經過長期的接觸、觀察、分析、評判,尤其是要注意在關鍵時候人的表現,因為此時最能看出其人品質上的問題。“日久見人心”,雖然通俗,但卻是至理名言。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一句,已演變為常用成語。

鏈接:2006年4月5日,為期兩天的“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在斐濟楠迪開幕。溫家寶總理在會上發表了題為《加強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發展》的講話。溫總理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發展與太平洋島國的友好合作關係不是中國外交的權宜之計,而是戰略決策。曆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中國永遠是太平洋島國真誠、可信、可靠的朋友和合作夥伴。”溫總理在此引用此話生動而形象地表達了中國政府對太平洋島國無私、誠摯和永久的深厚友誼。十分感人。

事林廣記(節選)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772.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漢·劉向《戰國策·趙策一》

譯文:士人可為幫助好朋友而死,女子為喜歡自己的人而修飾打扮。

解詞:容:容貌。文中可引申為因著意修飾打扮而顯得美貌。

解析:本典故出自春秋戰國的豫讓舍身為其主人智伯報仇的故事。豫讓在成為智伯的家臣之前,一直不被重用,而成為智伯的家臣後,智伯對他很尊重。主臣之間關係很密切。智伯被趙國國君趙襄子所害。趙襄子仇恨智伯,把他的頭蓋骨漆成飲具。逃至山中的豫讓思念智伯的好處,漆身吞炭,刺殺趙襄子,但幾次行刺均失敗,留下了一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死”一句,可以理解為幫助可信而忠義的朋友,共同與頑敵抗爭,不惜英勇就義的誠摯友情和大義凜然的骨氣。這是誌同道合、真情相待、患難相助、同甘共苦。這與江湖上的哥們義氣之風有本質區別。

773.木葉下時驚歲晚,人情閱盡見交難。——元·李東陽《寄彭民望》

譯文:樹葉紛紛飄落下來時,才驚訝地感到歲月匆匆,一年將要過去了,曆經了人間冷暖後,才感到結交一個真正的知己是很難的。

解詞:彭民望:是李東陽的好友,才華出眾,但沉浮人海,一生都不得誌。

解析:《寄彭民望》是詩人為知己彭民望懷才不遇有感而寫,表示了對彭民望的深切同情和關懷。而“木葉下時驚歲晚,人情閱盡見交難”則表現了由看到樹葉飄落,歲月流逝,而聯想到人間滄桑,世態炎涼,知己難求所產生的深切感慨。一景一情,情景交融。詩人的感慨、喟歎,令人深切體會到知心、至交的難得和可貴。

寄彭民望

斫地哀歌興未闌,歸來長鋏尚須彈。秋風布褐衣猶短,夜雨江湖夢亦寒。木葉下時驚歲晚,人情閱盡見交難。長安旅食淹留地,慚愧先生苜蓿盤。

774.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譯文: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看我,這不是最能使人快樂的事嗎?

解析:孔子十分重視並需要友情,所以,如有朋友遠道來訪,他就會視為是最高興的事。確實,人不能沒有朋友。朋友是溫暖,是慰藉,是依托,是力量。能夠一下子數出五個親密朋友名字的人是不會孤獨的。

朋友是可貴的精神財富。要多交朋友,交好朋友,真朋友。

775.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譯文:與朋友相交,一定要講信用。

解析:每個人都要有朋友,而且,要有真正的朋友,也要成為別人的真朋友。與朋友交不可信口開河、不可似是而非,更不可編造、做假,必須守信。守信是美德。相互信任源自於靈魂深處的相互默契。而這種默契,是由誠、真、愛長期積澱而形成。

鏈接:2007年4月10日至13日,溫家寶總理應邀對韓國、日本進行正式訪問。溫總理此訪是中國總理時隔七年,首次對韓、日兩個鄰國的訪問,受到兩國政府和人民的熱烈歡迎和盛情接待。4月12日,溫總理在日本國會發表了題為《為了友誼與合作》的演講。在演講中,溫總理說:“中國古代先賢說:‘與國人交,止於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日本人也常說,‘無信不立’。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更應以誠信為本。”溫總理引用《論語》中的話,其用意在於希望日本政府要信守自己的承諾,所發表的聲明必須遵守。

776.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

譯文: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和正直、誠信、見識廣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和諂媚逢迎、虛偽善變、誇誇其談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解詞:諒:誠信。便辟:諂媚逢迎。善柔:虛偽善變。便佞(níng):言過其實,誇誇其談。

解析:孔子的這一段話,十分明確地指明了交友的原則。即交品德良好的朋友,不與品德惡劣的人為伍。有品德良好的朋友,心裏就會感到有依靠、不孤獨。在遇有難處、困惑時,會堅信友人必定予以真誠的幫助,從而增強自己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力量。而如果由於自己的不慎,交上了壞朋友,等待自己的必定是打擊或傷害,甚至會被引入邪路。所以,孔子在交友方麵的告誡,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要想交結良朋益友,首先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使自己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其次,要認識到,社會與人都是複雜的,誰優誰劣,不一定一眼就能識別。所以,在人際交往時,要觀察、識別、分辨各色人等,從中分出優劣、真偽,以決定自己交友的取舍。

777.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

譯文:君子以學識交接朋友,朋友之間相互幫助提高品德修養。

解析:這是一種高品位的交往。朋友之間不貪酒肉、不謀錢財、不講功利,而是以人品、學識、誌向為重,彼此敬重、相互切磋、共同提高。這樣的友情純淨而深厚,長期交往下去,不僅能相互得到激勵,且可使人格得以升華。

778.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

譯文:四海之內,都是兄弟啊。

解詞:四海:指全國各地。

解析:此句短短的八個字,道出了有遠大抱負和誌向的人的博大胸襟。人的一生不可能隻在一個地方生活,有人為了建功立業,有人為了尋求出路,有人為了躲避災難,等等,常常會別家離友,四處奔波,甚或跋山涉水,漂洋過海。處於此種漂流不定的境況之中,可能在短時期內,會有孤獨寂寞之感,但是,如果胸懷坦蕩,大愛在心,就必定會在新環境中結識許多新朋友。朋友之間,親如兄弟,不也其樂融融嗎!

779.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墨子·修身》

譯文:擁有錢財卻不能與人分享的人,不值得與他交朋友。

解析:一個富人如果憑自己的精心經營,擁有了巨額錢財,這是個人資產,無可非議。但若他變成一個萬般吝嗇,視錢如命的守財奴,隻一味貪圖個人享樂,毫不關心社會和民間疾苦,從不做任何善事,則說明此富翁私欲過重,內心世界已被錢財所充塞。這樣的富人,決不可與之交往。

這種交友之道十分明智、高潔。友誼無需投資,錢財不是朋友。

780.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秋水》

譯文:君子之間的交情淡得像清水一樣,小人之間的交情像甜酒一樣。

解詞:醴:甜酒。

解析:莊子這段名言專講交友之道。“淡如水”和“甘若醴”,比喻恰當、貼切,已成為千古佳句。友誼是任何人都不可缺少的。但如何交友,尤其是如何交上好朋友、真朋友,卻含著十分深奧的哲理。“淡如水”中的一個“淡”字,不是冷淡、淡漠,是清、淨、純,什麼都不摻,所以就極其貼切地突現出君子之間的淳美情感。而小人之間,完全是一種功利的需要和相互利用,是基於滿足個人私利的交易,所以其中充滿著各色各樣的伎倆、花招、欺騙。“甘若醴”的“甘”味道是很甜,但這“甜”卻含著毒呢!

“君子之交淡如水”已成為成語,被廣泛運用。

781.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漢·司馬遷《史記·汲鄭列傳》

譯文:在生死攸關的時候,在貧富懸殊的時候,在貴賤不同的時候,才能真正考驗出是真朋友還是假朋友。

解詞:交態:交情。見:同“現”。

解析:此名言講的是如何識別真偽友情。“一死一生”、“一貧一富”、“一貴一賤”這樣的非常時期,是考驗友情真偽的試金石。真朋友在生死關頭,必定風雨同舟;真朋友在極端困難,急需相助之時,必定雪中送炭;真朋友在貧富、地位發生突變之時,必定不離不棄。真朋友之間,不存在功利、不存在得失、不存在利害。

782.以權利合者,權利盡而交疏。——漢·司馬遷《史記·鄭世家》

譯文:用權和利交的朋友,如果權和利喪失時,朋友情誼就會疏遠了。

解析:這是典型的功利交往。誰的權力大,誰的錢財多,就千方百計去奉迎、交結,為的是滿足一己私利——或升官,或發財。一旦朋友無權無財,無利可圖了,就疏遠、躲避了。這種人十分偽善、卑劣,應嗤之以鼻。其實,凡是如此絞盡腦汁、耍弄權術,借交友圖謀私利的人,其後果隻能是損害自己。

783.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漢·司馬遷《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譯文:有的人相處到白發蒼蒼,可還是像剛相識一樣;有的人隻是路途相遇,停車相談,可卻像多年的老朋友一般,一見如故。

解詞:傾蓋:路途相遇,停車敘談。傾:相接。蓋:車篷。

解析:文中所表述的這兩種交友情形,生活中常有所見。何以如此?主要在於能否用誠心。相知與不相知,不在於空間的距離遠近和時間的長短,而在於是否誠心相知,在於雙方能否有心靈上的感應和共鳴,在於雙方能否推心置腹、傾心交流。缺乏這些,不論相處十年、幾十年,仍然會若即若離,不遠不近。至於以虛言假意,或戴著一副有色眼鏡與人交往,那是永遠得不到知心朋友的。

以誠交友、傾心相待,必有好友。

784.兩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漢·劉安《淮南子·繆稱訓》

譯文:待人懷有二心,不誠懇,連一個朋友也得不到;待人誠心誠意,就會得到很多朋友。

解析:真心實意、誠心誠意。懷著這樣的真誠,必定“一心可得百人”。凡是懷著二心之人,待人必然出於功利,表現必然圓滑、世故、自我炫耀、傲視他人、八麵玲瓏、投機取巧。所以,“兩心不可以得一人”。交朋友一定要“一心”。

785.神交,非外言可間。——晉·陳壽《三國誌·諸葛瑾傳》

譯文:真正知心的朋友,不是別人隨便可用言語離間的。

解詞:神交:精神相通、相知相投的摯友。間:離間。意為搬弄是非,引起糾紛。

解析:神交就是精神上相互默契。這種默契的形成,靠的是雙方的善意和關懷;靠的是誠摯和誠摯的相呼應;靠的是相知相交;靠的是無功利、無得失。友情達到了神交的境界,就牢靠得堅不可摧,“非外言可間”。